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2011年中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病例分析

2012-10-16 01:20苑学愚张宝和
转化医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病死率年龄段住院

苑学愚,张宝和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现对我院1993年1月-2011年12月干部病房中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死亡病例性别、年龄分布,探究高发死亡病种和死因,加快医院学科建设,提高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中老年住院患者病死率,对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3年1月-2011年12月15 895例干部病房中老年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5 483例、女性412例,年龄40~103(79±17)岁。

1.2 方法 各种疾病的诊断严格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为标准,以住院病案首页中的主要诊断为死亡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的主要死因,分析死亡疾病的构成、患者性别与年龄。同一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时,以第一诊断为准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与病死率 15 895例中,死亡415例,病死率2.61%;其中男性413例(99.52%),女性2例(0.48%),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P<0.01);死亡年龄46~94(75±8)岁,70~89岁年龄段死亡298例,占总死亡的71.8%;其中70~79岁为死亡年龄的高发年龄段,占36.4%。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呈逐年增加趋势(表1)。

表1 1993-2011年415例死亡患者年龄变化

2.2 死亡疾病构成与顺位 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以次为:恶性肿瘤205例(49.4%),心血管疾病59例(14.2%),呼吸系统疾病58例(14.0%),脑血管疾病32例(7.7%)。占总死亡的85.3%(表2)。

表2 1993-2011年415例死亡疾病对比顺位(n)

2.3 疾病与年龄 恶性肿瘤随着年龄增加病死率逐渐增加,60岁以后恶性肿瘤病死率明显升高;70~79岁为高发年龄段(80例,39.0%),与其他年龄段(51例,24.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系统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也随着年龄增加病死率逐渐增加,80~89岁为高发年龄段(71例,47.7%),与其他年龄段(45例,30.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1993-2011年各年龄段的死亡疾病(n)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新陈代谢减缓,以及慢性疾病的长期侵害,疾病大多累计多个脏器且病情发展快,病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从本组资料统计来看,70~79岁是本组死亡的高发年龄段,占36.4%,与丁清琳[1]报道一致。

3.1 性别与病死率 通过对中老年死亡患者性别构成分析提示,男性病死率明显高于女性,与倪如莉报道一致[2]。这可能与男性的工作性质、不良生活方式(嗜烟酒、饮食不当等)、性格、精神和心理压力等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戒烟少饮酒等,加强适当的体育锻炼,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减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恶性肿瘤 本组引起死亡的主要疾病是恶性肿瘤,占49.4%,恶性肿瘤又以肺癌、消化道肿瘤为主,与苗振春[3]的报道一致。本组肺癌占41.5%,我国癌症资料统计也显示肺癌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肿瘤。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与肺癌等癌症的因果关系已被国内外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证实。控制吸烟已成为全球各国的防治对策,美国男性60岁以下各年龄组肺癌病死率已趋于平稳,不再上升[4]。因此,加大力度宣传戒烟及控制大气污染是减少肺癌的有效措施。本组肝癌占11.7%。全世界约有20亿曾感染过HBV,其中4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5]。故防治乙型肝炎是降低肝癌发生的重要途径。本组胃癌、结肠癌占9.8%。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不吃霉变食品、少吃腌制食品,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6]。定期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特别是对患有慢性消化道疾病及有结肠癌家族史,有可能演变为结肠癌等疾病的高危人群,建议行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大多数恶性肿瘤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与肿瘤早期发现密切相关[7]。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展的增快以及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的患病率在增加,已构成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8]。

3.3 心脑血管及呼吸道疾病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生活节奏无规律,使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本组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9-10]。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近年来发现高血压是老年人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与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互为危险因素[11]。慢性疾病在早期临床上缺乏自觉症状,进展比较缓慢,发病隐匿,体征无特异性,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显示症状,所以常被忽视和漏诊,成为中老年人的健康隐患。加强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进行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促进中老年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正确引导人们加强锻炼,强调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结构,减少高脂肪、高糖类等食物摄入,适当运动,控制体质量、血压、血脂等,以预防和减少因不良生活习惯所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发现身体异常,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慢性病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威胁。

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人死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是主要疾病,可能与吸烟及城市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有很大关系,且有明显的季节性。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要做好老年人在秋冬季节转换时的自我保健,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总之,医务人员应注意研究老年人的发病规律和特点,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护理技术,加强对死因顺位前几位疾病的防治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服务模式,满足社会人口日益老年化和医学模式转变带来的社会医疗需求,针对老年人发病规律和特点做好防治工作,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对老年患者治疗上应着眼于病因、积极控制诱因、坚持个体化治疗,对重要脏器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同时兼顾其他慢性疾病,降低老年患者的病死率,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老年人新陈代谢减慢,疾病的长期困扰致使反应迟钝,遇到紧急情况精神紧张,就会诱发各种疾病发生。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合理饮食结构,戒除不良习惯,增强自身抵抗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发现身体异常,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慢性病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

[1]丁清琳.2003至2010年3055例老年住院患者死因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1,14(5):511-513.

[2]倪如莉.老年住院患者死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8,15(2):128-129.

[3]苗振春,拓西平,李峰,等.综合医院10年住院老年患者死亡疾病谱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7,6(2):192,198.

[4]Kabir Z,Connolly GN,Clancy L,et al.Reduced lung cancer deaths attributable to decreased tobacco use in massachusetts[J].Cancer Causes Control,2007,18(8):833-838.

[5]Dienstag JL,Hepatitis B.Virus infection[J].N Engl J Med,2008,359(14):1486-1500.

[6]杨兵,孙良,郜录英,等.我国胃癌发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综合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14(2):130-133.

[7]刘新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与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1):1-2.

[8]周亮.溧阳市1996年~1998年恶性肿瘤死亡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0,11(1):74-75.

[9]郝瑞安,周钢,肖洪松,等.126例老年病人住院死亡疾病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50):525-527.

[10]刘贵浩,耿庆山,薛允莲,等.2009年广东省居民死亡情况及死亡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619-621.

[11]Hak E,Bont J,Hoes AW,et al.Prognostic factors for serious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rom community-acquire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mong the elderly in primary care[J].Fam Pract,2005,22(4):375-380.

猜你喜欢
病死率年龄段住院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妈妈住院了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骨科住院患者双侧腋下体温比较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