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影响因素及合理使用

2012-10-30 07:59谢广钟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2年9期
关键词:禁忌证预防接种活疫苗

谢广钟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200052)

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影响因素及合理使用

谢广钟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200052)

随着公众预防保健意识的提高,预防接种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发生了一些“疫苗相关事件”,疫苗的安全性更受关注。本文就预防接种安全性影响因素、异常反应的鉴别处理以及合理使用疫苗、防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

预防接种;疫苗;疫苗相关事件;合理使用

随着公众预防保健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预防接种、关注疫苗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疫苗相关事件”发生以后,疫苗的安全性更受关注。

疫苗在获得注册前要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国家相继出台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法规,保证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所以,规范的疫苗接种是安全的。

但是,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个体差异,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虽然绝大多数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如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或有发热、乏力等症状,但是也有极少数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但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为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并通过合理使用以防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宣传教育很有必要。

1 预防接种安全性的影响因素[1-2]

1.1 疫苗本身因素

1.1.1 疫苗毒株的生物学特性

1.1.1.1 灭活疫苗 毒力、毒性、菌体蛋白和代谢产物等的影响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如伤寒、流感和脑膜炎疫苗含内毒素,可引起发热、血压下降、白细胞(WBC)增高;百日咳疫苗的内毒素具有组胺致敏因子(HSF)、促淋巴细胞增多因子(LPF)、不耐热毒素(HLT)和胰岛素激活蛋白(IAP)等,可导致过敏、低血糖,且可引起神经系统合并症。

1.1.1.2 减毒活疫苗 由于仍保持一定的残余毒力,接种后常引起人工轻度感染。例如麻疹疫苗,5%~10%可有发热和轻型皮疹;风疹疫苗,偶见致畸、关节炎、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流感全病毒疫苗,可有发热和轻度类似流感症状;腮腺炎疫苗,可见腮腺炎样症状、脑膜炎(Urabe株);卡介苗(BCG),可见淋巴结炎。

1.1.2 疫苗纯度与均匀度

1.1.2.1 纯度 早期的抗血清、类毒素含有较多的非特异性蛋白抗原成分反应较多,改为纯化精制品后,反应大为减少和减轻(特别是过敏反应)。无细胞百日咳、乙肝基因工程、伤寒Vi多糖、流脑A或A+C多糖、钩体外膜、Hib荚膜多糖(PRP)、肺炎23荚膜多糖等抗原都是提纯疫苗。纯制抗毒素和原制抗毒素安全性比较见表1。

表1 纯制抗毒素和原制抗毒素安全性比较

1.1.2.2 均匀度 有些疫苗在生产上由于操作不当,可能影响制品的均匀度。在生产BCG过程中,如果菌团不均匀,含菌数多少不一,接种后的局部反应、淋巴结肿大或化脓比例增大。

1.1.3 疫苗生产工艺

1.1.3.1 脑组织疫苗 (碱性蛋白) 过去用羊脑组织培养的山浦狂犬病疫苗,可引起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等严重反应,我国早已停产。目前使用的地鼠肾细胞狂犬病提纯疫苗、Vero细胞狂犬病提纯疫苗、鸡胚细胞狂犬病提纯疫苗,神经系统反应极为罕见。

1.1.3.2 培养液中含有小牛血清、营养素、动物蛋白、抗生素等 例如鸡胚培养的疫苗,麻疹、腮腺炎和流感等疫苗,应注意卵蛋白含量;组织培养疫苗应注意小牛血清、细胞碎片;另外,应该注意用于控制污染而添加的新霉素、青霉素(我国现不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等的含量。

1.1.3.3 血液原料的潜在危险 如白蛋白。

1.1.4 疫苗附加物

1.1.4.1 防腐剂 例如硫柳汞可引起迟发型变态反应,高剂量有神经毒性,现疫苗中已少用或不用。

1.1.4.2 稳定剂 明胶,由动物胶原水解得到,来源于牛、猪等动物的皮、骨、腱与韧带中的胶原,可分为牛源明胶和猪源明胶两种。明胶致敏情况见表2。其他,如山梨醇、牛奶、糖等稳定剂。

表2 明胶致敏的发生率(日本1994-1996年)

1.1.4.3 佐剂 (吸附剂) 氢氧化铝:也可增加人体IgE抗体的产生,局部注射后可有轻微疼痛和触痛。浓度高或未摇匀,可刺激结缔组织增生。含量规定不超过0.5mg/人次。其他佐剂:油包水佐剂(弗氏不完全佐剂、花生油)、亲脂性化合物(皂素)、脂质体(胆固醇 +磷脂)、细菌(结核菌、百日咳菌)、包壁酰二肽(MDP)(结杆菌活性成分)少用或不用。

