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

2012-07-19 03:16李春红董晓亮
华东经济管理 2012年4期
关键词:缺口敏感性利率

李春红,董晓亮

(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30)

一、引 言

利率风险,国际清算银行定义其为:“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引起银行的实际收益(成本)与预期收益(成本)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西方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从而引发利率大幅波动以来,利率风险一直在西方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从1996年起就开始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然而,由于受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等外部条件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我国利率市场化依然没有迈出最关键的一步,即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政策性的利率调整在目前仍然对存贷款利率的变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过,即便如此,类似于完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利率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依然存在,因为当中国人民银行高频率地变动利率或者利率周期时,其仍然会给商业银行造成严重的利率波动风险。据统计,从1991年至今,我国的存贷款利率共被调整32次,尤其是近年来,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人民银行利率调整的频率明显在加大。仅从2007—2011年的五年,存贷款利率就被调整了16次,更为罕见的是,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就下调了5次存贷款利率。同时,从2007年至今,我国的利率周期依次经历了升息期→降息期→稳定期→升息期四个阶段、两次周期反转的过程。高频率的利率调整以及利率趋势的急转,导致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上升,尤其是利率周期的反转,将导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中的收益和损失因子发生逆转。

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其相关的理论研究要远比国内成熟和丰富[1-3],而我国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长期的利率管制导致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较少关注利率风险,相关的研究文献也比较少。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风险的分析和国外利率风险工具的介绍,其中,黄金老[4](2001)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分为恒久性和阶段性风险,并进行详细阐述;谢云山[5](2008)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对国外多种利率避险工具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另一类是尝试运用西方较为成熟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结合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变动情况进行研究,遗憾的是,这类研究较多集中于利用西方成熟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对我国某家银行的简单实证应用上,缺少针对我国银行业领域整体的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少有的几篇文献有赵自兵[6](2004)和廖国民[7](2006)分别对商业银行在升息周期中和升息前后的利率风险进行分析与比较等。

本文结合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高频率地变动存贷款利率和调整利率变动趋势的背景,通过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在2007—2010年期间的资产负债调整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来研究我国银行在3个不同周期下的利率风险应对状况。

二、利率风险管理分析

(一)模型、指标、研究对象与方法的选取

目前,西方金融市场上已经形成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和久期模型等在内的多种比较成熟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但是在现阶段,因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约束,久期模型等较为先进的管理工具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很难得到满足,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该模型便于操作,所需的市场基础、数据等外部要求在我国现阶段基本可以得到满足,比较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华尔街的一种利率风险管理模型。在该模型中,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资产(RSA)-利率敏感性负债(RSL),该缺口是一个绝对性指标,而利率敏感性比率λ=RSA/RSL,则是一个相对性指标。此两项指标与净利息收入变动的关系如表1。从表1很明显可以发现,商业银行如果要在利率波动中获取收益,则必须在升息趋势中将GAP保持为正值,在降息趋势中将GAP保持为负值。

表1 敏感性指标、利率变动与净利息收入变动的关系

从方便直观观察的角度上考虑,笔者决定在下文的实证分析过程中引入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和缺口率指标来加以探讨。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指标与敏感性比率λ有关,其计算公式为: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λ-1,该指标主要反映了利率敏感性比率与参数1的偏离幅度,如果偏离幅度不大,那么无论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GAP是正值还是负值,银行受利率波动的影响都不会太大;反之,银行将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缺口率指标则与利率敏感性缺口GAP有关,其计算公式为:缺口率=GAP/总资产,该指标主要反映了商业银行缺口风险的暴露程度,缺口率过高,表明总资产对缺口风险的承受压力较大;反之,如果缺口率较低,则总资产对缺口风险承受压力相对就要小得多。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4家上市银行在2007—2010年四年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分析。其中,利率敏感性资产包括存放同业、存放央行款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客户贷款及垫款、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应收款项等生息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包括向央行借款、同业存放、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客户存款、应付债券等付息负债。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根据资产规模的不同将样本银行划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别,并根据到期期限的不同将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划分成短期(1年以内到期)和中长期(1年以上到期)两种不同期限来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研究

1.2007—2008年升息周期下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分析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6次加息,属于典型的升息周期;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出于对国内经济下滑的担忧,央行开始频繁降息,不过,仅仅据此就判定2008年为利率下行期,实为不妥。因为从传导期的角度讲,利率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2008年的金融市场势必会对上年的频繁加息产生相应的反应。实际上,截至到2008年6月,金融机构1年期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47%,较2007年末提高0.54个百分点。下半年,受央行的频繁降息的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开始走低,但总体仍高于2007年。总的看来,2007年频繁加息产生的滞后效应在2008年全年的利率走势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本文将2008年归属为升息周期。

