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乳交易中奶农利益受损分析

2012-09-19 01:25田春兰
关键词:奶站奶农乳品

樊 斌 田春兰 钱 巍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长期困扰我国乳业发展的问题乳事件暴露出我国乳业产业链上的关键主体,即乳品加工企业、奶站与奶农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协调。作为乳业产业链中最底端和最弱势的群体——奶农,其利益应备受关注,需要有效的市场机制切实维护奶农合法利益,提高其生产积极性,以保障乳业健康发展。

一、原料乳交易中奶农利益实现的现状

目前,我国约有200多万奶牛养殖户,原料乳生产以小规模兼业农户(饲养1~5头)为主,全国约有70%的原料乳来自散养农户。2011年9月,“我国奶源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组对黑龙江省5个市17个乡(镇)31个村的273个奶牛养殖户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以反映奶农利益实现情况。

奶牛养殖收益主要来源于原料乳销售收入,受日产奶量、产奶期和原料乳价格的影响。奶农养殖奶牛的总收益可表达为:总收益=日产奶量×产奶期×原料乳价格。影响奶牛养殖成本的主要因素是饲料价格和疫病损失。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饲料成本在奶牛养殖成本中所占比例高达85%,其中精饲料成本约占饲料总成本的85%。奶农养殖奶牛的总成本为:总成本=精饲料成本+粗饲料成本+疫病损失。结合调研数据,得到2010年黑龙江省散户奶农每头奶牛养殖成本收益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0年黑龙江省散户奶农每头奶牛养殖成本收益

经过计算,扣除奶牛养殖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每头奶牛只能给养殖户带来1042.2元的收益,成本收益率仅为7.59%,养殖收益并不高。如果再考虑奶农自身的劳动力成本,养殖收益甚至会出现亏损现象。通过调研发现,53.9%的散户不愿意养殖奶牛的原因就是养殖奶牛收益低。总之,奶牛养殖效益受损,直接挫伤了奶农的积极性。一些奶农已开始减少对奶牛的饲养投入,这势必会影响原料乳的产量和质量,最终可能会破坏奶源基地,给我国乳业带来严重损失。

二、奶农利益缺乏保障的原因分析

1.奶农生产成本上升而销售量下降

奶农生产成本的上升主要来源于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和奶牛疫病防治,奶农只能被动地接受饲料价格,并且自己承担奶牛患病的风险和费用。由于受“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失去了对国产品牌的信任,导致市场对原料乳的需求量骤减。政府给予的补贴并不足以弥补奶农的损失,这种持续性的影响使得奶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

2.企业的垄断行为导致奶农利益受损

无论是企业还是奶农,生产产品的边际收益接近或低于边际成本时都会做出反应,这是正常的生产经营行为。然而,在乳品加工企业存在垄断的情况下,分散的奶农做出反应也是无效益的。因此,在乳制品销售情况较好时,原料乳收购量就会增加,检验标准也会相应降低;而在销售情况较差时,原料乳收购量就会骤减,检验标准提高,奶农不得不低价出售甚至出现倒奶现象。

3.企业、奶站与奶农的主体地位不对称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主体在具体交易的“合作博弈”中对“合作剩余”的分割取决于交易双方的谈判能力。对于分散经营、交通闭塞的奶农而言,搜集信息的成本巨大,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等的支持,面对龙头企业和市场时,因市场信息不对称,所以难以掌握市场供求关系,经营风险极大。这些因素导致企业、奶站与奶农利润不能共享,风险不能共担。

4.奶农提供的初级产品没有附加值

奶农收入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提供的是初级产品,没有任何附加值。而在“公司+奶农”和“公司+奶站+奶农”的产业化模式中,奶农提供的依然是初级产品,这就决定了奶农分得的利润份额很小。在这种模式下,奶农增收效果则较差。

三、维护奶农利益的保障措施

1.发挥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监管作用

政府补贴。政府应充分利用补贴政策,积极扶持奶农发展。可考虑的主要措施有:补贴性贷款、饲养补贴、草料补贴、奶牛出租或领养措施、原奶价格支持政策、由政府出资或资助建立统一挤奶厅、对生产高质量无抗奶的奶农酌情给予减产专项补贴等。

