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码头的历史溯源和再生价值初探

2012-08-15 00:51谢嘉钧罗力莹
山西建筑 2012年28期
关键词:厦门港太古鼓浪屿

谢嘉钧 罗力莹 吕 宁

(厦门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福建厦门 361005)

1 和平码头对于厦门的历史地位

如果说鼓浪屿是厦门这座美丽的蓝色小岛毋庸置疑的标志,厦门港是厦门城市的发祥地,那么与鼓浪屿仅一水之隔,厦门港唯一原址原物完好幸存的厦门港最早开发的港口码头——和平码头,则在历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犹如一部百年的“石头史书”,记载着厦门城市发展历史。

2 和平码头在新世纪面临着被拆除的窘境

令人遗憾的是,因2008年原厦金航线的取消而废弃,幸存的百年和平码头将消失于厦门港鹭江道景观整治规划工程。

厦门港鹭江道是厦门城市南北交通的主要干道。为拓展城市空间以及鼓浪屿申遗之需,厦门市将进行厦门港鹭江道的景观整治规划,届时将拆除岸线的闲置建筑,改善滨水休憩空间。而和平码头就正处于鹭江道上,处于这次景观整治的漩涡之中。作为厦门港唯一的原址原物完好保留的百年老码头难逃被拆迁的命运,无不令人感到遗憾。为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和平码头历史文脉和价值的论证和阐述,力图还和平码头一个原真和有分量的历史,拯救百年和平码头。

3 和平码头的历史溯源和对厦门的意义

1)和平码头是厦门港唯一的原址原物完好保留下来的百年“老码头”,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a.太古码头的建成标志着近代厦门港的第一飞跃。1880年,英商太古洋行在海后滩原岛美路头修建的太古浮桥和趸船,紧邻厦门老城,是厦门港开发最早的港口码头。1927年夏,竣工不久的海后滩第二段堤岸发生塌方,太古公司的趸船码头也遭破坏。太古公司利用这一时机,于1931年与荷兰治港公司签订合作完成海后滩填湾筑堤。新建太古码头使之成为厦门港最为先进的综合性码头,并带动了其他洋行于此大规模建设一系列码头。厦门港20世纪20年代便号称有“大小三十二码头”。1958年,太古码头改名为“和平码头”。b.“太古”—“和平”,厦门唯一的百年码头。1949年,厦门临近解放,撤离前的国民党军队对厦门的码头,船舶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破坏,其中高崎,集美轮渡码头,第一码头,航空码头,第六码头等完全损坏。但英商太古码头却例外完好幸存。c.鹭江道拓宽改造中唯一保留的民用码头。改革开放的二十年后的1996年~1997年,由于厦门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为了迎接中国汽车时代的到来,鹭江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扩宽和岸线码头景观整治,拆除大小十余个码头,轮渡码头和旅游码头迁移,仅和平码头保留。

2)和平码头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应有重要的地位。

a.开放口岸历史的见证。海后滩堤岸和太古码头的建立带动了一批码头建立,各国洋行入驻鹭江道进行投资贸易,城市也由此开始发展起来,厦门港口建设也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原址原物保留下来的和平码头,见证了厦门港“五口通商”以来自殖民地掠夺中国的码头到国际开放口岸的兴衰荣辱历史。b.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的亲历者和历史见证者。1957年鹰厦铁路的建成,和平码头是其福建前线的终点,码头的性质由此转变为军事货运两用,至今和平码头前的路面上仍然保留着铁轨。2001年1月2日,金门县长陈水在乘“太武号”和“浯江号”轮船自金门料罗港抵达厦门和平码头,完成了金、马与福建的“小三通”首航,这是52年来两岸一个重要的通航标志。c.和平码头是鼓浪屿地理上作为一个岛屿申遗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介于厦门老城和鼓浪屿之间的和平码头的百年,也正是厦门老城与鼓浪屿风云变迁的百年,是厦门和鼓浪屿进出外部世界的重要口岸。无疑,和平码头是鼓浪屿作为一个岛屿申遗的重要环境要素之一。

