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忠实”释意理论在外宣翻译中的运用

2012-08-15 00:49张发勇
关键词:译者译文原文

张发勇

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的经济文化越来越多的受到世界的关注,而我国也正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因此对外宣传中的翻译工作越来越重要。让中国的元素既要能走出去,又要能走得好,得到认可,离不开恰当的翻译策略的指导,而法国“释意理论”的重要学派“意义三忠实”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意义的忠实,用一种综合的忠实观来指导翻译,是指导我们外宣翻译的一种很有针对性的理论。

一、阿尔比的意义“三忠实”论概述

释意理论是以达尼卡·塞莱丝科维奇和玛丽雅娜·勒代雷为主要代表的法国高等翻译学院研究学派在对大量口译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创立的翻译理论,用于解释口译和笔译中的各种现象。该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理解、脱离原语外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1]。该理论的核心是“释意”。根据该学派的观点,意义不是存在于字词和句子层面,而是在篇章层面,只有在这个层面,字面意思在语境和人的认知的共同作用下才真正产生意义。释意理论强调翻译是交际行为,在自然交际中,语言只是工具,因此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而不是语言[2]155。

法国释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安帕罗·于塔多·阿尔比在她的《翻译的忠实概念》一书中指出:意义忠实的三大参照要素是原作者的欲言、目的语以及译文的读者[3]71-85。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忠实于原作者欲言,忠实于目的语,忠实于译文读者。“这三大参照要素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构成了一个三维关系,如果我们只忠实于其中的一点而不及其余,意义的忠实并没有得到实现。”[2]155阿尔比所说的是一种综合:意义单元是诸如风格、内涵、信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综合。而根据所译文本的不同,某些因素所起的作用亦有可能不同[2]101-106。

她所提出的“忠实”是翻译原则的核心。忠实是她研究翻译理论的切入点,由此对翻译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澄清。与前人所提及的忠实不同的是,阿尔比显然是把忠实当作一把概念的钥匙,以求对翻译中所出现的大部分基本问题都有所关照。她再三强调的是忠实的动态性质,她指出三维结构是靠其相互的张力作用的,根据“不同的译者,在不同的时代,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目的语”,这个三维结构本身也会起相应的变化[2]96-108。

阿尔比的所谓“忠实”是能动的,不是呆板的。衡量翻译中的忠实,必须考虑到三个方面,即:译者的主体性、历史性以及译文的功能性。译者的主体性主要指译者个人因素会自觉不自觉的影响到他的译文,他的认知结构、情感因素、语言能力——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历史性就是忠实于译者所处时代的目的语与译者所处时代的译文读者,在此基础上无限接近于原作者的欲言。阿尔比还总结了不同功能规定下的不同的“忠实”[2]108-116。

二、“三忠实”原则在外宣翻译中的运用

阿尔比提出的意义“三忠实”理论,对我国外宣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都有借鉴的意义。

(一)忠实于原作者欲言

原作者欲言也就是原作者通过源语这个手段想要表达的意义。这个意义应该是“风格、内涵、信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并不是原文的字、词、句的表层含义,而是一个意义的综合。意义不是字词脱离交际场景的涵义,而是语言外的意图,是作者希望表述的内容[3]198。体现了原作者想要通过原文所具有的功能以实现原文要达到的目的。