1.1.4.4 悬浮剂 水、盐。

1.1.4.5 杀菌剂 甲醛、β-丙内酯。

1.1.4.6 其他 培养基中残留蛋白、抗生素等。

1.1.5 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

1.1.5.1 疫苗生产所用的生物原料,可能带有野病毒株、支原体和其他潜在的致病因子等。例如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病毒采用猴肾细胞培养,而猴病毒大都作为潜在因子存在于猴体;动物血清可能含有噬菌体,可侵噬细菌产生毒素,还可能导致人体细胞的改变。

1.1.5.2 控制动物细胞污染外源因子(潜在病毒)的质控要求:用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鸡(鸭)胚细胞制备疫苗(如麻疹疫苗、狂犬病疫苗);猪明胶取代牛明胶(疯牛病疫苗);残留小牛血清不得超过50ng/剂;动物血清噬菌体含量不能超过20 PFU/m L。

1.1.6 疫苗制造中的差错

1.1.6.1 灭活不完全 接种到人体引起严重的事故。例如狂犬病活病毒接种事故、中国布氏菌疫苗减毒不全接种事故和美国脊灰疫苗灭活不全接种事故等。

1.1.6.2 毒性逆转 某些类毒素制剂在温度过高情况下,存在微量毒性逆转现象。

1.1.6.3 毒力返祖 活疫苗理论上存在毒力返祖现象。

1.1.6.4 污染杂菌和致病菌。

1.1.7 对联合和分开注射的局部反应 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或方法可以将联合疫苗所包含的疫苗分别的反应原性相加,通常将联合疫苗X+Y+ Z与其中反应较强的1种疫苗如X作比较。

1.2 疫苗使用因素

1.2.1 接种对象选择不当 应严格按照我国现行免疫程序规定的接种对象进行接种。

1.2.1.1 成人或较大年龄儿童不注射儿童型白喉类疫苗,除非锡克试验证明无白喉免疫力;或注射低浓度的成人白喉类疫苗,否则可能发生较重反应。1.2.1.2百日咳疫苗仅6岁以下儿童接种,以防发生异常反应。

1.2.1.3 我国规定的特殊地区、特殊对象接种的疫苗(炭疽疫苗、出血热疫苗、钩端螺旋体疫苗),只给规定的人群接种,一般不给其他人群接种。

1.2.1.4 年老体弱或重度衰弱的人,一般不主张接种各种疫苗,否则易发生晕厥,或因接种引起其他原有疾病发生。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例外。

1.2.2 疫苗准备不当 疫苗未充分摇匀,引起严重局部反应、无菌脓肿、BCG淋巴结炎;疫苗溶解用错稀释液,引起局部反应;误用药物代替疫苗或稀释液,引起局部反应和药物作用(如肌肉松弛剂、胰岛素、氨溶液、退热剂等)。

1.2.3 接种部位不当 BCG皮下注射错作皮内注射,引起不良反应如严重局部反应如脓疡;类毒素疫苗(如百白破疫苗(DTP),白喉、破伤风二联疫苗(DT),破伤风-减量白喉混合疫苗(Td))注射太浅,引起局部反应或注射部位脓肿;臀部部位错误,引起不良反应有创伤性麻痹,如坐骨神经损伤。

1.2.4 剂量次数差错 BCG剂量增大会引起严重局部反应或脓疡;A群流脑多糖疫苗剂量增大引起发热人数增多、强度增大;成人不能接种儿童型剂量的DT,接种剂量需减少,否则发热及局部反应增强增多;疫苗接种次数过多会引起不良反应,有些疫苗随着次数增加,发热和局部反应而渐增。

1.2.5 非无菌注射 一次性注射器或针头再次使用,注射器或针头消毒不当,疫苗或稀释液被污染,溶解后疫苗时间过久或下次再用,会引起感染,如注射部位局部化脓、脓肿、蜂窝组织炎、全身性感染、脓毒病、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血液传播性病毒的传播(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1.2.6 储运不当 疫苗运输/贮运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疫苗冻结引起的局部反应增多;温度过高疫苗效果差且加重反应。

1.2.7 禁忌证掌握不严 机体某些反应性不正常或处于某种病理或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后可能对机体带来某些损害,甚至引起严重的异常反应。

