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家主编《古代汉语》音韵章存在的问题

2012-08-15 00:49
关键词:韵部国际音标广韵

张 新

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6月修订再版,2010年5月第三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广泛使用的教材。该教材问世已经20余载,几经修订,日臻完善。但我们在使用该教材过程中发现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该教材下册[1]第五章音韵部分存在的问题试作分析。

一、概念表述问题

(一)韵与韵部

教材对“韵”的解释是:“韵和韵母是两个有关联的不同概念。韵是韵母去掉韵头(如果有韵头的话)以后的部分。”(275-276页)教材是在《广韵》类韵书的背景下讲解“韵”这一概念的,而《广韵》类韵书的“韵”是带声调的。教材中紧接着借助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的押韵情况谈到了韵和韵母的关系,但一直没有明确提到声调这个因素。因此,教材关于韵的解释存在疏漏。同一韵的汉字要求韵腹、韵尾、声调都要相同。

教材关于“韵部”的解释是:“《广韵》类韵书在编排上,基本上是把同一韵的字归并到一起,按语音中的韵划分大的部类,这就是韵部。”(276页)这个定义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没有解释清楚到底什么叫韵部。韵需要区别声调,而韵部不需要区别声调。

教材进一步解释了 “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做韵目。如《广韵》把韵归并为206个部类(包括声调的不同),而东红公弓等同韵字用东作代表,东韵是206韵部中的一个韵部,东是韵目。”(276 页)这里,将“韵”和“韵部”两个概念完全混同了。这段文字和教材中古音部分的表述——“《广韵》是按韵编排的韵书,全书206韵”(302页),前后说法不一致。韵目是韵书里的韵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有的学者认为韵部又称韵。但统观教材,编者显然是将韵和韵部看作两个不同的概念。既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应该讲清楚它们的区别,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二)开合口与四呼

对于“四呼”和“开合口”,教材276页的解释是:“现代语音学从韵头的有无与类别来分析汉语的音韵结构时,把韵母分为开口呼(没有韵头)、齐齿呼(韵头是 i,或韵腹是 i)、合口呼(韵头是 u,或韵腹是 u)、撮口呼(韵头是ü,或韵腹是ü)。音韵学把没有韵头或韵头是i(或韵腹是i)的韵母叫做‘开口’;把韵头是u、ü(或韵腹是u、ü)的韵母叫做‘合口’。”关于这段表述存在的部分错误简启贤已作分析[2],但编者在修订教材时没有采纳。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的问题值得商榷。

(1)教材认为“四呼”是“现代语音学从韵头的有无与类别来分析汉语的音韵结构”,这种表述欠妥。“四呼”作为音韵学名词,是音韵学家依据口﹑唇的形态来划分韵母的;现代语音学则是依据韵母的韵头或韵腹来确定四呼的。

(2)开口呼的定义不准确。开口呼是指韵腹不是[i][u][y]和不以[i][u][y]起头的韵母。“没有韵头”的韵母,如果韵腹是[i][u][y],那么分别对应的就是齐齿呼、合口呼和撮口呼。

(3)教材的表述存在历时观上的欠缺。首先,“四呼”不是现代语音学才有的概念。“四呼”的名称远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中就有了。清代潘耒著《类音》,给“四呼”作了科学的解释[3]。其次,“开合口”和“四呼”不是在同一时代产生的概念,对二者的传承关系教材没有表述清楚。在宋代韵图中只有开口、合口,当时只有[i][u]两类韵头,没有[y]韵头,但是[i][u]可以连用,同时作韵头。直到近代,[iu]起头的合口韵才演变为撮口[y]韵,这样韵头就有了[i][u][y]三类,加之韵母里不用[i][u][y]为韵头或韵腹的,就分别形成了近代以来的“四呼”。教材309-312页罗列《广韵》107 韵母时,拟音中韵头有[iu],没有[y]。说明编者也是赞同中古汉语只有[i][u]两类韵头这一观点。

明确了中古只有[i][u]两类韵头,那么对于开口、合口这一组概念定义的表述就明晰了:宋元时期,韵头含有[u]或者是以[u]作主要元音的韵母为合口;反之,韵头不含有[u]或者不是以[u]作主要元音的韵母为开口。中古汉语开合口的不同,实际上就在于圆唇与不圆唇的区别。

二、体例规范问题

(一)记音符号的使用

教材中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的使用比较随意。教材在介绍清音、浊音时,记音符号使用的全部是国际音标,并在页脚附有注释:“拼音方案中没有记浊音的符号,故用国际音标记音”(第272页)。这条注释及正文相关内容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全浊音不能用拼音方案记录;清音虽然可以,但为了和浊音一致,一样要使用国际音标记录,即前后密切相连的一部分内容中,应该采用统一记音符号。但是,教材未将这一体例贯彻始终,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使用较随意。

教材第275页表格中的韵头、韵腹、韵尾都是用汉语拼音记录的,第277页讲到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时,韵尾是以国际音标记录的。我们认为,全部用国际音标记录更好一些,便于学习者对照古今韵尾的不同。

教材第314页“声母的特点”部分,记录普通话声母时使用的是国际音标,而第④小点中卷舌声母使用的却是汉语拼音“zh、ch、sh、r”。第 315 页“韵母的特点”部分中,“(-k)、(-t)、(-p)”等显然为国际音标,用的是圆括号,而不是方括号。这与惯例及教材272页的注释即“本书中凡加[]的记音符号指国际音标,不加[]的是拼音方案”是矛盾的。

