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3H1:让医学生双语教学不再流于形式

2012-08-15 00:43张吉强张东梅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1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双语医学生

张吉强,郭 强,张东梅,熊 鹰,杨 忠

(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W3H1:让医学生双语教学不再流于形式

张吉强,郭 强,张东梅,熊 鹰,杨 忠

(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重庆 400038)

在医学生中进行双语教学是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必要手段。然而就如何进行有效的双语教学至今尚无切实有效的方法,多数已经开展的双语教学大多数是流于形式,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本文结合我们教学的经验就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W3H1”的解决办法。

医学教育;医学英语;双语教学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主流趋势[1]。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和创新型教学的要求,以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双语教学,成为推动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必要手段。但是,目前国内很多医学院校进行双语教学的条件尚不完善,而已经开展双语教学的院校又多存在目标不明、方式不当等问题,使双语教学最终流于形式,难见实效。因此,双语教学不应盲目开展,也不应该制定统一的标准,而要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尽管公共英语基础比较好,但是学生的医学英语普遍较差,表现在单词量少、医学文献阅读能力差,更不用说听、写与口头交流能力了。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深入思考,就医学生医学双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1 医学双语教学的目的

要使双语教学避形式、见实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双语教学并非为了双语而双语,实行双语教学制的国家也很少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将两种语言简单地混用[2]。这就涉及到双语教学是英语导向还是学科导向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院校的双语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完成“达标”指标,却并未深入思考双语教学的导向问题。刘艳菊等认为,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世界最新医学进展,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以及逐步具备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医学界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3]。笔者认为医学双语教学应当以医学专业学科为依托,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真正融合起来。这种融合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传递医学专业知识,这是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二是要使医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提高,既能利用英语获取信息又能用英语表达信息。要达到上述目标,就不能简单的将双语教学理解为英语教学,本末倒置忽视了专业知识的授课,而是用英语这个媒介向医学生传递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英语获取世界医学信息。比如,在《神经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能逐渐掌握常见名词、短语、固定用法乃至于句型、最终达到能阅读和写作的基本目的。因此,双语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以学科专业为导向,以双语交流为手段,拓展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推动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

2 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力量严重不合理

教师是推动双语教学的关键,也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英语水平高的教师不熟悉医学专业知识,而精通医学专业的教师或医生英语基础又较差,严重缺乏能将二者衔接起来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多数院校从事医学英语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医学背景知识,授课过程中很难熟练地就各种医学文献与学生进行自由探讨;而专业课程的教师又大多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双语教学。因此,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尤其是具有出国留学经历、能熟练撰写英文文章的教师,就可以成为双语教学的重要辅助力量。而我们教研室已经有6位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在撰写英文文章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这为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 学生应用英语的水平差

学生的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虽然医学生都经历了近10年的英语学习,甚至在四、六级英语考试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应试水平,存在大量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现象。并且长期以来都是以学习公共英语为主,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起步较晚、所花精力少、医学英语单词量严重不足、发音不准,偏离了将英语作为交流手段从而为医学教育服务的初衷。比如在《神经解剖学》的专业英语方面学生的基础就特别差,很多名词术语学生都不熟悉,科研文献更是很难看懂。

2.3 课程及课时安排不合理

与单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要求课时数较长,最好能贯彻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但是目前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课时数却普遍偏少。另外课程设置也缺乏系统性,衔接松散,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我校在低年级本科生中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但是在高年级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阶段都没有单独的《医学英语》课程,此阶段专业英语都是由各门课程的授课老师自行进行,而研究生此时最需要的正是如何学习医学英语、阅读文献、撰写英文文章等相关知识。换言之,在医学生最需要进行医学英语教育的阶段,却并未安排相应课程。因此,课程安排应该改革,根据学生所处教育的不同阶段,安排不同侧重点的医学英语课程,或偏向基础,或偏向应用,从而使双语教学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3 医学双语教学的对策

通过多年来我们从事《神经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的体会,笔者总结了几点经验,归纳为三个“W”一个“H”,即 When,Who,What和 How。