1.2.7.1 违反任何禁忌证都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发生概率及反应严重程度随疫苗种类、禁忌证的性质而异。

1.2.7.2 违反特殊的禁忌证比违反一般禁忌证危险要大。

1.2.7.3 禁忌证可能没有明显的体征表现,特别是处于某些传染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的病人,以及有过敏史者往往不易发现。判断禁忌证必须仔细询问病史和以往的健康状况。

1.3 个体因素

1.3.1 健康状况 重度营养不良、经常低热、消耗性疾病恢复期的个体会加重反应;体质过度衰弱、疲劳等易引起晕厥;体弱儿童接种BCG易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或破溃;消化功能差的儿童(如胃肠道症状、严重先天性畸形、严重佝偻病)口服脊灰疫苗会加重反应。

1.3.2 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

1.3.2.1 疫苗及疫苗中的附加物 细胞生长因子(小牛血清、鸡胚细胞疫苗);细胞残留碎片(原代细胞、传代细胞);培养基异种蛋白;其他如抗生素、石碳酸、硫柳汞等防腐剂,氢氧化铝等吸附剂,疫苗稳定剂,明胶(抗明胶IgE抗体)等。

1.3.2.2 机体过敏性体质 清除、阻止抗原能力低下(IgA缺陷,易发生免疫复合物病);抗体生成过度(IgE高,多倍至数十倍);免疫缺陷(IgA、补体缺乏,Ts细胞功能减退);生理效应改变(胆碱酯酶少,血清固定组胺能力低,病毒抗原使组胺释放增高)。

1.3.3 免疫功能不全 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者、免疫功能衰退者,在接种活疫苗后易发生异常反应。通常为轻度局部感染,如BCG;与病毒血症有关的轻度全身性感染,如麻疹疫苗、水痘疫苗等;正常个体感染后常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轻度症状,呈自限性;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者,常引起严重或持续感染,甚而致死。

1.3.4 精神因素 非抗原抗体机制所致,如群体性癔症等。临床上只有精神或神经系统方面的症状,检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病变;与精神因素和身体素质有很大关系,不仅预防接种可以引起,而且其他任何一种因素对精神上造成刺激均可引起,如服药、输血、计划生育手术等均有发生;通常发生在7岁以上儿童,以少年、青年居多,成人亦有发生;幼儿的反应不同,往往发生焦虑性呕吐、屏气,导致短时间神志丧失,有时尖叫或跑开。

1.4 其他因素

1.4.1 接种时间 可能影响接种后的反应,但不是绝对的因素。

1.4.2 接种季节 大多数疫苗可以常年接种,有些疫苗需避开相应疾病的流行季节,如乙脑疫苗在夏秋季不主张接种。

1.4.3 药物影响 免疫抑制药物影响疫苗效果,活疫苗不能接种。

1.4.4 剧烈运动、重劳动 会加重反应。

1.4.5 饮酒 接种狂犬疫苗,饮酒会加重反应。

2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别与处理[2-7]

2.1 热性惊厥

2.1.1 临床表现

①先发热,后惊厥,体温在38℃以上,惊厥多在发热开始12 h之内、体温骤升之时。

②发作突然,时间短暂,肌肉阵发痉挛,四肢抽动,两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

③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部与口唇发绀,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

④多数只发生1次,发作持续数分钟,很少有超过20m in者。个别儿童表现为多次短暂惊厥。

⑤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预后良好。鉴别诊断见表3。

表3 惊厥与癫痫的鉴别

2.1.2 治疗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用纱布缠裹压舌板使口张开,以防咬伤舌头。

②必要时供氧。

③止痉,如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肌内注射,也可用10%水合氯醛,每岁每次1m L,灌肠。紧急情况可针刺人中。

④退热:物理降温和药物治疗。

2.2 无菌性脓肿

2.2.1 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红晕,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自行吸收,重者破溃排脓,有时深部溃烂形成脓腔,长期不愈。

2.2.2 处置原则 干热敷,促进脓肿吸收;脓肿未破溃:抽脓,不宜切开排脓;脓肿破溃或空腔:切开排脓,扩创剔除坏死组织,加压包扎;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冲洗伤口,引流通畅;继发感染,用抗生素治疗。

2.3 过敏反应

2.3.1 临床类型 ①过敏性皮疹:荨麻疹、大疱型多形红斑、麻疹/猩红热样皮疹;②过敏性休克;③过敏性紫癜;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⑤阿瑟氏反应;⑥血管性水肿。

