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强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从改编视角研究导演陈凯歌对于其作者电影的探索
——以影片《赵氏孤儿》为例
李文强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法国新浪潮电影人特吕弗和阿斯特提出的作者电影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影响中国改编电影的发展,从而使得中国电影评论界开始更加关注导演的改编影片的艺术个性表达以及艺术技巧创新,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拍摄的许多作品中也能发现作者电影的特征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但也推动了作者电影理论对中国导演的巨大影响力,本文从其改编影片赵氏孤儿为切入结合陈凯歌其他作品来研究其对作者电影探索。
作者电影;改编电影;探索;创作意义
最早来自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和阿斯特都认为所谓作者电影是指一部电影的导演不再是对文学作品单纯模仿和照搬情节的拍摄者,而是要让自己成为能够独特再次创造的艺术家,即在导演的一系列影片中能坚持体现其一贯的题材和风格特征,继而主宰电影,让电影成为其表达思想载体的导演才可以被称为是自己影片的“作者”,才可在每个影片的开头或结尾打上某某某作品的烙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电影理论家安德鲁·萨瑞斯提出了衡量一个导演能否称之为“作者”的三个标准:
首先是技术能力,即导演是否具备娴熟的电影拍摄技术;其次是鲜明的个性,即导演是否在自己众多作品中体现出与众不同、难以复制和易于识别的一贯的风格与特征;最后是其能否在个性和素材冲突中呈现出“内在意义”,即导演在平庸剧本的束缚下,仍能坚持表现出影片内在的本质意义①。这三个评判标准用在改编文学作品的影片之上最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导演是否能称之为其作者,因为没有娴熟的拍摄技术便无法呈现改编电影特有的技术之美,没有一贯的风格与特征便无法让改编电影给观众带来新奇的全新感受,不能做到在个性和素材冲突中体现影片的内在意义就无法让改编电影在不同视角下形成新启示和教化功能。
首先一个懂得用电影语言表达故事内容以及主题思想的导演才能算的上是达到作者称号的基本要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者电影理论首先对第五代导演产生巨大影响,从陈凯歌所执导的《黄土地》这部改编电影能够发现,其在技术层面表现出的电影语言让人十分震撼,首先《黄土地》中侧重运用阴暗的黄土色基调和对固定镜头的大量运用,造成影片强烈而厚重的历史感和黄土高原的沉厚、缓慢和凝固的节奏,其电影语言中的叙事性蒙太奇开始向表现性蒙太奇的转换,从而对大叙事电影的彻底颠覆,使得影片的形象体系带有象征性,让影片的色彩不再是简单的辅助电影,而成了有意义的表达方式,并开始用色彩奠定影片的风格和叙事基调。
《黄土地》的成功改编开始让以前电影共同改编思想观念和拍摄模式瞬间崩塌,导致中国电影导演的技术开始走向一种多元化的格局,这些都是通过陈凯歌的早期作品显示出对其在作者电影探索的技术层面上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成功的表现了改编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或照搬文学作品,而是通过娴熟的电影拍摄技术,将影片赋予视觉和听觉以及画面声音色彩的最好结合,让观众能够获得享受和理解电影的表达。
然而去年刚上映的改编影片《赵氏孤儿》显示出来的是过于注重写实,过于尊重原著,缺少对电影语言的技术运用,在长达两小时的电影画面之中几乎没有呈现出十分娴熟的拍摄技术,仅仅依靠Base FX特效制作公司的技术支撑,整个影片没有体现出电影改编后应该表现的丰富多元化的效果,也就难以让观众获得更多反思和理解,无法通过电影语言技术来表达导演的观点那便是改编的不成功体现,这部影片是陈凯歌在其作者电影技术层面不完善的探索。
所谓风格特征即一个导演在作品中赋予的个人思想与特色,以及独特的情感基调和固定的电影语言运用技术,作者导演具备上述的特征,且辨识程度极高。
通过第一部改编影片《黄土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陈凯歌在电影拍摄技术的特点,更让我们看到了其展现出来的风格与特征,首先表现在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往往不强调故事情节而偏重于画面语言的表现和色彩的塑造以此来突出象征和寓意的目的,从而让影片展现出一种十分沉重内敛的情感元素,常常让人引起对历史文化和民族的深沉思索,显示出其电影的哲理性,这是一种对其作者电影探索后比较成功的风格,这也是陈凯歌在早期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征。
一个导演的风格的形成与个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这种风格的诞生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偶然,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陈凯歌,在《孩子王》与《边走边唱》与《大阅兵》这三部改编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种对历史文化和民族反思的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更倾向于一种知识份子文人的思想,但陈凯歌在《孩子王》中过于追求风格的同时,让故事的情节显得十分凌乱,在叙述性动态场景和静止的画面之间摇摆不定,让影片失去了故事的内核与意境,在看接下来的《霸王别姬》与《荆轲刺秦王》中都能看到其在故事情节的完善以及影片思考的深度,即使在这两部历史感如此厚重的影片中也加入了其高超的电影语言表现手法,特别在《霸王别姬》中还能看到导演巧妙的运用戏中戏的结构,采用京剧元素引起我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整个影片的感情基调在一直凄凉和华丽悲伤中进行,在拍摄完获得诸多荣誉的《霸王别姬》之后,拍摄的《无极》让观众重新见识了一个追求幻象的导演风格,过于追求技术与画面,电影叙事表达的思想较为凌乱,这让人匪夷所思,然而再后来上映的《梅兰芳》留给观众呈现出的是一种颇具平淡朴实的顺水推舟式的剧情,三段叙事结构清晰,这让观众再一次看到陈凯歌大起大落的个人风格,每一次的作品面世都给观众呈现不一样的“奇感”,让人总是觉得陈凯歌的风格具有不稳定性,其电影风格一直处于探索和找定位之中。
