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对中国劳工标准的间接影响
——路径分析及实证检验

2012-11-24 01:10○王
关键词:劳工国际贸易贸易

○王 铂

(华侨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加深,劳工标准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南北经贸摩擦的焦点之一。研究国际贸易对中国劳工标准的影响,对处理劳工标准问题、改善我国劳工标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关于国际贸易对劳工标准的影响问题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将分析其间接影响的路径,并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间接路径。

一 相关研究回顾

从Stolper-Samuelson(S-S)定理[1]58-73和Jones[2]557-572关于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放大效应”理论可以推论出,国际贸易通过改变产品价格和行业规模而直接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工标准。许尧明[3]62-64、徐天云[4]39-42的研究表明,随着本国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的增长,货币工资也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王铂(a)通过对中国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工人工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际贸易额与中国工人实际工资有显著正相关关系[5]33-35。王铂(b)的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和出口对中国制造业劳工标准均有正的影响[6]121-124。这些实证分析验证了关于直接影响的理论分析结果。以上理论与实证分析均表明,国际贸易直接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劳工标准的提高。

触底竞争(Race to the Bottom)假说认为,国家间的竞争会导致各国劳工标准的下降。Bhagwati和 Srinivasan从理论上讨论过触底竞争的可能性[7]170-173。虽然触底竞争假说给出国际贸易影响劳工标准的另外一种可能结果,但是,关于触底竞争的实证证据实在太少,不足以支撑该假说。

除了直接路径,国际贸易还可能通过其他几种路径来间接影响一国劳工标准。其中,至少有两种可能的路径值得我们研究:技术路径和经济增长路径。

二 理论分析

(一)国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中国劳工标准

国际贸易对中国技术的影响可分为出口和进口两方面。出口的技术进步效应表现在:第一,中国企业面对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将进行更充分有效的技术创新,以保持相应的出口优势;第二,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中国企业的规模扩大,加快了技术进步;第三,中国企业可以从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而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改进制造工艺、采用更好的材料,这也促进了技术进步。进口的技术进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企业通过对进口产品的模仿获取生产该产品的技术,也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从而降低该产品的研究成本;第二,通过进口中间产品来提高技术等级,中国的加工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40%左右,加工贸易使中国企业能够生产更多技术含量的产品。方希桦、包群、赖明勇[8]58-64,郭庆宾、方齐云[9]87-92等人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中国进口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对于各生产要素,技术进步其实带来了两种影响,第一种是提高了要素的回报,第二种是有偏向的技术进步导致了要素之间的替代。两种效应共同影响劳工标准。当发生中性技术进步或者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时,劳动力的回报都将上升,劳工标准将提高。如果发生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劳工标准是否提高要看两种效应的大小对比。提高效应对劳工标准的影响为正,替代效应对劳工标准的影响为负。除非替代效应超过了提高效应,劳工标准才会下降。也就是说,当劳动生产率少量提高,而资本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以至于大量劳动被资本所替代时,劳工标准才下降。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情况下,资本要素的生产率和劳动要素的生产率应该是同时提高的。技术进步通常都是有利于劳工标准的提高。因此,在理论上存在国际贸易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高中国劳工标准的可能路径。

(二)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与劳工标准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国际贸易将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第一,贸易将深化各国的分工,而分工将增进劳动生产力。第二,贸易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第三,贸易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本国成本、提高生产率。当然,也有人认为贸易对经济增长没有什么影响。比如Kravis认为,国内因素是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影响。它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只是“经济增长的侍女”[10]850-872。还有人认为贸易可能阻碍一国经济增长。比如,Bhagwati认为贸易大国的出口可能使贸易条件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贸易将导致“不幸的增长”[11]201-205。

经济增长意味着一国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财富的增加。从产出视角看,社会生产的良性循环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企业因生产过剩而导致的停产或减薪的可能性,更有效地发挥劳动要素的作用,以至于提高劳工标准。从收入视角看,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改善有利于劳工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劳工权利的进步。因此,如果国内因素没有变动,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劳工标准的提高。Bonnal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采用121个国家1974-2004年的数据,研究了经济增长和劳工标准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高水平的劳工标准和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是相关联的。[12]20-33

如果贸易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就能间接提高劳工标准;反之,则降低劳工标准。因此,国际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如何影响劳工标准主要取决于国际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经济情况来看,贸易很可能推动中国生产能力的提高。故在理论上,也存在国际贸易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提高中国劳工标准的可能路径。

