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公共雕塑在城市印象符号形成中的连接关系

2013-04-01 18:45曾振伟
城市观察 2013年4期
关键词:雕塑美丽景观

◎ 曾振伟

“让城市美丽起来”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城市真正地美丽起来,与其让它成为民众批评的空洞口号,不如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实干。针对于此,许多很想做点政绩的实干派政治家们其实已经动用了城市的大量财政预算。时下媒体披露了许多城市为了建设城市的美丽环境而不惜大量举债等千奇百态的做法。本文认为,很多人对所谓美丽城市的理解存在思维误区,总认为在城市中建几座让世界为之惊叹的高楼大厦、大博物馆或是得以冠上什么世界之最的景观,城市就会立刻变得美丽起来。这种美丽取向与判断标准,应该是目前最为普遍的认知误区。为了城市的美丽,有些城市的领袖们甚至利用一些非常良好的“机会”,如大型运动会、世界级“会议”等各种名目的契机对城市进行突击装扮,花费大量金钱,得到昙花一现的美丽,很多城市“美丽”了几天,最后又回归原样。对于这种层出不穷的面子工程,社会舆论早已给予了很多的批评,然而这类工程项目依然还在许多不同的城市中继续。造成这样的恶果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姑且不论,在此,我们用理性、冷静的心态来反思一下,在营造美丽城市的建设活动中,必须注意与掌握哪几点方法?我们可以参照他人什么样的成功案例?综合思考后我们又该怎样做?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城市。城市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产业、人文条件不同,其呈现的城市风貌自然有所不同。世界因不同而精彩,城市因差异而独特。只有当我们尽心尽力去维护一个区域的个性文化,让它更具有独特个性时,城市才能散发独特而吸引的美丽气质。城市的个性是让人产生好奇、向往之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我们又该用何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读美丽城市这个概念呢?

城市的美丽,与城市的三种景观的设置息息相关。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宽敞的大马路、巨大的公共设施、高架桥梁、山系、河流等通常被认为是城市的大景观;城市中的公园、水岸、绿地、跨水桥梁、中低层建筑、历史古迹等被称为城市的中景观;城市中的户外广告、公共场所的标识系统、道路照明、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雕塑、艺术装置等则成为城市中的“小景观”。

人们常说的城市景观,其实就是由这三个层面的内容所构成,它们缺一不可。在景观学上,它们有不同的定义,承载着城市风景不同的功能与涵义:大风景是城市的轮廓,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中景观是城市的脸面,我们可以透过中景观看到一个城市是俊是丑,有无文化内涵;小景观则是城市的表情,它具有性格倾向的展示功能,通过不同的小景观我们可以感知到城市或热情好客或冷漠无情的人文理念。

让城市美丽起来,最重要的方法是将城市中的小景观作为一种介质,连接城市中的大风景和中景观的内容。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民众和流连在城市中的观光客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活力、城市的秩序以及城市独特的魅力,感知这座城市所传达的与众不同的美丽。

在城市美的建设中,最经常被忽略的内容就是对中景观的确认及对小景观的轻视,甚至是对小景观的不尊重。在这么一种无知的状态中,能真正把美丽城市建设起来的城市少之又少。

目前,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大景观都建设得异常雄伟壮观,这些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大景观完全可以与世界上任何重要的城市景观比肩。问题是,重视中景观与小景观的城市并不多,中小景观能让人给予良好评价的就更少了。只有当一个城市着眼中景观和小景观等细节的美化建设时,才能真正传达一种内外兼修的和谐城市风貌。

