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批判
——从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到莫言的《蛙》

2013-04-11 07:55钟利平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劳伦斯保罗姑姑

钟利平

(华中科技大学 文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人性的批判
——从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到莫言的《蛙》

钟利平

(华中科技大学 文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通过对两位现实主义文学家英国的劳伦斯和中国的莫言进行作品的故乡情怀、内容、母爱情结、人性批判等方面进行比较,层层剥离分析,指出从莫言那荒诞、怪异和神奇的文笔下和劳伦斯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中,人性在他们作品中得到具体体现和批判性升华。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母爱;人性

一、劳伦斯和莫言作品中的故乡情怀

提到外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人们往往会想到劳伦斯。而中国的大家俨然是现在炙手可热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众所周知,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劳伦斯的许多作品都离不开他的家乡诺丁汉郡,那是一个伤痕累累的矿区。在随后的岁月中,他背井离乡,偕同妻子离开英国,出外漂泊多年,在有生之年里,他仅短暂的回国两次。他们漂泊的岁月爬满了法国、意大利、斯里兰卡、澳大利亚、美国和墨西哥等国家。但是,诺丁汉郡——这个生养他的地方,却一次又一次的在他的小说中出现。莫言的作品从《红高粱》、《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到《蛙》,他的家乡——山东高密县,尤其是那个充满勤劳、朴实的小山村,也历历在目,一次又一次地流淌在他那荒诞、怪异和神奇的文笔下,让人心悬、思考、留恋、叹为观止。故乡在莫言的眼里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俗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是人们可以陷入无限遐思的“高密东北乡”。[1](p4-5)

淳朴的乡情充斥在他的小说中,农村的生活嫁接了他自己的想象,独特的感觉和体验融入文中,一个现代和传统纵横交错的奇异空间诞生了。

二、劳伦斯《儿子与情人》和莫言《蛙》主要内容

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是现实主义的精华。一方面,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是其倡导;另一方面,精确细腻地描写生活本质,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它的重点所在。

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儿子与情人》,西方人经常把他叫做“性爱小说之父”。这部小说问世之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因为其描写风格独特,在文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也一直持续到本世纪。由于书中大量的描写了性爱场景,《儿子与情人》经常被列为禁书,也常常被称为“不宜阅读的书籍”或“淫秽书籍”。但是,其经典性不能被人们所否认。小说展开的背景是诺丁汉郡矿区,这也是劳伦斯出生的地方。

故事的主人公叫保罗,是个年轻的男性矿工,性格文静,同时对事物又比较敏感。但是,他的父亲莫瑞尔却脾气暴躁,因为处于社会的下层,加上长年累月的辛苦劳动和担心突然的井下事故。母亲有着中产家庭背景,教养良好。其母葛楚因与时常酗酒的丈夫感情不睦,竟转向儿子寻求爱的寄托,情感超过了正常的母爱。这种情形影响了她的孩子们的一生。长子威廉在伦敦当了律师的一名文书,但为了挣钱,过度劳累而死。小儿子保罗跟女朋友米莉安交往后发现,米莉安受到严格家庭教育,宗教观念极强,只追求精神恋爱而排斥肉体的激情。保罗感受到母亲的强烈控制,加上女友的感情打击,就义无返顾地投入与夫分居的女工克莱拉的怀抱,但肉欲之后,发现两人精神上无法和谐,甚至没法沟通。最后,由于深受母亲的影响和控制,保罗觉得自己无法跳出她的掌控,也无法获得自由。直到多年以后,母亲病故,他才脱离人生的束缚,告别情人,远走他乡,真正成人。

莫言的第11部长篇小说叫《蛙》,写作历程首先构思了将近10年,然后写作了4年,历时14年。主题是人们觉得雷区之一的中国计划生育国策。小说反映了乡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矛盾又复杂的人生历程。《蛙》里写道,姑姑是一位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妇科医生,为许许多多孕妇接生过小生命,赢得了村里很多人的尊重。但是,由于她的未婚夫——一名飞行员毫无征兆地叛逃后,前程似锦的生活就随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饱受了人们的非议甚至流产妇女的谩骂。十年后,进入80年代,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到来,她再次被重用,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生命的毁灭成为其生活的主题。同时,她也尽量保持内心的平衡,不让任何一端的天平把自己压垮。步入晚年后,这个国策的忠诚执行者,在目睹了许多事情之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尤其是自己的过去,也陷入了苦苦思考之中。虽然她并不怀疑自己曾经的忠诚,但开始忏悔对死去的胎儿和孕妇们所做的往事。最后,姑姑与一位泥塑艺人结婚,为了救赎灵魂,她与丈夫一起捏出无数个泥娃娃,以期待他们灵魂转世,同时,开始帮助那些渴望小孩的不孕妇女,姑姑就这样慢慢转变了自己的思想,也慢慢在安详中老去。