(三)国际贸易技术进步效应与经济增长效应之间的联系

以上分析了国际贸易通过对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改变一国劳工标准的两条可能路径。事实上,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是有联系的。技术进步意味着生产率的提高。如果所有企业的生产率都提高,那么全社会的生产能力必然提高,经济必然增长,劳工标准相应提高。因此,还存在这样一条可能的联系:从贸易到技术再到经济增长,最后到劳工标准。此外,经济增长对一国的技术也存在影响。国民收入增加后,政府和企业可能把一部分增加的财富用于研发,从而推动技术进步,这样,劳工标准也将得到提高。这是又一条可能的联系:从贸易到经济增长再到技术,最后到劳工标准。

于是,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总结国际贸易影响中国劳工标准的几条可能路径。如图1所示。首先是直接路径,通过改变产品价格和行业来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具体说来,是提高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规模和产品的价格,从而增加劳动力要素的需求,以提高劳工标准。这里,出口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路径已经被证实。除此之外,国际贸易还通过其他因素间接影响中国劳工标准。比如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工标准,也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提高劳工标准。此外,技术和经济增长之间也相互影响。因此,还可能存在更多间接路径。不过,这些间接路径还需实证检验来证实。

图1 国际贸易影响中国劳工标准的可能路径

三 实证检验

为了检验间接路径,我们将实证分析国际贸易与媒介、媒介与中国劳工标准的联系。当采用一致的样本时,如果国际贸易对媒介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媒介对中国劳工标准亦有显著的影响,则该条间接路径可以被证实;如果不能完全证明两种影响,则不能证实该条路径。

(一)技术路径的实证检验

1.数据来源

选取中国1985-2010年以人民币价格表示的出口、进口和进出口金额,除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1978=1),再用当年值除以上一年值得到变化指数,作为实际出口额(EXPORT)、实际进口额(IMPORT)和实际贸易额(TRADE)的变化指数样本。选取中国1985-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就业总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将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1978=1)得到实际资本投入量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实际资本存量:

Kt=It+(1-δ)Kt-1

其中,Kt表示t年实际资本存量,It表示t年实际资本投入量,δ表示实际资本折旧率。对1984年中国的实际资本存量,本文采用郭庆旺、贾俊雪所估算的9123.9亿元(1978年为基期)[13]31-39。关于 的值,本文采用王小鲁、樊纲等假定的5%值[14]。

关于劳工标准的衡量,学术界存在若干不同的方法。本文采用工资的相对变化值来衡量劳工标准的变化。制造业是研究中国劳工标准的典型部门,我们选取中国1985-2009年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再用当年值除以上一年值得到变化指数,作为制造业劳工标准(LS)变化指数的样本。这样,模型中所有样本均采用相对变化指数形式。2009年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其余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对中国技术进步程度的估算

数据包络分析(DEA)法被广泛运用于投入产出的效率分析,其中的Malmquist指数法通过距离函数(技术效率)来构造生产率指数,并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运用。我们就采用该方法来估算中国技术进步的程度。

建立规模不变的投入主导型(CRS)模型,使用软件DEAP2.1,输入1985-2009年中国实际资本存量、就业总人数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选择Malmquist指数估计,即可得到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指数的估计值,可作为中国技术变化指数的样本。

3.模型的建立和估算

为了避免伪回归,首先用ADF方法对各样本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本文以下所有检验和估计均借助软件Eviews7.2进行。

表1 关于技术进步路径的样本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检验形式中的c、t、q分别代表根据AIC原则确定的截距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

检验结果表明,在10%显著性水平下,中国实际出口额、实际进口额、实际贸易额、全要素生产率和制造业劳工标准的变化指数样本均是平稳的,可以保证采用这些样本的模型平稳性。下面建立出口—技术、进口—技术、贸易—技术和技术—劳工标准四个模型,并代入样本数据估计模型,结果如表2。

表2 技术路径模型估计结果

注:括号内为t值。

回归结果表明,TFP对LS有显著正的影响,也就是说,技术进步有利于提高中国劳工标准。这与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回归结果无法证明贸易对技术的影响,无论是出口、进口还是进出口加总。虽然在理论上存在国际贸易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来提高中国劳工标准的可能路径,但是,实证分析还不能证实该条路径。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影响技术的因素太多,而作为国际因素的贸易作用相对比较小,因此无法检验出来;第二,在Malmquist数据包络分析中,我们采用的是规模不变假设,而实际上生产规模是有变化的。