表2中,2007年,14家上市银行的利率敏感性总缺口均为正值,总缺口率与偏离度指标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短期,有8家银行为利率敏感性负缺口,6家行为正缺口,正缺口符合要求;短期偏离度和缺口指标总体保持一致且较低水平上。中长期,有13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值,只有1家为负缺口。但是,中长期的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指标小于0的只有华夏银行1家,介于0与1之间的有3家,超过1的却有10家,大多数银行偏离度指标较高,这表明银行的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大多数银行都存在用短期借款支持中长期贷款的做法,在中长期将面临利率走低的风险。

综合看来,2007年,在经济过热、央行频繁升息的背景下,中小规模银行中有6家行保持短期利率敏感性正缺口,在升息周期下符合要求;除南京银行外,其余9家银行的偏离度和缺口率指标均处在较低水平上,中长期的各类敏感性指标也要优于大规模银行,其中华夏银行表现较为突出,该行将中长期缺口保持为负值,偏离度指标在所有样本银行中最小,资产负债结构较为合理。但是,大规模银行的短期缺口均为负值,在升息周期下不符合要求,而且偏离度和缺口率在14家银行中处于较高水平上;中长期的利率敏感性偏离度也明显要高于除南京银行外的中小规模银行。南京银行无论在短期还是中长期,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各项指标上表现均比其它9家中小规模银行差,该行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未来面临的利率风险较为严重。

从表2可以看出,2008年,14家上市银行利率敏感性总缺口继续保持正值,偏离度和缺口率指标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上。短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中,有6家行为负缺口,8家行为正缺口,正缺口符合要求;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和缺口率指标基本上继续保持着同步性,招商、中信、浦发、兴业和深发展5家银行较上年升高,由于该5家银行短期的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两指标的升高在升息周期下是有益的。中长期,除浦发银行外,其余银行继续保持利率敏感性正缺口;大多数银行的偏离度指标较上年略有降低,但依然存在严重的中长期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问题,尤其是南京银行偏离度急速上升,位于样本银行之首;不过多数银行缺口率有所下降,风险管理状况较上年有所改善。

相比较而言,2008年,14家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较上年有明显进步。大规模银行中的建行、中行和交行均将缺口缩小,减少了损失,但值得注意的是,4家行的短期缺口依然为负值,资产负债规模庞大造成的结构僵化劣势凸显。中等规模银行中的深发展、兴业银行转变了短期缺口类型,正值的定位符合当前的升息周期;浦发银行将中长期的敏感性缺口转变为负值,偏离度指标也较小,中长期的资产负债管理效果改善明显。小规模银行中,除南京银行风险增大外,北京银行继续保持正缺口,宁波银行缺口类型定位错误,但缺口率较小,影响不大。

整体上,大规模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仍要弱于中小规模商业银行。大多数银行在中长期仍面临严重的资产负债不匹配所造成的利率风险。

表2 2007年和2008年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敏感性缺口、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和缺口率

2.2009年降息周期下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分析

考虑到利率政策传导的滞后效应,2009年的金融市场必然会对2008年下半年的降息政策产生相应的反应。实际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9年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数据,2009年12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整体水平比上年有所下降,对非金融公司和其他部门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比年初下降0.31个百分点。因此,本文认为2009年整体上属于降息周期。

由表3可以看出,2009年,14家上市银行总量缺口依然维持正值,不过除工行外,多数大规模银行的偏离度和缺口率相对于前两年有所下降,中小规模银行保持基本稳定,南

京银行下降明显,这表明在应对利率周期的反转和大幅度、高频率的降息风险上商业银行还是取得一定的成绩。短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中,有7家行为负缺口,符合要求,其中兴业、招商银行将缺口由上年的正值转为负值,这表明在应对利率周期变动上,有的行已可通过灵活调整缺口的类别来营利。但是,大规模银行中的中国银行却由短期负缺口转成正缺口,缺口类型定位出现明显失误,将会继续遭受损失。大多数银行的短期缺口率指标较上年有所下降或者保持基本稳定,但是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的变动区间却有所扩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降息周期下,除了华夏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外,其余银行在偏离度上的变动却是有益的。1年期以上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指标中,有8家行有所升高,南京银行该指标尽管略有下降,但是仍位居样本银行之首。

总体看来,部分商业银行明显受到了2008年下半年利率变动的影响,银行的缺口率波动较大、个别银行缺口定位更是出现错误。但是从可灵活调整的短期缺口管理来看,除华夏和深发展外,多数中等规模银行缺口调整积极正确,有3家银行缩小了上年的短期正缺口,有2家银行更是将上年的短期正缺口变为负缺口。除中行错误转变缺口类型外,其余3家大规模银行继续保持前两年的短期负缺口结构类型,受益于这种惯性结构,3家行在当年的短期利率风险中的利息收入将会增加。小规模银行中,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根据政策变化适时扩大了上年的短期负缺口,满足要求;北京银行尽管依然保持短期正缺口,但缺口率明显降低,风险敞口较小。但是,在中长期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上,由于前两年累积了大额中长期正敏感性缺口,不少银行无法及时做出改善性的调整,在当年的降息周期下,净利息收入会遭受一定损失。

