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04-18 07:13饶卫忠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英语教学大学

饶卫忠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16)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以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饶卫忠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16)

社会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正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无法体现课程教学要求,更不适宜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本文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思路与实践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旨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力。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一、改革的背景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①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非英语专业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课程的教学应遵循“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其教学目标是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重点是突出英语听说能力。②这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大学英语崭新的教学改革理念,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而长期以来不少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采用传统的精读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进程和内容都由教师一手控制,教师过分注重语言知识讲解,学生只是等待被填充的“容器”。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不适宜于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此时,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 (下称“我校”)正大力依托外经贸行业优势,实施英语教育三年不断线、你有我优等特色兴校战略。为适应新形势下新的教学要求,从2009年12月起,我校启动了新一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并列为学院课程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其目的在于改革大学英语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测评体系等,使之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实践模式

1、实施分层教学改革,因材施教

近年来,由于不同层次院校扩招,高招报考人数不增而减,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学生入学时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我校也不例外,从客观上有了分层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即针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认知风格、动机、态度和性格等个体差异实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起初,2009级学生分层教学依据主要参照学生的高考测试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班级组织教学,相应级别的学生分别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0%、70%和10%。自2010和2011级学生入学后,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对学生组织一次英语摸底考试,对他们的读、写、译能力进行综合考核,然后参照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将他们分为A、B层二个级别教学班,相应级别的学生分别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0%和80%。在分班后,设置相应的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分级教学目标,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同时对各层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有效监测,根据学生的平时评价和期末考评成绩,按5%的比例进行升降级式动态管理,其宗旨是在不降低教学要求的同时,力求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让优秀学生尽快脱颖而出,从而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2、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设置结构改革是核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大学英语课程一个班级每周为四节课。为着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不可改变周课时的情况下,改变以往大学英语综合课程模式,把每周四课时分别开设口语、听力与读写译三门课程,并由同一位教师担任。口语课为一课时,变大班教学为小班教学,即由原来一个班级分成二个小班,每个小班学生数为25人以内。听力课由原班级上一课时。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与表演的机会,听力也得到明显加强,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读写译课由原二个班级合班上二课时。在读写译教学中,教师一般侧重阅读材料中的语言难点及篇章进行分析,同时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组织学生就一定的主题进行写作训练学习,并对学生就英语翻译策略与技巧进行有效指导等。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研究能力。

3、改革教学模式,大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改革之前,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精读教学模式,过分注重语言知识讲解,忽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模式还是侧重应试教学,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还是与通过英语等级A、B或四级等与毕业证挂钩,导致许多学生关心的是最后的分数而不是学到的真实的英语技能;不少教师也只注重对通过等级考试的辅导,而忽略学生英语技能的提高。为此,为了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我校重点采取如下举措:

第一,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每学年聘请至少5名外籍英语教师担任英语教学,同时定期为全校中青年教师进行英语口语、口译等培训,提升教师的英语水平。对于国际贸易等专业在开设正常的听说读写译课程基础上,还增设由外籍教师担任的英语口语课程。对全院学生开设日语、法语、德语及西班牙语等多语种选修课程。

第二,定期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每周的英语角活动,定出主题,并由中方和外籍教师同时参与其中,重在启发、引导以及进行互动式语言交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语言实践和交流机会;院英语俱乐部定期举办英语主题讲座;每逢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等,以外语系牵头,布置校园节日场景,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召开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师生感同身受。

第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辅助教与学,为师生选择并提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语言教学材料。自2010年第一学期开始,我校与台湾相关院校合作,并成功引进《空中英语》教学系统,免费提供给师生在线学习。

第四,采取有效激励措施,鼓励师生积极参全国性、省级及院级各种英语技能大赛。如:“高教社”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高职组)英语口语技能比赛、教师英语翻译大赛等。近两年来我校师生在各级别比赛中都获得不少殊荣。

4、改革测试形式,完善评价体系,彰显学生真实水平

课程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的多层次与多元化。改革之前,不少英语教师过分注重终结性评价。英语课程测试主要方式是期末考试。评价只在学期末进行。这种评价只注重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笔试能力的评价。在考试中通常只注重笔试部分,而没有听力部分,更谈不上有口语部分测试。这明显无法综合评估学生的英语水平,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交际的学习兴趣,亦违背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我校对英语测试形式进行改革,变语言测试为真正包含听说读写的综合测试。除了笔试,还对学生进行听力与口语测试。口语测试以短文朗读、双人对话、小组表演及师生对话等形式进行。通过口语测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口使用语言,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更加主动进行英语学习。同时,本次改革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学生课堂表现、学习效果、作业、活动结果报告、平时测试与阶段进步程度都融入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中。本次改革对评价体系作出修订,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各占50%。突出能力测评。其中口语在期终考试占30%。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彰显学生真实水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达到和谐统一。

三、改革的成效和思考

根据一份针对我校2009级和2010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情况的问卷调查得知,60%的学生认为英语教改后他们的口语和听力水平有较大提高;3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口语和听力水平有明显提高。09级和10级班级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英语学习取得较好成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从而切实提高了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教育的改革涉及思想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模式和内容创新、方法和手段创新、政策和管理创新等。教学改革是一个持久发展的过程,任重而道远。③为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够进一步深化,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坚持改革,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强化各级部门及系部之间的配合与管理能力,解决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具体矛盾。如:由于分层教学,英语课程上课时间集中在每周的二个单位时段,英语课程与其它课程实训课程牵涉到不同系的学生,这就要教务部门统一协调,使其它课目实训课程不与大学英语课程相冲突。

2、正确处理好大纲与教材的关系。Graddol在预言未来的英语教学时指出,“不会只有一种教学模式,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动机,一种教学大纲,一种英语教材,一种测试方法,甚至一种英语供学习”。④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但不能单一依赖课本。因此,在教学中应当“以纲为本”,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能动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中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运用能力。

3、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因素。在大学英语改革进程中,英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让英语教师学习和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注 释:

①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2.

②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

③郑树棠.探索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历程 [J].外研之声,2008,(1):2-3.

④Graddol,D.English Next[M].London:Latimer Trend&Company Ltd.,2006:86-87.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郑树棠.探索与实践: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历程[J].外研之声,2008,(1).

[4]Graddol,D.English Next[M].London:Latimer Trend&Company Ltd.,2006

H319.1

A

1008-7508(2012)01-0093-03

2011-10-30

饶卫忠 (1969~),福建武平人,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英语教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