(二)经济增长路径的实证检验

下面采用与技术路径类似的方法检验经济增长路径。

1.数据的搜集

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采用贸易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来衡量贸易开放程度。选取中国1985-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1978=1),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指数(GDP)的样本。再将中国1985-2008年的出口额和贸易总额,除以相应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贸易依存度(EXPORTDEPENDENCE)和出口依存度(TRADEDEPENDENCE)的样本。最后将中国1985-2008年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除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1978=1),得到中国劳工标准(LS)的样本。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模型稳定性检验

首先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对各样本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

表3 关于经济增长路径的样本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检验形式中的c、t、q分别代表根据AIC原则确定的截距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下显著。

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在10%显著性水平下,GDP、EXPORTDEPENDENCE、TRADEDEPENDENCE、LS不平稳,但它们的差分是平稳的。

再对样本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3个模型中的变量之间均有一个协整关系,这样可以保证3个模型的稳定性。

表4 经济增长路径模型协整检验结果

3.模型的建立和估算

下面建立出口影响经济增长、贸易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影响劳工标准三个模型,并代入样本数据估计模型,结果如表5。

表5 经济增长路径模型估计结果

注:括号内为t值。

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依存度、贸易依存度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正的影响,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对劳工标准也具有显著正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贸易开放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而中国经济增长有利于劳工标准的提高。这证实了贸易提高中国劳工标准的经济增长路径。

四 结 论

国际贸易在直接影响劳工标准的同时,还可能通过影响其他经济因素来间接影响劳工标准。本文对国际贸易影响中国劳工标准的间接路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在理论上,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进口都可能有利于技术的进步,而技术进步在通常情况下有利于劳工标准的提高。而国际贸易一般有利于一国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会带来劳工标准的提高。故存在国际贸易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来提高中国劳工标准的可能路径。而且,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也是互相影响的,所以还可能有更多的路径。但这些间接路径尚待实证检验。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协整检验等方法实证检验技术路径和经济增长路径。我们的检验逻辑是严格的:在采用相同样本时,只有贸易变量与媒介、媒介与劳工标准变量同时存在同向显著影响时,该路径才能被证实。实证分析表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都有利于提高中国劳工标准。但是,尚未检验出贸易对技术的显著影响。因此,无法证实技术路径。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国际间的技术溢出是存在的。但大多数的实证分析也未能明确技术溢出是通过何种路径实现的,不管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还是其他路径。因此,对国际贸易和中国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实证分析却证实了,中国出口依存度和贸易依存度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正的影响,即国际贸易有利于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有利于劳工标准的提高,这样就明确了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劳工标准的顺序促进关系,同时也证实了间接路径的存在。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际贸易对中国劳工标准的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国际贸易还通过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来间接提高中国的劳工标准。

在国际劳工标准事务上,我国应该坚持贸易开放的原则,抵制以维护劳工标准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行为。国际贸易本身是有利于中国劳工标准的,阻碍贸易的因素很可能也将阻碍中国劳工标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Stolper W F, Samuelson P A. Protection and Real Wag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Sept.1941.

[2] Jones R W. The Structure of 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Dec.1965.

[3] 许尧明. 基于FDI的劳工标准与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D]. 上海:东华大学, 2004.

[4] 徐天云. 我国劳工标准与FDI及出口贸易的关系分析[D]. 上海:复旦大学, 2005.

[5] 王 铂(a). 国际贸易对中国工人工资的影响研究——基于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问题,2010,(6).

[6] 王 铂(b).国际贸易影响中国劳工标准的实证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10, (9).

[7] Bhagwati J, Srinivasan T N.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Does Environmental Diversity Detract from the Case for Free Trade? [M]∥ Bhagwati J,Hudec R E.Fair Trade and Harmonization: Prerequisites for Free Trade? Cambridge, Mass. London: MIT Press, 1996.

[8] 方希桦, 包 群, 赖明勇. 国际技术溢出:基于进口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4,(7).

[9] 郭庆宾, 方齐云. 国外研究与开发(R&D)之溢出效果:基于我国1985-2005年的经验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09,(4).

[10] Kravis I. Trade as a Handmaiden of Growth: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J]. Economic Journal,1970.

[11] Bhagwati J. Immiserizing Growth: A Geometrical Note[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58.

[12] Bonnal M.Economic Growth and Labor Standards Evidence from a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J].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4(1), 2010.

[13] 郭庆旺, 贾俊雪. 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 经济研究, 2004,(5).

[14] 王小鲁, 樊 纲. 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劳工国际贸易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贸易统计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