但在接下来上映的改编影片《赵氏孤儿》中,难以看到对画面语言的表现,缺乏早期影片中出现的象征和寓意元素,在对原著的改编上,过于追求剧本的原汁原味,在改编后体现出带有个人风格的思想性上不够明显和深入,难以体现其早期作品中出现对历史文化反思的效果,作者导演与艺术工匠的要求不同,要求其风格特征是其区别于其他导演巨大的标识,是难以复制或替代的,这种风格更是不能轻易变动的,否则从今以后就无法区分带有拼贴跳跃式的王家卫电影风格和带有诗意风格,善用长镜头和固定机位以及全景镜头,表现一种平和,崇尚自然的侯孝贤电影风格了。
作为对于名著的改编,导演想以新的视角来打破原有的故事叙事顺序,对于情节再构造,将艺术真实与个人真实融合起来,让观众体会预想中的新奇感,这是改编作品很重要的,但是《赵氏孤儿》这部改编的作品中让我们看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重塑,但是在前半部分故事叙事有条不紊,紧张刺激,爆发力十足,然而后半段的叙事显得平淡无奇,而且节奏缓慢,叙事混乱风格,情节显得十分别扭和不合逻辑,复仇主题表现的摇摆不定,时而强烈,时而淡化这样显得非常不统一。这样不仅打乱影片结构,而且导致突兀的结局无法让观众引起对战争与复仇的反思,这是在同一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风格迥异,这样不利于其作者电影的长期鲜明的个性风格树立。从这个方面来说,陈凯歌的对其作者电影的探索还有进步的空间。
所谓在个性和素材冲突中呈现出“内在意义”,即对于剧本的再次创造,选取电影中特定视角从而反映出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在涵义,以此传递给观众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的教化和启迪这是作者导演必须体现出来的,陈凯歌对于影片《赵氏孤儿》改编成功之处首先在于从叙事上逐渐丰富了《左传》的复仇情节,大大强化了元代杂剧《赵氏孤儿》的故事的戏剧性,并将所描绘的主题思想进行提升和转向,其次是通过对人物的视角选调,铺垫了其区别于以往改编的主题背景,从而让陈凯歌改编版本的《赵氏孤儿》体现出了较以往版本不同的“内在意义”,同时给予了观众新的思考空间,这是陈凯歌探索其作者电影成功的一面。
通过《赵氏孤儿》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陈凯歌对于古代经典悲剧在复仇主题和悲剧色彩的重塑的更加符合逻辑和现代人的价值观,而且将传统文化中这些单纯的对立面即忠诚与奸佞,爱恨纠结,人性的责任和义务,善恶分明的思想进行了富有批评性的重构,从程婴的小人物悲剧性命运着手,设置意外的机遇,让这样一个普通百姓见证了韩厥毁容救婴,庄姬舍命托孤,妻儿舍身死去,忠诚的公孙杵臼英勇牺牲,从而树立了长达十五年的坚定复仇信念。
但在其后复仇之心因对赵孤的安危担心以及屠岸贾的强大显得摇摆,同样另一个人物屠岸贾被塑造成为一个具有双重性格之人,对敌人毫不留情,对赵式的斩草除根,另一方面对养子赵孤的关怀备至,从陪其上学,教其剑术,送其盔甲,即使后来察觉赵孤并非程勃,也在千钧一发之际,动了恻隐之心杀入敌阵救出处在被包围之中的赵孤,展现出铁血将军外表的冷酷刚毅和内心对亲人的关怀,这些都是体现出陈凯歌通过影片显示出对人性复杂性的构造和人物中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抗争,从而让观众理解这就是导演自我意图和风格与题材相结合体现出的不同以往改编的对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的把握。
让观众对于作者身份的理解接受和作者身份的表达上要达到统一,这是一个很漫长和艰难的过程,往往在其对作者身份的探索过程中会出现成功与失败,这样显得平常无奇,但是我们的导演们需要对自我身份时刻认知和提醒显得尤为重要了,从作者电影的三个基本要求来说,须让创作者时刻的注意与思考是否达到。
注释:
①Andrew Sarris.Notes on the Auteur Theory.[J].culture of movie.1962(2):23-25
[1]吴保和.赵氏孤儿:古典悲剧的当代改写[J].当代电影,2011,(2):50-51.
[2]徐建平.略论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者电影”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86-87.
[3]贾磊磊.电影,是否要对传统文化说不?—影片赵氏孤儿的文化取向[J].当代电影,2011.(3):51-52.
[4]孟海霞.从维戈茨基形式心理学看电影-赵氏孤儿-的改编得失[J].电影文学,2011,(11):86-87.
[5]徐翠.悲剧美感的消解:从元杂剧《赵氏孤儿》到电影《赵氏孤儿》[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3—25.
J90
A
1008-7508(2012)01-0149-03
2011-11-01
李文强(1988~),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艺术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