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精神激励问题新探

2013-08-15 00:44张玉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精神情感企业

张玉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教育系,山东 东营257000)

一、一个众人瞩目的课题

在行政管理实践中,关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关系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现在,人们形成的共识是:“人生的基本问题是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有专家分析称,“幸福指数”越来越受到一些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体现了其执政理念的变化。此前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至上论”将转向更多元的评价标准,目的是要在国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方面达到一种平衡。国际上,人们推崇“不丹”模式,这个国家的第四代国王旺楚克提出:“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总值’,而不只是提高国民生产总值。”

物质和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如有识者所言:“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用物质的需求来替代精神的需要、用物质满足来替代精神满足,难免导致悲剧的发生。”也有些专家学者明确指出:“人的心理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人具有社会性,与其他动物的界限,就在于人的精神生活。物质的给予不能取代心灵的呵护,哀莫大于心死。不能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像猪狗一样的生活”。这些都说明,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关注员工的精神生活。从企业员工的基本需要上看,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到高可划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社会性需要。五者中的自我实现需要,即取得成绩、成就的需要,或自我完善或自我表现的需要,或运用、发掘自身潜力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当今社会人们所说的精神激励,越来越明显地针对这三种需要。

从企业管理的激励实践上看,一些企业在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上确实存在二者失衡的现象。有的企业义利失衡、金钱崇拜、诚信迷失、潜规则盛行;有的企业员工精神生活沉沦,没有工作热情,对工作、对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有的企业业余生活单调、人际交流贫乏;有的企业“拿着令箭当鸡毛,在执行上级指示的时候打折扣、搞变通”,“内心浮躁,自卑自弃”;有的单位只讲规则、不讲感情,干群关系冷漠,团队凝聚力缺失……如此等等,腐蚀着企业应有的敬业、奉献、拼搏以及创新等良好精神风貌。

此外,一些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还表现出一些具体问题:有的看问题简单,以偏概全、“非黑即白看世界”,认为“任何事物都应像有标准答案的考试一样”非对即错,整天喋喋不休“捍卫信念、坚持原则”;有的情商低下,过于悲观,喜欢杞人忧天,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有的心理脆弱,感情压抑,缺乏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能力,总是“不惜一切代价,无条件地回避冲突”;有的言行强硬,不懂绕道技巧和交流艺术,像“一部推土机,凡阻挡去路者,一律铲平”,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不利于实现工作目标;有的过于自我中心,只考虑自己,总认为自己吃亏了,觉得“郁闷”,总是把别人的情绪因素排除在考虑之外;有的懒于动脑,没有求知欲望,抱有混世态度,不愿学习,因而抱残守缺、知识陈旧;有的被负面思维“绳捆索绑”、“管不住嘴巴”,将抱怨当成一种时尚——抱怨他人自私,抱怨社会不公,抱怨“东不如西、中不如外”,抱怨“一代不如一代”;有的甚至消沉、萎靡,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其中不少员工眼中,成功被简化为暴富、卓越被简化为高官、爱情被简化为帅男靓女,理想失去内涵而只剩外壳。

企业氛围与员工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精神激励失范导致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摆正心态,面对现实,关注员工精神生活。一份关于企业员工精神需求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9%的乐在工作,28.5%的心态良好,27.5%的觉得心理咨询重要,35.5%的渴望精神保健知识,41%的重视人文环境,53.5%的渴望团队支持,80.5%的喜欢互动交流[1]。该问卷反映的核心问题——员工渴望得到精神需求满足,符合多数企业情况。事实上,国内很多优秀企业有着成功的精神激励传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企业中形成了“认真负责比赚钱重要”、“宁可无钱,不可无耻”、“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最好的处世之道”等先进的集体理念。从石油企业的情况看,“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员工工作的内在动力,并成为先进团队的精神风貌。对于朴实的石油工人,“爱国是爱岗敬业,产业报国,持续发展,为增强综合国力作贡献”;“创业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创业永恒,始终不渝地追求一流,努力建设一流的职工队伍,以一流的标准、一流的工作、一流的业绩,塑造一流的企业形象”;“求实就是讲求科学,实事求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奉献就是职工奉献企业,企业回报社会、回报客户、回报职工、回报投资者”[2]。