3.1 When,即何时开展双语教学

医学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水平。医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其英语却大多停留在高中水平,词汇量较少,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还有待提高,加上刚开始接触医学专业知识,如果这时实行医学双语教学,英语不但起不到开拓视野扩大交流的作用,反而会加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成为他们学习的负担,最终适得其反。医学英语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的医学双语教学最好在大学一年级时即开始实施。首先结合公共英语在语言方面打好基础,同时可以在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课程特别是在实验课程中逐步开展医学英语的词根(前缀、后缀、词干)的学习,因为专业英语大都是一些合成词,只要记住了词根或词干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记住相关的单词,这对以后的双语教学会有极大的帮助。在中级阶段,可以以指导学生撰写综述为目的,通过阅读、翻译相关文献积累一定的单词量,也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整理文献和凝练文献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高级阶段可以安排在大学三、四年级,首先选择合适的医学综合教材作为双语教学的课程,并指导学生撰写简单的英文文章,最好能结合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效果更佳。因为高校的大学英语一般开两年,到大学三年级时,绝大多数学生已经通过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英语水平比刚入校时普遍提高,这时逐步开展医学双语教学,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水平,可使学生在基础英语之后,英语学习得以延续,并将其英语学习兴趣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英语词汇,熟悉专业英语的表达与运用,帮助自己拓宽学术视野,为下一步进行临床学科的双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Who,即由谁开展双语教学

医学双语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精通作为教学语言的英语。教师必须充分地进行课前准备,广泛收集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如到图书馆查阅国内外最新英文医学文献,通过因特网下载英文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把双语教学课堂变成丰富多彩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的课堂。可见,一个既具有扎实的医学背景,同时又具有良好的英语技能的教师,势必在整个双语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师资力量的配备方面,一定要注重公共英语能力和医学专业英语相结合,缺一不可。即便是医学英语毕业的老师也还需要经过必要的医学知识培训,否则在授课过程中就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授课。另外也可以选拔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医学英语论文写作能力的医学课程教师特别是有国外留学经历以及能熟练撰写英文文章的教师进行必要的英语能力培训,然后给学生讲授医学英语课程。只有保证开展双语教学的授课教师既有丰富的医学背景,又有扎实的英语综合素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 What,即双语教学教什么

目前双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停留在简单地教会学生一些专业英语单词。其实,同基础英语教学一样,双语教学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英语能力,这包括三个阶段:在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要培养学生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阅读相关英文文献;中级阶段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的摘要、摘译相关专业的英语资料;而在高级阶段,则要培养学生顺利地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和英语讲座、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比较轻松地阅读所学专业的英语文献和资料、用英语撰写所学专业简短的报告和论文、翻译所学专业文献资料等。这才是双语教学真正需要教授的内容。

3.4 How,即如何开展双语教学

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双语教学的课时数以及英语在教学中所占比例应逐步提高,即应遵循过渡性原则,循序渐进的施行。具体来说,包括了“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三个阶段:初级英语使用率为30%,逐渐过渡到中级阶段50%,到高年级的高级阶段时则可达到90%以上[4]。三个层次:第一,简单渗透,上课时用英文讲解部分医学定义、重要概念、诊断和关键词,让学生多一些机会接触专业英语;第二,整合,讲课时在上述基础上,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用英文表达中文内容;第三,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英语来思考问题、解答问题[5]。实践证明,过早或不适度开展双语教学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从而影响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通过这样的过渡,则可以使学生的医学知识和英语水平得到同步提高。因此,双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所处的教学层次、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掌握的情况,适当、适时地逐步开展,而不是一味的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双语教学而置教学效果于不顾。

总之,双语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推动双语教学,通过高信息量、高效率的教学手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求。我国医学双语教学由于起步较晚,在前期的施行过程中呈现了诸多问题,如目的不明,定位不准,方法单一,师资不强等,使得双语教学大多流于形式,难见实效。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医学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用英语取代汉语,而是让医学生学会如何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英语只是一种工具,医学生应该充分掌握并发挥其作用,让其更好地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服务。

[1]李 伟,张 斌,袁晓亮,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1-3

[2]杨明山.医学英语新教程[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5:301 -303,311.

[3]刘艳菊,范晓晖.医学高等院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得到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299-302.

[4]周 丽.“双语教学”的定义及其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05,26(1):71-73.

[5]李 萍,程晓曙.临床医学双语教学问题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0(4):407-409.

G642.0

A

1006-2769(2012)01-0135-03

2011-11-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035)

张吉强(1968-),男(汉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性激素与脑功能。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双语医学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