2.3.2 处置原则 停用可疑、相似疫苗;多喝水或输液,促进致敏物质排出;抗过敏药或解毒药;激素、类固醇等药物;过敏性休克需用1∶1 000肾上腺素治疗;紫癜用止血药;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支持疗法。

2.3.3 过敏性皮疹临床表现

2.3.3.1 荨麻疹临床表现 接种后数小时至数天发生;皮肤瘙痒、水肿性红斑、风疹团;皮疹大小不等,色淡红或深红,周围苍白色,压之褪色,边缘不整齐;反复或成批出现,此起彼伏,速起速退,不留痕迹;重者融合成片,奇痒。

2.3.3.2 麻疹/猩红热样皮疹临床表现 接种后3~ 7 d发生;斑丘疹,隆起皮肤表面,色鲜红或暗红;耳后、面部、四肢或躯干;多少不均,散在或融合成片。

2.3.3.3 大疱型多形红斑临床表现 接种后6~8 h或24 h内发生;注射局部及附近皮肤1至数个丘疹;伴发热或同侧淋巴结肿大;3~5 d后疹处出现水疱;疱液淡黄、清晰。

2.3.4 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和发病机理

2.3.4.1 临床表现 接种后数分钟至30 m in(个别1 h)发生;全身发痒、局部或全身皮肤红疹或荨麻疹、水肿;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四肢发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2.3.4.2 发病机理 Ⅰ型变态反应;过敏体质儿童;含有微量鸡胚细胞、小牛血清等致敏原的疫苗;周围循环衰竭症侯群;严重者脑节律性障碍致休克。

2.3.5 血管性水肿临床表现 ①接种不久或最迟1~2 d内发生;②急性局限性水肿:无痛性肿胀;皮肤紧张发亮、瘙痒、灼热;境界不明显,淡红色或较苍白,质地软;不可凹陷性水肿;逐渐扩大,可至整个上肢;③眼睑、口唇、包皮、肢端等部位也常发生;④常伴荨麻疹;⑤出现急、消退快;⑥不留永久损害,不留痕迹。

2.3.6 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2.3.6.1 临床表现 ①接种疫苗1~7 d内发生;②起病急,接种部位紫癜病理改变;③皮肤紫癜、消化道症状、关节炎及肾脏损害;④皮肤紫癜特点:下肢、臀部多见;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初为红色斑疹或荨麻疹样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数小时为深紫色红斑,中心点状出血或融成片状,稍凸出皮肤,压不褪色,或有出血性疱疹;1~4周自然消退,部分数天内甚至数年内反复出现;可伴头面部、手足皮肤血管性水肿;

2.3.6.2 鉴别诊断 见表4。

表4 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

2.4 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

2.4.1 服苗病例临床表现 服用活疫苗(多见于首剂服苗)后4~35 d内发热,6~40 d出现急性驰缓性麻痹(AFP),无明显感觉丧失,临床诊断符合脊灰;麻痹后未再服用脊灰活疫苗,粪便标本只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脊灰IgM抗体阳性,或中和抗体IgG有4倍增高并与分离的疫苗病毒型别一致;60 d随访有后遗症。

2.4.2 服苗接触者病例临床表现 与服脊灰活疫苗者在服苗后35 d内有密切接触史,接触后6~60 d出现AFP,符合脊灰的临床诊断;麻痹后未再服脊灰活疫苗,粪便中只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脊灰IgM抗体阳性,或中和抗体IgG有4倍增高并与分离的疫苗病毒型别一致;60 d随访有后遗症。

2.5 BCG淋巴结炎

2.5.1 临床表现 接种后2~6个月发生;接种部位同侧或腋下;同侧局部淋巴结肿大超过1 cm或发生脓疡破溃;淋巴结可一个或数个肿大;抗酸杆菌阳性,BCG株;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呈结核病变。2.5.2治疗 ①淋巴结肿大:口服异烟肼或加用利福平;用异烟肼粉末或加利福平涂敷;大龄儿童可用异烟肼局部封闭。②脓疡破溃趋势:及早切开,对氨基水杨酸油膏纱条或利福平纱条引流;脓疡自发破溃,用对氨基水杨酸软膏或利福平粉剂涂敷。

2.6 偶合症

2.6.1 常见偶合症 急性传染病,内科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婴儿窒息或猝死,维生素K缺乏症引起出血,类中毒反应。

