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66例临床分析

2012-09-07 07:37冯学中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出血性回顾性脑血管病

冯学中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为脑梗死后因梗死区血液再灌注所致继发性出血,是脑梗死严重并发症,由于脑动脉闭塞后在其供血区梗死基础上,梗死灶内血液漏出继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特殊类型[1]。以往多为病理诊断,CT和MRI的应用使其诊断效率大为提高。为探讨其临床病因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2008年 02月~2011年02月在我院住院经CT确诊的6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本组66例患者,男29例,女37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67.5岁,70岁以上占58.0%。发病至入院时间5h~3d,其中有既往史的患者冠心病11例,高血压病32例,2型糖尿病13例,合并房颤20例,占30.3%。

1.2 临床表现

入院时间4h~15d,66例临床诊断全部经CT检查确诊,均以脑梗死收住院。以脑梗死住院的66例中,经治疗后有10例表现为病情再次加重;10例治疗后出现偏瘫、言语和意识障碍加重;头痛 8例;呕吐3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抽搐8例;病理特征为阳性6例;其余20例未出现新的症状。

1.3 出血性脑梗死检出时间及CT特征

从脑梗死后至发现出血的时间:15小时~21天,15小时~24小时内检出12例,24~72小时检出20例,3~14天检28例,15~21天检出6例。66例患者经头颅CT检查结果表明,病灶分布:颞叶20例,顶叶4例,颞枕叶6例,颞顶枕叶18例,额颞叶10例,颞顶叶8例。依出血形态分型:血肿型28例,表现为原有梗死灶内继发高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缘不整,成片状或团块状;非血肿型38例,表现为原有梗死灶内散在点状、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

表1 检出脑出血距发病时间

1.4 治疗情况

患者在被确诊的情况下,停用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停用血管扩张剂。

2 结果

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基本痊愈45例,显著改善20例,无效15例,死亡病例8例,基本治愈率在68.2%。

3 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其发生率的报道不一致,约占脑HI梗死 30%左右,CT扫描回顾性研究发生率为5%~35% 。出血性脑梗死常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多因早期大块梗死灶压迫,缺血、缺氧致血管壁受损血管引起循环障碍[3]。中国报道 HI发病率 3%~5%,发病时间从梗死后3h~60d不等,常发生于病后 1周至数周。我们的临床资料表明最早在起病后15h,最迟在起病后 21d。对于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已经证实,无论是出血性卒中还是缺血性卒中,高血压是其主要原因,而心源性脑全塞也是其重要原因。

本组有高血压病史者48.5%,前期研究结果显示HI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非HI组患者血压,明确了高血压性脑损害是HI的发病基础[4]。过去本病多为病理诊断,CT和MRI应用于临床诊断以后才成为HI早期诊断的关键,有助于争取时间治疗。因此,对于脑梗死患者应及时检查或定期复查CT和(或)MRI,以便及早诊断;此外,还应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个人预后的情况,处理要个体化实现个性化治疗。本研究证实HI发生越早,预后越差,血肿型预后较非血肿型差,非血肿型患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出血性脑梗塞应及时行CT和MRI检查,才能提高HI诊断的准确率,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掌握治疗原则是治疗的关键。

[1]陈莹,季晓林.29例出血性脑梗塞临床危险因素[J].福建医药杂志,2003,25(1):115-116.

[2]刁岳松,潘华,蒲传强.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机能自发好转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2,4(1):61.

[3]韩瑛,吴晓华,张颖琪.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17):50-51.

[4]卢晓航.出血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4,10(9):547.

猜你喜欢
出血性回顾性脑血管病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重症监护室中合并肥胖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基于MIMIC-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索拉非尼治疗肝移植后肝细胞癌复发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国内应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的回顾性研究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512例老年结核病患者T-SPOT.TB结果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