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

2012-08-15 00:49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调研现实价值观

李 娜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 122000)

“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

李 娜

(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朝阳 122000)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特色,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及道德等不同层面的考察与调研,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90后”大学生的真实风貌,他们优点突出、个性鲜明,同时他们的困惑、矛盾与薄弱之处也显而易见,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引导。

“90后”;价值观;调查

一、问题提出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贴近和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等情况,“对症下药”,以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目前的大学生主要出生在1990年之后,因此用“90后”来概括具有一定代表意义。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及道德准则等方面要有别于“70后”和“80后”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有新的需求和渴望,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心理、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沟通,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2011年9月至12月,我校开展了一次关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调查,通过问卷法、访谈法、深入大学生实际生活调研等不同的方式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对

“90后”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价值追求与行为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让“90后”大学生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把研究对象放在2009年和2010级入校的四个专业的部分大学生,实际被调研学生人数300余人,其中参与问卷调查245人(收回有效试卷238份),来自城镇的学生占62%,农村学生占38%;男生占59%,女生占41%。被调研学生中1990年或之后出生的比例占98%。

二、“90后”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一)关于学习与生活状态

1.学习、社会活动及二者间的侧重

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如何看待大学生活,如何处理好学业与其他方面的关系,他们对此有其自己的理解和期待。对于大学期间的学习,54%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好好努力,争取好成绩,提高专业文化素质;也有24%的同学认为自己是凭兴趣学,跟着感觉走;还有 0.6%的同学对学习感到非常厌烦。

对于课程学习之外的社会活动,同学们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取向:一种认为,大学期间应多参加活动,接触社会,积累各种人生经验,课程学习差不多就行;另一种则认为学生应以学业为重,而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则次之,有精力或感兴趣再去关注。两种不同的认识取向导致他们对大学生生活的理解和安排有所不同。

调研中发现,有46%的同学把时间和精力多数用于专业或其他课程学习,少数用于社会活动,而48%的同学是较少时间用于课程学习,多数用于社会活动或娱乐;其中也有8%的同学把时间和精力全部用来学习,还有6%的同学把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勤工助学。总体而言,近50%的同学重视课程学习,同时会兼顾一些自认为必要的社会活动,以锻炼自己学习之外的能力;也有近 50%的同学认为上大学之后,培养课程学习之外的能力更重要,因此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或娱乐。“书呆子”型的大学生已经不被同学们认可,但不太重视学业的大学生也自有他们的困惑与苦恼,那就是学业成绩往往不尽如意,甚至出现补考,在家长或老师面前底气不足,但在他们看来,重视与人交往和沟通,多参加活动,接触社会,积累各种经验也比较重要,如何处理好学习与社会活动以及其他方面的关系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2.现实与困惑

关于“您认为当前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题是什么?”同学们回答中比较多的是“未来目标不明确”,其次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61%的同学用“茫然”或“盲目”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现状,52%的同学认为,目前的大学生活与自己想像中的有很大差距;也有35%的同学认为虽然有差距,但差距不大;39%的同学谈到自己对目前的大学生活没感觉或不满意。

谈到对大学生活的设想及规划,26%的同学表示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整体的规划,有62.8%的同学想过这个问题但没有做具体规划,还有 7.9%的同学不想对大学生活进行规划,认为凡事顺其自然就好。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对当前的现实生活及未来的发展目标,认识不明晰,方向不确定,似乎处在徘徊与选择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将之归结为大学生角色转换中的适应反应,此时其生活理念及价值观也处于变化的可塑性阶段。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原有的“考上大学”的生活目标已经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尚未建立;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差距,由此产生失落感。

(二)关于理想、责任与道德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77%的同学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也有18%的同学认为“满足于过得去”更加符合实际。54%的同学认为人生的理想与目标是使生活能过得充实、幸福;12%的同学认为其人生目标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11%的同学选择以“财富”作为其人生目标,并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46%的同学认为人生最大快乐是发展自我,实现梦想。19%的同学认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最大的快乐,13%的同学认为“享受生活”是人生的快乐,关于人生的理想追求,绝大多数大学生更重精神世界的满足,而不是“一切向钱看”。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在发展自我,实时自我的价值的过程中对社会作贡献。

调研过程中,关于“您认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奉献社会的最大障碍是什么”,39%的同学认为是自身意志力不强;27%的同学认为“不肯吃苦”或“依赖心理”是最大障碍;18%的同学认为是“无远大志向”或“社会责任感欠缺”;有16%的同学认为是“社会不正之风影响”等。大多数同学都是从剖析自我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关于影响同学们确立人生理想与目标的诸多因素中,按选择比例高低顺序依次排在前几位的为“社会现实”、“父母家庭”、“学校教育”、“同龄人影响”等,相比较而言,社会现实和家庭因素对青年学生人生目标及价值观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和同龄人的影响力。