表3 2009年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和缺口率

表4 2010年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敏感性比率偏离度和缺口率

3.2010年基本稳定期下的利率风险管理分析

由于2009年央行并未调整利率,从而也不会对2010年的市场产生利率政策调整的滞后影响,而2010年4季度的利率上调基本上也不会对当年银行资产负债的调整产生明显的影响效果,因此本文将2010年视为基本稳定期。但是随着当年贷款利率水平持续的低位运行、经济逐渐过热和通胀开始抬头,市场对利率上调的预期迅速上升,因此,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2010年商业银行的主动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应该是逐步缩小负缺口,向正缺口转变。

从表4可以看出,2010年基本稳定期内,14家商业银行总量上继续保持正缺口,总偏离度和缺口率指标较2009年保持基本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年末,短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中,有8家银行为正值,在利率上调预期迅速上升的背景下,符合要求;偏离度和缺口率指标变动基本保持同步,有10家行保持稳定或有所改善,而有4家行(工行、建行、浦发和中信)有所升高,但浦发和中信银行保持短期正缺口,偏离度的升高会对其有益,而工行和建行的偏离度在短期负缺口的状态下升高面临收益受损。中长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中,有12家银行继续保持着正缺口,有2家行变成负缺口;中长期的偏离度指标有6家银行较2009年有所升高,缺口率也有6家行有所升高,这表明相当一部分银行中长期资产负债管理效果有所下降。

总体来讲,在基本稳定期内,大多数银行的总缺口率和总偏离度指标较2009年保持着基本稳定,较2007年有明显改善。从缺口调整的灵活性和敏感性的角度上讲,中小规模银行要比大规模银行灵活。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兴业和宁波银行,将短期缺口由负变正,此外,南京银行也大规模减少短期的负缺口来规避风险,并且明显降低了短期和中长期的偏离度和缺口率。中长期,中小规模银行中浦发银行和宁波银行变成负缺口,偏离度指标较低,中长期资产负债管理有所改善。相比之下,大规模银行的反应明显迟钝,继续保持着大规模的短期负缺口和中长期正缺口格局,灵活性要明显弱于中小规模银行。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不少银行在中长期资产负债管理上效果有所下降,而这与金融危机以来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迅猛增长不无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从长远看来,利率市场化将成为一个主要趋势,而利率风险也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在未来将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就上文中的分析看来,最近4年,我国14家上市银行在各自的利率风险管理上还是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在不同的利率变动周期中,多数上市银行均可以及时改善缺口的类型或者程度;2010年与2007年相比,绝大多数银行的缺口率和利率敏感性偏离度均有所降低,在金融海啸下的利率风险控制上也取得成效。不过,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总体看来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并不令人满意,仅仅是政策性地利率变动下,很多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敞口就有所扩大;第二,不同规模银行之间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传统大规模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效果要落后于中小规模的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的应对,大规模银行明显反应迟钝;第三,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中长期敏感性比率偏离度一直保持正值且偏高,在降息趋势下面临很大的利率风险,而且为应对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发放的“天量信贷”正在加深这种风险。

当然,如上问题的存在,除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外在的原因,比如缺乏完善的利率形成机制、金融市场环境的制约导致商业银行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手段和工具等。因此,在未来几年,第一,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形成完善的利率形成机制,尽快实现期限、信用等要素所需要的合理溢价以及资金的供求关系等能在利率市场结构中得到充分体现;第二,要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更多的金融避险工具及金融创新产品;第三,基于商业银行目前的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的严重情况,应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或中间业务,加快银行资产的现金回流期;第四,商业银行应借助金融危机后西方金融市场低迷、失业率高企的机会,加大对发达金融市场上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和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成立专业的风险分析、管理机构来规避利率风险。

[1]Bessler W,Booth G.An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model[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4,(74):243-256.

[2]Graddy D B,Karna A S.Net interest margin sensitivity among banks of different sizes[J].Journal of Bank Research,1984,(14):283-290.

[3]Madhu.Aseet liability Management in Banks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A case study of IDBI[J].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2001,(4):16-30.

[4]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19-28.

[5]谢云山.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赵自兵.升息周期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4,(9):36-44.

[7]廖国民,张向伟.我国商业银行升息前后的利率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5):65-67.

猜你喜欢
缺口敏感性利率
必须堵上尾款欠薪“缺口”
堵缺口
为何会有负利率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
AH70DB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其冷裂敏感性
我国医学物理师缺口巨大
如何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