2.6.2 鉴别与处置 接种灭活疫苗,不可能引起相应疾病;接种活疫苗,需结合临床资料、病原学及其它检查进行诊断;原因不明或多因素,由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诊断;明确偶合症诊断后,及时治疗并向受种者耐心解释。

2.7 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

2.7.1 病因 病毒感染;呼吸系统病变致呼吸驱动力下降导致肺泡换气不足缺氧;呼吸道阻塞,肺表面活性物质消耗肺泡萎缩,换气障碍;心血管系统病变;胃食道返流;辅酶A脱氧酶缺乏,脂肪代谢异常;家族遗传因素;免疫缺陷;与脑细胞受损或脑缺损有关;其它:如母亲服食鸦片、吸烟、分娩时产程短、有窒息或羊水污染及宫内感染等。

2.7.2 临床特点 多见于1月龄至1岁的婴儿,尤以2~ 4月龄常见,其中90%死于6月龄前,男性稍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春、秋末和冬初;人工喂养儿多于母乳喂养儿,早产儿多于足月产儿,尤其出生体重<1 900 g者;病前多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或轻度发育异常;高热持续不退,皮肤青紫,大汗淋漓,呼吸不畅;循环衰竭、脱水、神经系统障碍;在睡眠中突然死亡,有的病例有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缺氧等。

2.8 维生素K缺乏症

2.8.1 发病机理 维生素K激活体内凝血因子;维生素K缺乏,凝血障碍、人体出血,颅内出血最严重,甚至死亡;体内凝血酶原降低 30%时有出血倾向,减少至20%自发性出血。

2.8.2 临床特点 突然发病,烦躁不安、异常吵闹,特殊尖叫;多有嗜睡、昏迷、呕吐、全身抽搐;颅内出血、肌内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可伴皮肤瘀斑、鼻出血、消化道出血、肺出血;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2周 ~ 3月龄,1月龄母乳喂养儿多;发病率4/万 ~10/万活产儿;农村多发,颅内出血常见。

2.8.3 预防措施 新生儿出生后l h开始,每次口服维生素K 2 mg,共10次,每次间隔10 d,或注射维生素K制剂;给乳母每次口服10 mg维生素K,共10次,每次间隔10 d;孕妇多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必要时妊娠34周后口服维生素K1,每日20 mg,每天1次,至分娩;乳母未使用维生素K者,建议检测有无维生素K缺乏;如缺乏,及时补充。

3 合理使用,防范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3.1 正确掌握禁忌证和慎用证

个体在某种状态下接种疫苗后会极大增加发生严重异常反应的机会,它是以个体状态为前提,而不以疫苗本身所决定,属禁忌证;慎用证与禁忌证相近,它可能会增加严重反应的机会,或影响免疫效果(输血、被动免疫),一般建议推迟接种,或免疫利益超过异常反应风险时,可以考虑接种疫苗。

3.1.1 禁忌证和慎用证

①2个绝对禁忌证:对疫苗严重过敏;DPT接种7 d内发生脑病。

②2个暂时禁忌证:怀孕妇女;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

③2个暂时慎用证:中重度急性疾病(所有疫苗);近期接受过输血或被动免疫(或接种活疫苗)。

④4个含百日咳制剂的慎用证:体温超过40.5℃;低张力-低应答(HHE);无法抚慰的持续尖叫;接种疫苗后3 d突然发病。

⑤急性疾病禁忌证和慎用证:发热,伴有急性症状,暂缓接种;急性传染病前驱期(包括可判断的潜伏期)、发病期及恢复期(病后1月内);严重的慢性作发作期;1周内严重腹泻病人暂缓服用OPV。

⑥重症慢性疾病禁忌证和慎用证: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风湿病;心脏代偿功能不全;急性肝肾疾患,严重高血压和糖尿病;严重的先天性房室不全和卵圆孔未闭,并伴相应症状和体征;血液系统疾患,如血友病,凝血因子疾患;严重的化脓性皮肤病和湿疹不接种BCG;严重的营养不良、严重的佝偻病和先天性畸形,消化功能紊乱障碍者。

3.1.2 过敏体质

①有过敏史和过敏性疾患的人,属含有该过敏原的疫苗一般不予接种。

②对多种药品、食品、疫苗等同时发生1次或多次过敏反应。

③对疫苗或其成分过敏者不予接种。

④对鸡蛋或其产品有过敏反应不接种流感疫苗、黄热病疫苗。

⑤对特定抗生素有过敏史者,对含有该抗生素的疫苗属禁忌证。

⑥用鸡胚纤维细胞培养的疫苗,如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等对鸡蛋过敏者不属禁忌证。