作为教材,在有些地方使用汉语拼音记音,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但前后密切相连的内容中还是应该统一注音符号,这是学术规范的要求。

(二)汉语拼音的拼写

教材第299页在列举古书中一些地名、国名、人名、官职名等词语的特定读音时,汉语拼音拼写不规范。1996年1月22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规定: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笔名、别名等,按姓名写法处理;已经专名化的称呼连写,开头大写。教材该页中的汉语拼音拼写格式不符合规则的要求。

另外,教材第281页反切注音法举例时,乌(ū)和演(iǎn)的两个音节拼写不完整。教材为了凸显二字是零声母,忽略了拼写规范。其实,可以在ū、iǎn之后再加一个步骤,将完整的音节wū、yǎn拼写出来,这样就既能呈现被切字为零声母的反切拼读过程,也避免了犯拼写不规范的错误。

三、文字表述与观点错误

“总体上说,汉语的任何一个音节都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组成的。声母一般是由一个音素构成的,韵母则可能是由一个、两个乃至几个音素构成,声调则可能是由几个调类构成的(现代汉语普通话是四个调类)。”教材第269页中这段文字显然是针对某一个音节来说的,那么,“声调则可能是由几个调类构成的”就是错误的说法。汉语中一个音节的声调只能是某一个调类。

教材第275页上的 “一个音节除去声母以后,剩下的全部称作‘韵母’”及第276页上的“而‘韵母’则是一个音节除去声母以后的全部”,这两处表述存在同样的错误。一个音节除去声母以后,除了韵母,还有声调。声调在汉语音节中虽然是非音质音素,但却是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在讲述声母发音部位时,教材将音韵学中的“五音”“七音”与现代语音学对声母的分类进行了比照,但比照中出现了两处错误:“半舌音——现代语音学叫边音”,“半齿音——是舌面的鼻音加摩擦音”(第271页)。这里,边音、鼻音、摩擦音,不是从发音部位的角度区分声母的术语,而是按照发音方法对声母的分类。教材第273页上的三十六字母表中,第一列是发音部位新名,但零声母、半元音、舌尖边、舌面鼻擦也出现在此列。显然,教材所列术语并非全为发音部位的类别。

教材第272页脚注“拼音方案中没有记浊音的符号,故用国际音标记音”,其中“浊”若改为“全浊”,表述就更清楚了(虽然全浊可简称为浊,但单说“浊音”时,可理解为全浊音及次浊音的合称)。否则,就与本页中的 “全浊声母到现代普通话中已经完全消失,只有[m][n][l]等少数次浊声母存在”的说法相矛盾了。

“guāng míng 两个音节中 uang、ing 是韵母,-u-、-i-是韵头,a、e(ing 是 ieng 的简写)是韵腹,-ng 是韵尾。”(见教材第275页)认为韵母ing是ieng的简写,是由韵头i、韵腹e、韵尾ng组成,这与现在通行的汉语教材的观点是相抵牾的。通常认为,韵母ing是由韵腹i、韵尾ng组成的。

“《广韵》音系的‘匣’母包括着三十六字母中‘喻’母的‘云’类(即‘喻三’),而‘喻’母只有‘于’类(即‘喻四’)”(见教材第306页)。“中古喻母中的于类(三等字)上古并入匣纽;以类(四等字)并入定母”(见教材第286页)。喻母三等字可以称作“于”类,也可称作“云”类。但教材的表述,名称应该前后一致。306页此处应将“云”类改为“于”类,与286页的说法统一。306页中“‘于’类(即‘喻四’)”显然是错误的,“于”类应改为“以”类。

教材第314页中,“《广韵》音系中只有‘影’母可看作零声母,普通话中零声母字大量增加。《广韵》中的喻、微(明)和疑母的大部分,发展到普通话中,演变为零声母。”这里将“日”母漏掉了。我们知道,《广韵》“日”母是普通话声母[z]的来源,同样也是普通话零声母音节[r]的来源。

另外,教材音韵章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疏漏,就是汉语语音史分期起迄时间不明确。教材该章第二节标题是“古音概述”,内容包括:上古音、中古音。但该章中始终没有明确汉语语音史分期,教材绪论部分也没有提到汉语史的分期。该章学习提示中写道:“这一章简要介绍了以《诗经》用韵和汉字谐声系统所体现的先秦古音、以《广韵》为代表的隋唐语音系统……”这段文字表述过于笼统,极易让学习者产生误解,认为上古音即先秦古音,中古音即隋唐语音系统。作为教材,应该将汉语语音史三分法每个阶段的起迄时间做一个明确的介绍。

教材是传输知识的范本,应严谨准确。以上所列,主要是些细小的错误或疏漏,瑕不掩瑜,但细节问题也不都忽视。教材的编写繁琐而艰巨,做到尽善尽美绝非易事。也正因为如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以讹传讹。教材的不断完善,需要教材编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

[1]朱振家.古代汉语: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简启贤.朱振家《古代汉语o音韵》指误[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2(2).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6-47.

猜你喜欢
韵部国际音标广韵
从淄博方言看聊斋俚曲的儿化问题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国际音标和汉语拼音之间的关联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李绅诗歌用韵考
自然拼读法和国际音标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比较
国际音标的发展变化对我国教材音标注音规范的启示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初中英语国际音标教学模式初探
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