1.忠实于原文的综合意义内涵

2008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时,提到:“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这一伟大成绩。相应的英文翻译为:“The agricultural tax was rescinded,ending the centuries-old practice of farmers paying taxes.”[4]这儿的译文把原文中笼统的“历史”一词翻译为具体的时间概念“centuries-old practice”。我们知道,自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以来,农民种田交税是天经地义的,是农民的一项义务。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这个千百年来都实行的制度,这是国家历史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所以译文“centuries-old”的添加,很好地体现了原文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是非常成功的忠实原文综合意义内涵的翻译。它忠实于原作者“欲言”,突出了我国政府对农民的关怀,让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政府这一改变历史的惠农政策可以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也是对目的语读者的忠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包”是包着钱的红纸或红色的信封,送给亲朋好友以示馈赠、奖励或吉祥祝福,以褒义为主。但随着社会发展,它逐渐具有了一些贬义,如给领导送红包、医生索要红包等,“红包”在这里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意思了。因此,不能翻译成a red paperenvelope containingmoney asa gift,tip,bonus等或 red packet,而要译成 under-the-table payments或 covert payment。原因在于,这类不正之风的“红包”实际上不一定都是以象征吉祥的红纸或红信封所包,可能是装在一般的信封里,或包在旧报纸里,也可能是夹在什么东西里,甚至可能是不用任何包套,直接递塞给某人。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红包”里装的钱,不能算是一种gift或tip,bonus等,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有求于他人者(包括病人)是出于无奈才递塞红包的,根本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一种被人私下索取的钱款或额外报酬,当然是见不得人的[5]。对“红包”一词的翻译的变化,体现了译者对原文内在意义变化的准确把握、对原文涵义的“动态忠实”,实现了忠实于作者所欲言的原则,从而也更好地实现了忠实于目的语规范和目的语读者的目的,三者相辅相成。

2.忠实于原文的功能及宣传诉求

忠实于作者欲言,除了要求译者充分理解和把握原文的综合意义以外,还要求译者能很好把握原文的文本功能,明确它的文本目的。

“住在杭州,游在杭州,学在杭州,创业在杭州”,这是杭州市政府的一句对外宣传语,文本信息较丰富,信息功能很明显。杭州是有“天堂”美称的中国著名城市,该宣传语的呼唤功能更是文本的主要目的,它是要吸引外国客人到杭州来居住、旅游、学习、创业。 译文一:“Residing in Hangzhou.Touring in Hangzhou.Learning in Hangzhou.Making business in Hangzhou.” 译文二:“Hangzhou is the paradise for living,for sight-seeing,for receiving education,and for doing business.”[6]73比较两个译文可以发现, 两者的表达都符合目的语规范,但译文一突出的是原文的信息功能,而呼唤功能几乎没有;译文二在保留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paradise”这个词,句式做了改变,原文的呼唤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让读者很充分的感受到该话语的情感力量,因此也体现了对目的语读者忠实的原则。译文二由于在忠实原作者欲言这一点上做得好,也导致在其它两点的忠实上也比译文一要好,因此整个的外宣效果就更好。

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必须把原文的主要文本功能充分领悟、理解到位并翻译表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充分表达原文的综合意义内涵。做到了忠实于原作者欲言,也有利于其它两点忠实的实现,从而最终达到对外宣传的理想效果。

(二)忠实于目的语

忠实于目的语,是指翻译中的表达应该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规范或表达习惯,不能凭感觉用目的语造出一种表达,不能使用不合语法、不合规范的表达。阿尔比认为,任何与目的语固有的表达手段相违背,不能为译作读者理解的都是不忠实的表现[2]107。

我们实施某项政策或措施,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整齐划一的时候,常说“政策上不搞‘一刀切’”。 对此,如果翻译为“We should not impose ‘cutting by one knife’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ies”。这里,“一刀切”的这种翻译看似字面贴近,但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也就是对目的语缺乏忠实。这样的译文很难让目的语读者充分理解你所要传递的意义,很可能造成误解。这也是对原文所欲言和目的语读者的不忠实。贾文波建议改译为 “We should not impose uniformit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ies”[7]14或者将“不搞一刀切”翻译为“without imposing a single solution”。这两种译法与第一种译法相比,能够较好实现原作者的对外传播意图,在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方面做得更好,体现了忠实于目的语和译文读者的原则。

公示语的翻译是外宣翻译的一个重要部分,也要遵循同样的原则。在翻译汉语公示语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目的语表达中功能相同或相近,简洁明了,符合阅读习惯的表达法。如对公共场合的警示语“小心碰头”的翻译,这几种译文都是不准确、不规范的:(1)Take Care of Your Head (商场电梯旁);(2)Attention Your Head (地铁沿线站台);(3)Be careful your head/Be careful to hit your head(商厦)。 像“小心”这种公示语翻译应根据国际惯例,可译为“Caution,Head-bumping! ”或“Caution!Low Ceiling”[8]。