劳伦斯的小说基本仍属于现实主义范畴,书中充斥着非常直白的情感和性爱描绘,有些描写令人吃惊。这在他所处的时代中是很罕见的。由于劳伦斯的早年生活和故事贯穿于《儿子与情人》,人们往往把它归类为具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劳伦斯三个主要思想在这本书里体现明显:一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发展所导致的自然环境污染进行了抗议;二是针对当时阶级差异带来社会地位的悬殊和不平等进行了控诉;三是想从幸福婚姻生活与和谐性生活两难中找到突破。而在莫言的《蛙》中却找不到这样的叙述,他形容道“我变得很谦卑。之前,我总在借小说炫技,但现在,我开始降低调门,回到最朴素的状态。写作多年,我把好人当坏人写,也把坏人当好人写,但现在开始,把自己当罪人写。《蛙》就是这样一个开端,作家的任务就是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因此,《蛙》的描写是客观的,真实的,并且回归到原生地批判状态。[2](p25)

三、两部作品的母爱情结

母爱是伟大的,也是至上的。但是如果母爱超越了其应有范畴,就会变得很可怕,会毁灭掉孩子的生活,甚至人生。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对这一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描述,人们依稀可以听见“儿子”内心的抗争与无奈,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莫言之所以将这部作品取名为《蛙》,也有很强的隐喻意味。“蛙”其汉语拼音引申出来,与“娃”和“娲”同音。一方面,“娃”贯穿了小说的始终——“生娃”、“死娃”、“活娃”和“逃娃”。而“娲”是传说中的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这里隐含着最终为了“娃”,姑姑义无返顾地充当着他们的保护伞——为了新的生命,也为了自己新的人生。莫言小说中女性性格各异,立体而层次鲜明,个个棱角分明。但是在《蛙》中,莫言却写了一个“知性”的乡村医生。“写姑姑,我酝酿了半辈子,她在我心中是非同一般的人物”。

《儿子与情人》通过故事的徐徐展开,深刻、形象地探讨了“恋母情结”产生的原因,并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许多人注意到,劳伦斯化身为小说中的儿子保罗,他的母亲莉蒂娅就是莫雷尔太太,劳伦斯的初恋情人杰茜就是保罗的女友米丽安。劳伦斯和杰茜的感情发展是《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故事情节,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劳伦斯母亲变态的母爱都将劳伦斯任何正常的爱情扼杀于无形。劳伦斯自己这样向情人们形容他的母亲:“你知道我一直爱我的母亲。我像情人一样爱她,所以我总也无法爱你。”在《儿子与情人》里,人们不时可以找到上述这些话语。[3](p187)

从莫言北大的演讲中人们知道“我(莫言)的姑姑”就是小说《蛙》中女医生姑姑的原型,好几篇莫言小说中都有过这个人物。计划生育政策和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是《蛙》的主题之一,因为这个国策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甚至人生。“计划生育这个覆盖面非常广,也受到了西方的很多的批评、指责,那么这个问题既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而且我想这个问题也涉及灵魂深处最痛处的地方,也涉及中国文化传统里面最古老最保守的这一块。”所以,《蛙》也是对中国60年计划生育史的反思。

《儿子与情人》中儿子心中的痛楚,迷茫,乃至惆怅是他母亲性变态的结果。保罗致命的伤是无法去爱别的女人,这是因为有他母亲的存在,这是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当他妈妈每次叹息“我从来没有过一个丈夫”、一个“真正”的丈夫时,保罗的恋母情节就在小说里不停地翻腾着、汹涌着。[4](p134)这种丧失了感情和理智“恋母情结”使保罗迷失了自我,在“本我”和“超自我”之间苦苦挣扎。他想回头,想自己来掌控自己的命运,却一次又一次深陷在他母亲编织的“畸形爱的网”里,难以自拔。因此,保罗无法发展、升华自己的情感,无法完善、成熟他的性心理性格,从而注定一生就是一个悲剧。