城市中的大景观和中景观、小景观之间相对独立,彼此之间难以找到有效对接并渐进交汇的连接点,因此它们之间的界限表现得非常生硬,使得城市中的文化整体性被分割成毫无关系的板块。这一现象在中国的城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其一是我们国内的建筑师们通常把他们的技术禁锢在一个无交流状态中发展,结果就是“分离”了根与土的关系;其二是我们喜欢邀请国外的建筑大师来主笔设计我们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由于外国人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本土文化,有时候设计出来的作品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让建筑物显得非常突兀,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城市中的大风景会很孤立,很难与建筑物周边的中景观建筑群形成“唇齿相依”的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因。其关键就在于,建筑师们没有将城市中的大景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要素来考虑。在当今的学术领域里,这一设计意识是以当代西方美学形态为理论依据,强势主导建筑学术界并拥有了学术的话语权。由此造成各个城市,除了自然界的部分之外,都在不断地丧失自我。此现象可以归咎于建筑师们被侵蚀了的传统审美理念及丧失的设计理论主张。

在城市的景观大格局中,大风景的形成与建设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当以往的城市的大景观无论造型如何都已经成为既定的城市背景时,我们就必须根据既有背景,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建设新的城市景观。在许多成功的中外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果将城市的中景观与小景观这两部分内容整合并进行合理规划、利用与建设,就可以对城市美丽景观的形成起到良好的支持作用。

城市的中景观具有城市脸面的功能,它具有承载城市文化,继承与表现文化属性的能力。另一方面,城市中景观通常也被比喻为城市印象的杠杆。它包含了丰富的区域传统、民俗以及区域民生习惯等内容,因此它是构成区域文化个性的基础。中景观的生成与历史渊源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部分的既有模式不能被随意更改,这又是中景观的硬条件。同时,中景观与大景观、小景观的结合可以起到增强城市印象的作用。

作为构成美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景观与中景观具有既有特征与规模无法随意变更的特点。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持这些作为城市轮廓和脸面景观的文化特点呢?这就需要城市小景观的润色。学术界将小景观称之为“城市的表情”。从它的内容上看,小景观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城市中较为微小的市政内容,如公共设施、公共标识系统、公共空间雕塑以及城市户外广告等。

小景观是城市给使用者近距离使用或观赏的道具。公共设施的方便性、合理性、优美性以及形式感与当地文化对接的融洽程度,都直接反映出当地科技水平与设计能力,以及当地的文化背景。它反过来也会成为印证城市的大景观是否与当地人文水平吻合的重要试金石。公共标识系统是标示城市的人流、车流方向是否清晰,城市是否有秩序,是否让人高效运用的最直接的工具。如今,先进国家的标识系统在许多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例如高端的数字技术和电子感应技术以及低碳技术。新科技的运用在人性化使用、搜寻等方面相对于传统技术的重大突破,让使用者能够跨越国界和身体障碍的制约,更加方便地使用。这种高度人性化的标识系统,仿佛是城市的一张和蔼笑脸,让使用者倍感亲切。标识系统是让使用者在城市中寻找所需方向最好的向导,核心是帮助使用者在不懂当地文化语言的状态中也能解决困难,跨越障碍。随着人性化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将身体障碍者纳入考虑范围,根据他们特殊的需要设置方便使用的功能。这种人文关怀不仅反映了科学的设计能力,更是城市文化魅力的体现。同时,城市中标识系统除实用功能之外,本身也应是城市中一道风景线。在偌大的一个城市中,即使是内容上保持一致,其外在表现形式也应根据系统所设置区域的文化特征做出相应的美学造型。在不失其指示功能的前提下与当地区域的环境景观融合统一。因此标识系统的文化特征也是营造城市印象的具有非凡意义的组成部分。