调研中,多数同学重视“责任”“家庭”,希望成为责任感的人对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尽义务、做贡献。关于社会上曾经出现的“‘80后’、‘90后’青年责任意识淡化”的评价,56%的同学明确表示“不认同”并以事实加以证明(如5·12汶川大地震、2008北京奥运会中青年人的突出表现);当然也有33%的同学对此评价“不反对”,认为“的确有许多青年人有如此表现”。多数同学认为他们的责任能力还不够强,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尤其是遇到困难或挫折易逃避或妥协,责任能力与意志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培养。

考察“9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时我们感到,同学们普遍具有积极、向上道德价值理念,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普遍很高,但同时也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不一致,不协调问题,即知与行之间有偏差出现。同学们普遍认为诚信、宽容、助人、奉献精神是当代社会应提倡的美德,也是青年人立足社会的基本素质。调研中,93%的同学认为一个人讲诚信“非常重要”或“重要”,仅有4%的人认为是否讲诚信并不重要,90%的同学表示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并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

在对同学们实际道德行为的调研中,有60%的同学表示当周边的一些人不讲诚信并可能从中获得某些利益,自己不会因此动摇诚信的信念;可是40%的同学们对此则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动摇,分别为“偶尔会动摇”、“经常会动摇”及“会动摇”。由此可以看出,一定比例的“90后”大学生,其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会出现不一致,他们的道德意志还不坚强,道德信念还不够稳定。关于导致部分青年道德缺失的原因,被调查大学生中有 42%的人认为是由于“自身修养不足”,有37%认为是“社会不良风气与环境的影响”。同时,还有部分同学认为目前影响高校德育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内容抽象,与社会现实接不紧密”;36.4%的同学认为是“实践环节不足”。

在谈到当代青年人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方面,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首先是“宽容精神”的培养,其次是“奉献精神”,此外还有“合作精神”、“钻研精神”及“实干精神”等。现实生活中“90后”大学生大多较开放,行为选择中彰显个性,有时群体中的协调与合作面临一些障碍,他们认为生活中“宽容”与“奉献”的品性与精神是他们价值理念中较薄弱的环节,在希望别人多一些宽容与奉献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懂“宽容”、讲“奉献”的人。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及道德等不同层面的考察与调研,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90后”大学生的真实风貌,他们对未来有美好的期待,对生活有独特理解,他们拥有平和、务实与自信的心态,他们重视心灵世界的充实与满足,勇于正视自我的薄弱与不足。当然他们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思想与行为的困惑,感性与理性的徘徊与抉择。他们优点突出、个性鲜明,同时他们的困惑、矛盾与薄弱之处也显而易见,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引导。

第一,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的主流价值取向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一部分人存在信仰和价值取向世俗化、功利化和实用性的偏异倾向。这种倾向是不容忽视的,容易导致大学生前进动力不足,自我发展及潜能挖掘可能受到阻碍,最终会影响其全面健康成长。[1]

第二,一定比例的“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人生目标不够清晰,对于进入大学后的生涯规划认识不足,易随性而为,一些同学在对待学业与其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上比较困惑或存在一定误区;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问题,也是大学生中比较典型的现实问题,能够给予科学而正确的引导,及时帮助他们找准生活的方向,使他们顺利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第三,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思想与认识的可塑性,对大学生“知行不一”问题,加以重点关注与深入研究,引导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培养,这有助于大学生下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第四,社会现实以及家庭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当前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力也面临越来越大的考验。

“90后”大学生置身于科技高速发展、信息传播如此便捷的现代社会生活之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对他们而言最具诱惑力及说服力,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现实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力呈扩大与上升趋势。另外,家庭影响不言而喻,亲情之重,耳濡目染,尤其是对于看重“家庭”的“90后”大学生,家庭的影响和社会教育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由此家庭教育也应讲究科学、全面、理性以及以人为本,父母的教育角色和地位在现代社会中将被给予很高期待,而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保守、单一以及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现实社会严重脱离,教育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学校教育只有与社会现实以及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与作用。笔者认为,针对“90后”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实行多样性教学,重视教育的现实性,实践性与实效性,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活力并有的放矢的必然选择,加强社会、家庭和学校三大人际环境的衔接与配合,为大学生构筑立体化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成长空间,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和坚定正确的价值观。

[1] 张春和. 大学生价值观偏异倾向的矫正[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A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pts of Values

LI Na

The “post-90s” university students’ concepts of values have distinctive features. By a clos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post-90s” students’ study, life, ideals and moral standards, we can see their true appearances, which show their prominent strength, distinctive personalities, as well as their perplexity, contradiction and weakness, which calls for our attention and guidance.

The “post-90s”; concept of values; investigation

G641

A

1008-7427(2012)03-0056-02

2012-02-07

猜你喜欢
调研现实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