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肌内注射时产生晕针的影响

2012-10-31 08:52谢彩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理工大学饥饿

谢彩华

肌内注射给药是临床治疗常用的方法,一般患者在接受肌内注射时不会出现异常情况。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为肌内注射而导致的晕针现象却时有发生[1]。晕针是患者由于强烈的针刺刺激、情绪紧张、心理恐惧,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血量减少,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脑血量减少而发生的晕厥[2]。晕针现象发生后,如不正确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产生。因此,有效防止和尽量减少晕针现象,是护理人员在进行肌内注射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河南理工大学医院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肌内注射患者进行主动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少晕针现象,减轻晕针的临床症状。

1 临床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医院门诊在2006年3月至2008年7月,共有56例患者发生注射时晕针现象,经过积极处理,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2008年9月河南理工大学医院门诊开始实施主动性护理干预,到2010年12月,只有12例患者发生注射时晕针现象。河南理工大学医院门诊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的肌内注射晕针情况详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发生肌内注射晕针情况统计表

2 临床资料分析

2.1 心理因素及饥饿疲劳诱发晕针的比重高 从护理干预前发生的56例晕针看,诱发晕针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类:心理因素、饥饿疲劳、体质虚弱和疼痛。前两个诱因导致的晕针合计38例,占67.9%,这说明由于心理因素和饥饿疲劳诱发的晕针比例很高,值得特别注意,尤其是以学生为主体治疗对象的校医院,更应高度重视,因为学生群体具有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喜好运动、生活不规律等特点。

2.2 护理干预前后晕针的数量和临床症状变化明显 从发生晕针的数量来看,进行护理干预后,晕针人次绝对数由56例下降到12例,下降比例为79%。由于接受肌内注射的人次基数不一,绝对数的下降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为此,我们计算了护理干预前后的晕针比例,结果晕针比例由干预前的0.263%下降到干预后的0.072%,晕针比例下降73%,这说明在护理介入后晕针人次有了大幅度减少。

从晕针症状看,护理介入前,既有轻度晕针,又有重度晕针,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及时处理;护理介入后,未出现过重度晕针患者。这说明护理介入虽然不能完全杜绝晕针现象发生,但可以减轻晕针患者的临床症状。

2.3 护理干预后对控制因心理因素和饥饿疲劳诱发的晕针现象效果显著 从表中的临床资料可以看出,护理干预前因心理因素诱发的晕针18例,干预后降为0例;因饥饿疲劳引起的晕针20例,干预后降为3例。可见护理干预对控制这两种原因引起的晕针效果十分显著,也说明在护理干预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心理介入和防止患者处于疲劳饥饿状态下进行注射。

3 护理干预措施

我们在进行护理干预时,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3.1 掌握信息 掌握患者基本信息,是进行护理干预的前提。我们需要掌握的患者信息主要包括:①患者是否有晕针既往史;②患者的心理与性格特征;③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饥饿、劳累,就诊前是否从事剧烈运动,是否空腹,是否体质虚弱,是否有睡眠不佳、呕吐、腹泻等症状。

3.2 心理介入 心理因素是诱发晕针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肌内注射前,应根据患者的心理实际状况,积极实施心理介入,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避免引起患者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从而发生晕针。心理介入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教会患者放松技巧,使患者身心放松。有陪伴的患者可要求其陪伴在旁边扶持协助,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心理介入首先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别是对有晕针既往史的患者,需要弄清其过往晕针发生的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例如:某女性同学过往发生晕针,是由于曾经目睹其母在注射青霉素时休克,以后她遇到注射时,便条件反射地产生心理恐惧,从而引发晕针,对此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解释注射青霉素等过敏性药物的注意事项以及采取其他转移患者注意力的方式,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3.3 改变注射体位 2008年7月之前,河南理工大学医院主要采取坐位或立位注射,护理干预后改为坐位或卧位注射,原则上不再用立位,这种注射体位不仅有利于肌体放松,也消除了部分患者容易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而导致脑部供血受到影响的隐患。

3.4 实施无痛注射 针对注射时药物(如青霉素、注射用绒促性素、维生素B1注射液等)对局部刺激导致明显疼痛和患者疼痛阈值过低而引发晕针的情况,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快速进针、慢速推药、快速拔针),同时做到动作轻柔,均匀按压无痛穴位,确保实施无痛注射。

3.5 改善医疗环境 医疗环境对患者的情绪会产生重要影响。医疗环境不仅仅指室内环境,还包括人际环境。因此,我们在创造整洁、安全、舒适的室内环境的同时,还要创造平和、亲切、温馨的人际环境,严禁护理人员态度生硬,说话粗声粗气。

4 结论

①对肌内注射进行护理干预,能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大幅度降低晕针发生率,减轻晕针症状,是临床治疗中预防和控制晕针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②有效的护理干预首先必须分清晕针产生的可能原因,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③护理干预不能完全消除晕针现象的发生,护理人员必须随时做好应急准备,及时处理出现晕针的患者。

[1] 黄丽云,周经兴,徐宏贵,等.门诊患者相关因素分析.护理学杂志,2007,22(8):124.

[2] 徐年珍.晕针相关因素与防治.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12):80.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理工大学饥饿
昆明理工大学
向着“零饥饿”的目标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饥饿的地鼠
浙江理工大学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一张饥饿年代的教师“特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