翻译对外传播的材料,译者必须要有目的语规范或语言使用习惯意识,某些公示语的翻译最好有译语环境中的亲身经历。自认为语法、语义都合格的翻译,译文读者看起来却“很不是味”,就不能很好实现原作者想要的传播效果。忠实于目的语的译文会给译文读者的阅读带来便利。从某种角度说,忠实于目的语也是忠实于译文读者,两者是紧密相连的。

(三)忠实于译文读者

忠实于译文读者,是指译者为更好地实现信息传播和文本功能的效果,在翻译时,充分运用翻译手段,为译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创造便利,而非制造困难。这种忠实体现了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负责任的态度。这既包括译文的规范和地道的问题,也包括译者填补译文读者可能存在的各种认知空缺。因为很多的“认知空缺”可能会对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造成困难,严重的可能会造成交际失败。这种“认知空缺”涉及范围较广,小到词汇,大到一种文化现象。

2008年3月Beijing Review的一篇报道中介绍了中国外长杨洁篪的个人情况,其中提到他的爱好时,说他喜欢听京剧和评弹。英语的表述是“Listening to Peking Opera and Pingtan,……”由于京剧在国外读者中的知名度比较高,因此没有多加解释,就是“Peking Opera”。对评弹这一非常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则介绍得比较仔细,因为绝大部分的外国读者完全可能不知道评弹是何种艺术形式。在翻译时把译文读者的这种“认知空缺”充分考虑进去,为译文读者着想,翻译时自然就会有一些释意性的表述,这是释意性翻译忠实于译文读者的一个典型体现。

在翻译《四马同喜》的电视新闻稿时,译者吴自选坚持忠实于译文读者的释意翻译原则,其译文就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原文:“2002年是中国农历的马年,在马年的新春里,天津动物园的河马、斑马、野马、果下马四个家族中各有一名于马年之中产仔的‘孕妇’,这一现象是天津动物繁殖史上的一个极为惊奇而有趣的现象。 ” 译文:“2002 is the ‘Year of Horse’by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In the spring of 2002,a hippo,a zebra,a wild horse and a Guoxia horse gave birth at the Tianjin Zoo.In China,hippo and zebra are generally called ‘horses’,while the Guoxia horse is a kind of pony in Southwest China.So to the locals,4‘horses’ gave birth in the spring of the ‘Horse Year’.To know about this amusing coincidence,follow us to visit the zoo.”[9]译者在翻译时, 考虑中外对 “马”(horse)的认知差异,增加了“In China,hippo and zebra are generally called ‘horses’,while the Guoxia horse is a kind of pony in Southwest China”这一句译文,为英文读者填补了认知空缺。这样,目的语读者就能很好地理解下一句中的“4 horses”,避免误解。另外,在译文中增加的“coincidence”这个词,把原文中没有但在语篇中蕴含的认知意义表现了出来,更好地解释了这个“极为惊奇而有趣的现象”,而这个“极为惊奇而有趣的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 “有趣的巧合”(amusing coincidence)。这个词的增加是整段译文的点睛之笔,是对目的语读者的充分尊重和忠实。这一系列的翻译处理手段,填补了中英读者的认知差异,凸显了原文隐含的认知意义,充分表达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和语义内涵,既忠实于原作者之欲言,又忠实于目的语和译文读者,是意义“三忠实”的真实体现。这也非常符合释意派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将语言知识和认知知识相结合的翻译(篇章层次的翻译),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翻译[3]200。

三、结束语

释意派翻译理论是从口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阿尔比加以发展提出了意义“三忠实”的原则。它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包容性的理论,摆脱字词翻译的局限,包容翻译过程的各种因素,从而实现一种意义“忠实”。翻译意义的“三忠实”原则,符合我们对外传播的目的与要求,对我国的外宣翻译研究和实践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1]玛丽雅娜·勒代雷.释意派口笔译理论[M].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许钧,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政府工作报告中英对照版[J].Beijing Review,2008(13).

[5]张健.汉语新词误译现象剖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3(2).

[6]杨全红.也谈汉英公示语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5(6).

[7]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刘法公,徐蓓佳.公示语汉英翻译原则的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

[9]吴自选.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与CNN新闻短片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1).

猜你喜欢
译者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