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把液态奶中复原乳的检测日常化、制度化;建立健全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普遍推行危险性评估控制技术,进行HACCP认证;加强对疾病防治、人工授精、奶站行为的管理,规范各种收费行为,减轻奶农负担。

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组织优势、信息优势、资金优势,积极开发奶牛改良的新技术;另一方面,政府可通过直接拨款或向相关成员适当收费的方式组建一定数量和规模的饲料配方实验室或实验中心,不断提供高新配方技术,以全面改善奶牛饲料技术。

建立乳业发展风险保障基金。当原料乳市场价低于合同价时,对按合同价收购原料乳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可以从风险基金中给予乳品加工企业部分补偿。风险基金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和企业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同时,要加强对风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

2.乳品加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构建和谐乳业。推行合同收奶,不限收拒收合格奶,不拖欠奶资,不压级压价,保护奶农的利益;自觉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开展公平竞争,不搞低于成本价格销售的恶性竞争。恪守诚信经营,准确发布产品信息,自觉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合法权益。

与奶农签订长期合同。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奶农签订长期合同,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强化双方利益联结机制。蒙牛集团和伊利集团在内蒙古推出了分别支付奶农奶款和奶站管理费的新模式,既有效地防止了奶站截留奶农的奶款,也强化了奶农、奶站、企业三方的利益联结机制,应大力推广。

组建规模化养殖场。有实力的乳品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分散养殖奶牛的方式组建规模化养殖场,规范生产操作与管理,更好地保证了原料乳质量。将奶农转变为养殖场职工的方式可以解决奶农就业问题,或采取奶农以奶牛作为资产入股的方式,使得奶农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

3.提高奶农养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奶联社”。“奶联社”作为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可以让企业和奶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改变奶农的弱势地位;可以根据企业加工的需求,规范奶农的养殖行为,确保原料乳的质量。奶农“以牛为本”,实际上是“奶联社”的投资者,可获得稳定而较高的收益。

饲养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目前相当比例的奶农饲养方式落后、饲养成本高、转化率低,影响奶农收入。因此,奶农应采用科学的集约型饲养方式,提高饲料转化率,利用先进养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发展小区养殖是实现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方式。

增加初级产品的附加值。由于牛奶极易发酵变酸,奶农应考虑将剩余原料乳转而生产奶酪,变初级产品为二级产品或高级产品。此外,加入“奶联社”的奶农还可以参与“农联社”,在大型农业生产设备的扶助下,为“奶联社”种植优质青贮玉米和饲草。

4.健全第三方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充分发挥乳业行业协会对乳业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减少过度竞争和不公平竞争,促进产业有序竞争,应对乳业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保障乳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乳业协会与乳品协会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推广第三方监测制度。第三方监测是乳品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奶农与乳品企业在交易中的谈判力量达到相对均衡的标志。第三方监测制度可以解决原料乳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能够及时地解决乳品企业和奶站、奶农之间的质量纠纷。

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技和质量检验服务。我国目前有66所高等农业院校、10个奶牛研究所和5个全国性乳业培训中心及新产品开发中心,这些高校或科研院所可以尽可能地免费为奶农提供技术培训,培训奶牛饲养业科技人员和饲养人员,进行技术推广、咨询及检验服务。

移动通信“农信通”。“农信通”业务是基于手机、农村信息机等移动终端,通过语音、短信、Web网站等多种服务方式,为奶农提供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市场行情等各类涉农信息服务。移动公司大力推广“农信通”业务,可以方便奶农了解相关科技信息,从而改变奶农信息匮乏的劣势。

[1]侯淑霞,郝娟娟,姜海燕.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6):111-114.

[2]张毅.四大原因造成奶农倒奶杀牛[N].人民日报,2007-07-23.

[3]何亮,李小军.奶业产业链中企业与奶农合作的博弈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2):101-104.

[4]王威,杨敏杰.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J].科技与管理,2009(3):67-69.

猜你喜欢
奶站奶农乳品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抗议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消费者进口乳品的安全选择
三聚氰胺事件对奶站及奶农的影响——以内蒙古为例
乳酸菌成乳品市场新宠 年增速近40%
我国生鲜乳收购站(奶站)监管状况调查报告
乳品企业对奶站的激励偏差与最优激励合约——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
四川将建奶业第三方检测制度
欧盟补助28.1亿元给英国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