3)和平码头是幸存百年的“石头的史书”。其沧桑而依然硬朗的躯体上,我们发现了厦门的蓝色记忆的“匣子”。

a.“太古码头”的记忆。太古码头原是1880年英商太古洋行在海后滩原岛美路头修建的太古浮桥与趸船。开埠之前,厦门没有适合轮船停靠的码头。太古码头的建立是厦门港近代较为先进的综合性码头,带动了其他洋行在厦门建立码头。b.“前线”的记忆。鹰厦铁路为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一条军民共用铁路。和平码头是其终点,在两岸对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战争结束和厦门城市范围的扩大,文屏路至和平码头4.5 km的铁路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闲置。c.“小三通”记忆和厦门—香港客运恢复通航留下的记忆。2001年陈水在率领“金门同胞访问团”,乘坐金门浯江轮渡公司的“太武”号、“浯江”号客轮,抵达厦门港和平码头,海峡两岸首次实现了个案首航。另外,1980年,厦门—香港首次通航,和平码头亦作为厦门港的起始码头承担此次重要使命。

4 和平码头的历次改扩建和复杂现状

4.1 第一次功能转换及改扩建

1979年为适应厦门—香港客运航线,和平码头进行了功能转换,由货运转变为客运,加建局部3层,并将2层仓库改建为客运候船厅和联检大厅(设计和建设单位不详)。

4.2 第二次改扩建

1988年~1992年的由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扩建和“现代化外观改造”使得1933年荷人仓库结构的负荷又一次加重。

4.3 第三次扩建

2001年,由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参与设计的和平码头改造工程,添加了临街面的局部梁柱结构。

4.4 第四次改建

2010年,和平码头第四次设计改造,政府向社会征集和平码头改造方案,最终9轮扩建方案中却没有寻觅到合适的方向,这些方案想方设法的给它穿上21世纪最时尚的“新衣服”,却疏忽了对和平码头本身价值的挖掘,肆意的想要给这位古稀的“老人”套上现代的外衣。因此,我们建议,将1979年和1988年的改造中添加的多余结构建议拆除,回归和平码头原真面目,将封藏在码头里面的有关厦门记忆释放。

5 和平码头的保护和再生策略

5.1 价值判断

作为一个危房,如果不是因为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超过其使用年限的和平码头已经可以拆除。正是因为其对于厦门这个港口城市和前线城市的历史价值,和平码头才得以保留至今,更应该顺着这个保护的脉络延续下去,应以一种保护遗产的态度去改造更新和平码头,对和平码头的历史元素进行进一步的发掘。

5.2 保护与再生初步策略

1)保护与再生原则:恢复和平码头的历史结构、更新和平码头及其周边环境的活力。

2)对码头中的历史印记,在保证结构稳固的基础上进行良好的保存,如梁上印有当年码头印记的字母和数字。

3)对码头1988年、2001年扩建的结构和加固的部分也进行保护,并作为码头历史变迁的一部分进行展示。

4)对码头已经挖掘的部分基础,建议进行策略性的展示和保护,如对基础、梁柱、历史断面加盖玻璃盖,其目的也是对于码头原真历史和文化的包装和展示。

[1] 常 青,王 方,王红军.百年残楼的复生——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外观复原与内部整饬设计[J].建筑学报,2005(5):89-91.

[2] 常 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3] 郑君彧.“小白楼”及其周边关联域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4] 宋 庆.外滩历史老大楼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猜你喜欢
厦门港太古鼓浪屿
太古长输供热管线温降统计及分析
鼓浪屿
“客改货”市场广阔 山东太古大有作为
厦门港航道通过能力建模及应用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
自贸区背景下厦门港竞争力分析及转型研究
鼓浪屿:迷途在这里
厦门港同时靠泊两艘20万吨级集箱船
哈尔滨建材(陶瓷\卫浴)市场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