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素质构建理论

2013-04-02 13:27解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8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体育教师学习者

解煜

(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论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素质构建理论

解煜

(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素质构建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是体育教师素质内涵的再提升.本文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详细分析了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素质构建的理论基础,为以后构建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素质提供理论依据.

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素质构建

体育教师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实施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体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有效指导体育课程实践,完善体育课程理论,而且还有利于设计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成功的体育课程改革一定要充分考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既不能被动地受制于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而固步自封,也不能脱离实际而过于理想化.体育教师不能游离于体育课程改革与实施之外,不能隔岸观火,更不能是一个体育课程改革的局外人.事实上,只有体育教师认同了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之中,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达到体育课程实施的理想水平.由此可见,体育课程实施的好坏与体育教师息息相关,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素质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体育课程实施的成败.那么要想搞清楚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素质是什么,首先必须要了解清楚构建其理论的基础,这样才能有理有据,有的放矢.

1 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在中国已经流行了近20多年,是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力的教育改革运动.这场教育改革运动是同中国改革开放一起开始的,具有思想性和实践性二方面的特征.作为教育思想改革运动,主体性教育主张以人为本,把人培养为教育的主体,推行人本教育,反对物本教育,反对把人培养成为工具.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主体性教育理论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理论起源、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开始对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谁为主客体的关系进行探讨,试图理清二者的关系,找到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依据;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理论研究的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突破主客关系论,从整个教育或教育的本体层面来研究主体性教育问题,形成了一些有影响、有深远价值的观点;第三个时期是1993年至今(从理论到实践阶段).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传播,主体性教育开始进入实践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或直接以主体性教育命名的教育实验或试验,比如愉快体育、和谐体育、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等等.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在我国发展的历程中不难看出,主体性教育理论在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完善、再完善.一言以蔽之,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独立的、能动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的社会主体.因此,在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体育课程实施,应该将体育教师视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强调体育教师的主体性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重视和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性.与此相应,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培养体育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就成为了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而要达到此目的就要求体育教师参与课程实施.

2 课程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从人们对待满足其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客体意义的认识.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课程的价值是指课程能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课程的存在、课程的作用和课程的变化是为了适应一定的主体需要及其发展.也就是说,课程的价值是课程对人和社会的意义.课程的价值所表现的是一种主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即课程价值是主体对课程的需要价值的承担者,然而,它只有同主体的需要相联系时才具有价值的属性.否则,便无法确定它具有什么价值.换句话说,价值不能脱离课程这个客体而存在,否则价值将变的更加抽象,进而让人不可捉摸.课程价值的实质是课程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的辩证统一.这些是从哲学层面的理解,但是目前课程学者们对课程价值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课程价值取向上的研究.课程价值取向是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实施的基础,人们所持的不同课程价值取向对课程实施的倾向有很大的影响.从课程实践的角度而言,美国学者米勒等人在分析了人们对具体课程问题的认识之后,把课程价值取向分为行为取向、学科取向、社会取向、发展取向、认知过程的取向、超个人取向等七种.[1]而从课程理论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将课程价值取向归纳为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和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由此表明,课程价值取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多种因素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因素出发,都可以形成不同的价值倾向.但是,不管怎样,课程价值理论或是课程价值取向研究都是围绕着课程对主体的价值需要而展开,都把课程作为最终发展人的基本手段,都重视课程与主体的互动.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只有教师参与课程实施才能使课程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辩证统一起来,才能更好的实施课程.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学习哲学一种,其对当前的教学观及知识观有着重大的影响.建构主义是建立在皮亚杰、康德、维柯、布鲁纳、维果茨基、奥苏伯尔等人的核心思想上,赋予其新的意思而成的.各种流派各抒己见,观点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和落脚点即学习观.在看待知识观点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其并不能准确地概括出世界的规律,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境进行重新创造;在看待学习者观点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根本与基础,意义只有通过学习者对新旧知识和经验进行循环反复的发现、彼此互动才能得以重新建构,其他信息如果不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那么对学习者来说,这种学习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可言.

不管怎么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是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其从体育教师学习的角度为参与的理念提供了现实的、具体的、可解释性的支持.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有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都能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建构或重新整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非常尊重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掘其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和整合新的体育课程计划和内容.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必须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意义,所以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建构,否则对其将没有任何意义.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多种办法积极主动的建构对其有意义的知识.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仅重视知识的个体建构,而且更加强调知识的社会建构,这些都为体育教师在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4 结论

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素质构建理论基础主要有主体性教育理论、课程价值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他们即为构建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1〕陈作松,季浏.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

〔2〕耿培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新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3〕季浏,耿培新,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2(5).

〔4〕解煜.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素质构建与培养[D].淮北师范大学,2010.

G807.0

A

1673-260X(2013)09-0092-02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体育教师学习者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