在构成城市美丽的小景观内容中,城市公共艺术雕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时段,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许多城市急功近利,追求能一步到位变得美丽,于是一夜之间冒出了很多城市公共艺术雕塑。但细看这些雕塑,能称为公共艺术品的少之又少。这里面根源也有两个:一是雕塑家将创作公共艺术品当作一个挣钱的活来干,将雕塑创造“工程”化,在选择材料、制作工艺、创作时间等方面大幅度地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其结果不言自明。我们城市中很多公共艺术雕塑不但没能传递增强文化内涵的正能量,反而成为公共垃圾,让社会耻笑。造成这一恶劣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工作者的态度不端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等。其二是公共艺术雕塑的设置选点不当,设置艺术品的目的是什么?是填补公共空间的空白还是一种必需?在韩国、日本、台湾、德国、美国、澳洲等先进地区和国家,关于公共艺术雕塑的设置都有明确的规定:即在每个大型建筑项目的周边,必须按建筑项目总投资额的0.7%-1%的比例投入建设永久性公共艺术品,并以此作为最终验收建筑工程项目的内容之一。如不按比例投资设立公共艺术品,将无法进行完工验收。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公共事项。当然,公共艺术雕塑也不能随意设立,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公共艺术雕塑的管理也有着明确的规定,比如公共艺术内容不能有宣传暴力、色情、攻击社会等明显反人类、反社会意图。反思我国对公共艺术品的管理制度,仍然存在巨大的不足,需要继续加以修改和完善。可以说,我们城市中的公共雕塑艺术品的质量普遍不高,与管理方法的滞后也有着一定关联性。

公共空间艺术雕塑的设立,不应像桌面雕塑一样只停留在单一雕塑品本身的思考,而应根据这个公共空间的需要去考虑。这个雕塑品的设置中心点与周边的环境应成为一种文化传播的互动载体。公共艺术雕塑不仅仅是雕塑品本身单纯的艺术造型,而且是一个具有带动、传播、推广、营造区域的文化属性的社会动态品。假设我们所处的区域到处是密集的漂亮摩天大楼,人在冰冷表情的楼宇群里,能感受到什么?这种冷漠的楼宇世界,肯定无法让人感受到它的热情。而要打破这种冷酷的环境,只有设置与该地区的历史、故事、人文传统一脉相承、能唤起人们对未来的美好展望并且充满活力的公共艺术雕塑才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他们都喜欢驻足观赏、关注与细琢眼前的物品、景象,总希望找到自己可共鸣的内容。基于这一人类共性特征,公共艺术雕塑品的内涵就需要灌入高层次的理念和思想,让人细品与感悟,与人互动。这是人们对城市公共艺术品寄予的要求和愿景。对新城区来说是如此,对旧城区也同样,只是雕塑的形态与尺度、密度会有所不同。如果说我们巨大的城市只是一堆毫无表情的建筑,忙碌的人们在城市中的穿梭往来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奔波,那么可以肯定这座城市在功能和文化魅力上都是有局限性的。

城市的美丽与否,不仅仅只是根据漂亮的高楼大厦来作判断评价,更重要的是,城市必须具有清晰的文化特征,才能彰显城市的独特个性,才能称得上是美丽的城市。为此城市除了有大景观的魅力、中景观的文化沉淀之外,更需要在细节上用小景观巧妙地连接周围环境,更为细腻地丰富公共空间所传达的艺术气息。公共艺术将一座城市的大印象高度浓缩,用一个个承载着区域人文故事、民俗风情、未来志向的艺术雕塑来表现与传播城市的大印象、城市的活力、城市的表情,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公共雕塑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上下左右起到将城市景观生命化、表情化、符号化的重要作用。具有真正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公共雕塑艺术才是当代中国对外宣传的一扇窗口,它承载着中国过去与未来人文志向的诉求,这也是世界对中国的要求。

[1] 中村良夫.环境和空间文化,日本学艺出版社.

[2] Edward T.Hall. The Hiddon Dimension(隐蔽的次元),日本美须兹书房.

[3]威莉安姆·杰·米查尔.新都市创造原理,日本丸善株式会社.

[4] 设计委员会·英国都市规划协会.新街市设计,日本鹿岛出版会.

[5] Masaru Sato.Community Design,日本GRAPHIC-SHA.

[6]胡安·布斯盖茨.多元路线化都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雕塑美丽景观
巨型雕塑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我的破烂雕塑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写实雕塑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