《蛙》不一样,作为计划生育国策坚定执行者,姑姑当年亲自上阵,许多孕妇腹中的胎儿被她毁掉了。“瘟神”的称号也一直伴随着她,人们唯恐避之不及。过了很多年,当“我”(姑姑的侄子)的妻子为他人代孕生子时,姑姑选择了默许,展现出其忏悔的一面。因为她觉得,要让侄子有后,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之前侄子的无后正是由于姑姑造成的:姑姑把“我”的前妻抓去引产,结果她死在了手术台上,“我”的现任妻子这辈子都无法自己怀上孩子。这是人性的升华,《儿子与情人》没有办法超越这一点,《蛙》超越了,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中国人的最淳朴的人性,而我也深深地被打动、被感动。

四、作品中人性的批判

文学批评方式正是目前中国文艺评论界的常态。这不仅让人想起钱钟书在《谈中国诗》里说过的一句话:“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波莱克的快语:做概论就是傻瓜。”

所以,无论《儿子与情人》还是《蛙》,书好懂,不好读。女性是善良和伟大的,莫言说,他的母亲赋予了他这些人物的灵感。熬过那个艰难岁月,平淡看透人生正是他母亲的人生领悟。“很多读者包括西方的一些批评家问我为什么作品中有些女人至上的感觉,女人是包容一切的,女人是创造一切的,为什么会这样?我说可能来自我从小生活的环境,每当遇到重大转折,重大危险的时候,女性的表现,母亲的表现,奶奶的表现,都要比父亲和爷爷坚强。事实证明我的母亲是对的,无论遇到多么大的事情,只要咬紧牙关,还是会坚持下去的。”

在天才的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作品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挣扎、痛苦、危机、欢娱等种种情感的生动描述,也可以领悟到人心理最深层领地里内心的苦苦挣扎。劳伦斯深刻地揭示了自我原型,层层剥离人性的本质,穿透表面的遮羞布,直达人类内心深处,将心灵赤裸裸地一层层地剥离在人们的面前,给人以震撼和感悟。

要想弄清楚莫言长篇小说《蛙》的主题,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莫言的写作思想其实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用了大量的笔墨,对上世纪的那场“人口运动”的残忍性、暴戾性作了极其生动形象地展示;另一方面,又极力为之辩解,其中充满了一种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既冠冕堂皇又欲说还休,既巧言辩诬又此地无银。有时甚至让人怀疑,莫言在作品中究竟想表达什么?蛙声为谁而鸣?

因此,教育是有选择的教育,有选择的愚昧。历史是有选择的记忆,有选择的遗弃。蛙书所写,是角落里的历史,被选择遗忘的历史。受教育的人们会被遗忘它,或者与选择它的保持一致。

莫言说“(我)认识到懦弱是自己巨大的弱点,(在很多时候)不敢坚守自我,在我很多小说里面出现了这样的一些敢于表达内心,敢于坚持自己的人物。”[5](p18)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写作开始,莫言就非常明确一个观点,就是站在人的角度,写人的情感、人的命运,他的小说突破了阶级和政治的界限。他还说“如果是读过我的书,就会知道,我对社会黑暗面的批判,是非常凌厉和严肃的。80年代写的《天堂蒜苔之歌》、《酒国》、《十三步》、《丰乳肥臀》都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对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由此可见,莫言想做的是在文化最深处,触及灵魂最痛处。就是这一点,让他站在了诺贝尔奖领奖台上。

[1]李妍.浅谈莫言文学创作的不足[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0,(12).

[2]傅小平,莫言.谁都有自己的高密东北乡——关于长篇小说《蛙》的对话[J].黄河文学,2010,(7).

[3]罗春雁.完美的镜子——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自恋情节[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3).

[4][英].劳伦斯.儿子与情人[M].刘一之,林晓靖,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

[5]莫言.上官金童是我的精神写照[N].淮海晚报,2011-10-31.

责任编辑 周 刚

I106.4

:A

:1003-8477(2013)06-0150-03

钟利平(1970—),男,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外语学部英语系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劳伦斯保罗姑姑
爱漂亮的姑姑
春姑姑走啦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第二章 姑姑,你咋这么美啊(5)
第二章 姑姑,你咋这么美啊(2)
劳伦斯·许:我是个“造梦师”
詹妮弗·劳伦斯大好时光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