3.1.3 免疫缺陷

①原则上免疫缺陷者不接种活疫苗 (单纯B细胞缺陷可接种水痘疫苗,须慎重)。②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病人不接种活疫苗。③应用免疫抑制剂者至少3个月不接种活疫苗(局部吸入例外)。

④免疫缺陷或有家族史的人不接种OPV,可用注射用脊灰减毒活疫苗(IPV)代替。

⑤化疗停止至少3个月可考虑接种活疫苗。

3.1.4 怀孕、哺乳期

①潜在的致畸及诱发流产或早产是众所周知的安全性考虑。

②灭活疫苗可用于有预防接种指征的孕妇。

③通常不推荐使用活病毒疫苗 (特别是风疹疫苗,其危险性1.2%~1.6%)。

④注意与疫苗无关的先天缺陷被错误归因于疫苗。

⑤新疫苗可能有未知的作用(小心使用)。

⑥年轻妇女可能未意识到或透露已怀孕 (注射前应询问筛查)。

3.1.5 神经系统疾患

①脑炎/脑病、癫痫、惊厥等严重神经系统疾患不接种含百日咳抗原的制剂、乙脑和流脑疫苗。

②有产科外伤性神经或精神后遗症至少在1年后特殊保护措施下(抗痉挛药物)接种有关疫苗(仍需慎用)。

③接种疫苗后发生虚脱/休克,脑炎/脑病,不再接种以后剂次的同种疫苗。

3.1.6 癫痫患者

3.1.6.1 总的原则 不接种乙脑、流脑和DTP等疫苗。

3.1.6.2 有疫情或高危人群,在下列情况下可慎用:①可考虑接种:3~4年以上无发作;2年以上脑电图正常;无中重度脑功能障碍。②1年以上不发作,无严重脑功能障碍,考虑接种DT、Td、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BCG、风疹、腮腺炎疫苗;③有一定危险性或偶合其它疾病时,需在药物保护下,接种流感、乙肝、麻疹疫苗或DPT。

3.2 预防接种告知

除规范、科学地对儿童实施预防接种外,更要做好预防接种前的宣传,让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了解预防接种的意义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加强接种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纠纷,规避风险。“告家长书”中的重点项目,如:过敏史、家族史、遗传史等需要仔细认真地逐项填写。对儿童预防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要宣传解释,接种人员和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共同承担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风险(表5)。

表5 推荐预防接种前询问几个有关健康的问题

4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与处理[7]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补偿办法及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1] 张延龄,张辉.疫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25-130.

[2] 谢广中,刁连东,王树巧,等.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M].3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41-58,85-173,209-262.

[3]WHO/WPRO.Immunization safety surveillance:Guidelines forManagers of immunization programmes on Reporting and Investigating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R/OL].[2012-04-10]. http://www.who.int/immunization_safety/publications/aefi/en/AEFI_WPRO.pdf.

[4] WHO.Monitoring of Adverse Events Follow ing Immunization in the 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R].1990:7-8.

[5] WHO.免疫接种安全性监测[M].史久华,徐冰,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34.

[6]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可预防疾病的流行病学和预防[M].9版.潘会明,张险峰等,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4-14.

[7]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卫疾控发﹝2005﹞373号.2005-10-13.

Influencing Factors of Vaccination Safety and Proper Use of Vaccines

XieGuangzhong(ShanghaiCompany of ChinaNational Biotech Group,Shanghai200052,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public consciousness for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there are more concerns to the vaccination for prevention.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vaccine safety due to the vaccine related events.This paper introduced in detail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vaccination safety,the identification and handling of abnormal reactions,and the properuse of vaccines so as to avoid the suspected adverse reactions follow ing vaccination.

Vaccination;Vaccine;Vaccine Related Events;ProperUse

10.3969/j.issn.1672-5433.2012.09.007

2012-05-04)

谢广钟,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生物制品流行病学研究。E-mail:xieguangzhong@126.com

猜你喜欢
禁忌证预防接种活疫苗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关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问答
“妈妈班”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Vaccination
“证”“症”“征”在医学科技期刊中的误用分析
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与猪伪狂犬活疫苗混合喷鼻试验
有关高压氧治疗适应证、禁忌证的几点思考
Pattern of acute poisoning in Jimma University Specialized Hospital, South West Ethiopia
Epidemiology of influenza viruses from 2009-2013-A sentinel surveillance report from Union territory of Puducherry, In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