中英两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综述

2012-04-18 07:13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英国大学生课程

杨 楠

(济宁学院,山东 济宁 273155)

中英两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综述

杨 楠

(济宁学院,山东 济宁 273155)

通过对有关中英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的分析,可以发现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早,已经形成较完善的学术体系和支持体系,而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还只是停留在意识和理论层面,实质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创业教育项目实践还有待发展,能够承担创业教育的专任师资也极为匮乏,因此探求实现通识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业的隐形歧视,以课程改革和项目实践为载体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业型人才势在必行。

中英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

一、前言

创业教育是在国际大背景下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需要而催生的一个新课题。英国著名的创业教育领域研究专家盖博认为在创业领域做比较研究非常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核心概念的界定比较模糊。1989年柯林博尔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北京会议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认为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内容:“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美国柏森商学院创业中心主任拜格雷夫认为现代创业教育更侧重于创业精神的培养,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创业式的思维、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视变化为商机的能力。由此可见,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存在着分歧和争论。广义的创业教育比较重视对人的培养,主要包括冒险精神、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社交和管理能力的综合培养。狭义的创业教育几乎等同于职业教育,是企业家速成教育的代名词,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创业者。综合国内外有关的概念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现实诉求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本文把创业教育界定为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文化基础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创业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基立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为手段,对学生所进行的创业意识、创业文化、创业精神、创业品德、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培养和指导的全方位的教育活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检索中国期刊网和国外高等教育网站可以清楚地看到创业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趋势。国内从1994年至今有关创业教育的论文有2069篇,研究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创业意识的心理分析,影响创业教育的社会因素,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案例分析,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方面,其中专门研究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论文只有四篇。李时椿、常建坤、杨怡编著的《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一书主要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活动和柏森商学院的培养模式,对英国的创业教育并没有详细论述和研究。有些硕士生也在关注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的硕士论文有复旦大学房欲飞的《试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问题》、上海理工大学黎江的《创业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孙景福德《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等,这些论文多是研究国内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对美国创业教育的专门研究,而对英国的创业教育则很少涉及。相关的博士论文有华东师范大学侯定凯的《创业教育-大学致力于培养企业家精神》和东北师范大学王树生的《创业教育研究》,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历史、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从中英对比角度研究创业教育的文章几乎为零。牛长松在《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一书中从社会背景、政策分析、援助网络、教育实践几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英国高校创业教育,他认为这些研究对处于探索阶段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但是对于中英两国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做更为系统的比较研究,为可资借鉴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从全球来看,创业教育活动开展最成熟的国家是英国。英国高校联合起来专门成立针对全国大学生的创业网络,通过提供包括英国创业计划、创业大事列表等资源来支持学生创业。此外,每两个月就由学生创业协会主办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会议,目的是帮助创业群体共享知识和思想,增强对创业的认同感。政府、企业和传媒等都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活动,有的还为学校提供项目、经费和研究等方面的支持。英国首相创新计划专门拔出巨款,资助英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英国有半政府性质的英国大学生创业促进委员会,有民间学团性质的英国创业教育者联盟,旨在促进英国高等学校加强对大学生企业家资质的培养,尤其是鼓励毕业生的自主创业。可以说,英国的创业教育正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从参与创业教育的学生数、开设的创业课程数、大学生自我雇佣比例的逐年增加、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倾向、创业技能的提高以及创业教育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等方面,可以看到英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2000年1月5日《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允许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增强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2002年国家教育部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这标志着创业教育在我国的正式启动。2002年8月教育部委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讨会,全国共有37所院校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2003年下半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200名教师参加了培训。这一举措标志着创业教育开始纳入高校教学计划。但是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即使开展了创业教育的一些示范高校也仍然停留在针对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层面,主要形式是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或者创业计划大赛。

三、反思和启示

从中英两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对比中,可以看出英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积淀,已经形成较完善的学术体系和支持体系。英国多数大学都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创业课程带有明显的机会导向型特征,重点培养学生发现机会、把握创业机会的意识和素质,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2006年麦克翁(McKeown)等人对英国102所大学调查发现77%的大学在本科阶段开设创业类课程,所有参与调查的大学在研究生阶段均开设创业课程。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还处于引进、吸收和本土化的探索阶段。有关专家和学者指出,中国大学应重视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应成为中国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认为中国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我们还没有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性。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能够在心中播下如何去发现和创造、如何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多财富的种子,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是一种推动的“源泉”。我国高校的创业课程通常没有被纳入学校的整体专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要提高创业教育的水平,必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英国Scott教授认为尽管良好的创业教育并不能保证成功的创业活动,但是长期向社会输送受到高质量教育且具有创业精神的毕业生却是增强国家竞争力所必须的。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业行为的准备性教育,会使创业这一行为更具目的性和有效性,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虽然政府高度重视创业教育,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意识和理论层面,实质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创业教育项目实践还有待发展,能够承担创业教育的专任师资也极为匮乏。国外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和管理,而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是学术型,因此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与大学生相关的创业优惠政策导向并不明显,很少有企业愿意主动提供模拟实习基地或者对大学生进行风险投资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和意识导向亟须得到加强。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使得我国创业教育迫在眉睫。自2003年我国高校扩招后的首次毕业生达到212万人引发就业高峰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达到630多万人,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仅占1.2%。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说明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薄弱,探寻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难,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同样面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面对社会压力,这个一向看重学历和地位的传统国家开始了艰难的教育战略理念转变,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和自我雇佣,并配之以相关的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经过10年的历程,英国的创业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大学生毕业生和各种失业人员中的自我雇佣率从1975年的8%上升到1990年的13%。英国高校从功利性的创业教育到非功利性的教育体系的战略理念转变和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的。

综上所述,在这种政府重视、师资匮乏、政策体系亟待完善、教育模式尚需摸索的复杂背景下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而选择与我国传统文化和高校培养目标颇为相似的英国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则能够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政策规划、目标体系、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经验和理论指导。在未来的深层次研究中,我们可以采用文献梳理、案例考察、因素分析等方法,来探讨中英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中英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中英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研究、中英高校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等,探求实现通识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途径,改变中国传统文化对商业所谓“无商不奸”的隐形歧视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纯粹人文素养教育观念;同时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探索将国际化经营管理课程、外国语言、中西文化课程等纳入到创业教育体系中来,设计出更具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国经营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探求大学学术文化和创业文化相互融合和平衡的道路,以文化为契机和内涵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业型人才。

[1]Gibb,A.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Educ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3(3):11-34.

[2]牛长松.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8:10.

[3]李新仓,杨晓非.国外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138-139.

[4]林卫.西方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启示[J].经济理论研究,2009(2):122-123.

[5]常建坤,李时椿.发达国家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3):39-43.

[6]乔明哲,陈忠卫.英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6):92-96.

[7]McKeown,J,Millman,C,Sursani,S.R.,Smith,K.,and Martin,L.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J].Education + Training,2006,48(89):597-613.

[8]Levie,J.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England A Survey[R].London:Dep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9:14-19.

[9]Matlay,H.&Carey,C..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K: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7,14(2):252-263.

G640

A

1008-7508(2012)01-0040-03

2011-11-13

杨楠(1970~),女,菏泽郓城人,济宁学院外国语系副教授,副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教学。

猜你喜欢
英国大学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英国的环保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英国圣诞节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