现实的问题及实际的需求都对企业管理实践的精神激励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优秀企业的情况证明了成功精神激励的成效,将精神激励失范现象“恶魔化”、视为“洪水猛兽”是错误的,必须关注员工精神生活,强化企业激励机制建设。

二、强化企业精神激励机制的举措

企业的精神激励机制,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网络系统。在强化企业的精神激励机制时,下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举措都是迫切需要且行之有效的:

(一)突出人格激励和人际激励

人之为“人”,有人格(做人的问题)规定,处在支配身心活动的地位上,是工作、生活的重要主宰者。这是人之为“人”的本来面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员工生活的本体价值是以“人”为本,生活追求的本质是“人”的完善,其核心、根本是“做人”。人格,表现在品德、能力、情感、意志等许多方面,一般认为,人格是精神的浓缩,精神是人格的展现。先进的经验证明,适当强化人格激励,能发挥员工的潜能,有利于培养身心和业务“双优”的员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上分析,有专家指出,正如古代社会重视人的体力、工业社会重视人的脑力一样,现代社会的发展必将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人格素养。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人格激励的要素很多,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修养,包括敬业态度、情感立场、情操和思想观念等。企业员工的健全人格是与社会协调的,是身心协调的,是各种心理品质较为均衡、协调发展的,是与企业文化的要求相吻合的,是表现企业精神和时代精髓的人格。有效提升人格激励水平,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是健全精神激励机制的重要举措[3]。思想是人格的要素,新时期的企业员工向往财富,不仅仅是钱财,还有更重要的精神生活。坚持这方面的修养是把精神生活的根扎在十八大的要求里,展现出企业员工应有的人格魅力。

美国著名的专家米切尔·拉伯夫说过:“在今天的世界里,没有人可以完全独立行事。”现实生活中,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在友好合作、互相关怀中愉快地工作,反之,就必然影响工作情绪和干劲。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良好的人际关系及随之而来的良好心态。不管你是谁、多么了不起,如果与别人的关系处理不好,人与人之间隔膜重重,要有和谐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简直比登天还难。近些年来,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人们推崇“人际交往能力”,要求做到与他人在心理方面相容;人们宣传学会共处的能力,要求增进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加强对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精神激励,是认识、处理好人际关系,包括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等以工作职业为媒介的业缘关系;包括夫妻、母子等方面的以亲情为媒介的亲缘关系;还包括以情趣、爱好为媒介的趣缘关系和以居住地为媒介的地缘关系。人际激励的总要求是和谐。和谐是“和而不同”,是讲辩证法的。例如上下级之间的和谐,就是要把握业缘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尽本分,要沟通、信任、换位思考,要正确认识、处理角色冲突等问题。要激励员工之间的和谐,除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处理好岗位上的工作关系之外,还要注意尽量创造聚会、联欢、旅游等员工交往的机会,也要管理好球类、歌舞、棋类、阅览室等文体娱乐活动,激励参与者找准自己的坐标,提升道德、法律等方面的修养水平,演奏出企业大家庭的和谐乐章,为企业团队的和谐增光添彩。

业缘关系的精神激励重点是人心——“心”跟“心”的和谐。人在哪里重要,心在哪里更重要。作为领导,要将员工的认知、需求、情感和行为状况装进心里,靠“心”交流,用行动来表明心迹;要用爱的情怀拨动员工的心弦,用爱的信息激发员工的情感,用爱的情境启迪员工的思维;要让员工参与管理,使员工感到受尊重、被关注,从而形成归属感,激发主人翁意识。作为员工,要用良好的心态,了解领导的工作目标、工作压力、工作方式、为人处世的特点、性格和脾气秉性,以及领导希望从员工那里看到的工作方式、支持和协助等;要做到理解、支持领导,恰当鼓励,利用自身优势帮助领导解决难题。这是双赢的做法。

提高自我觉察的能力,是在人际关系上强化精神激励的重要方面。美国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指出:“真正让一个人改变的是对自我的觉察”,是“对自己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自我觉察能力的体现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生活目标。例如在生活目标上,重要的表现是“为”和“乐”。“为”的能力有大有小,为团队、为企业、为社会、为别人、为自己做有益的事情,都是“为”。“乐”是悦心健体,陶冶感情,交友增益。提高自我觉察能力,了解自己,全面看问题,增强价值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造就高效、健康、愉悦和昂扬向上的职业状态的重要前提。

(二)重视智力激励和情感激励

智力直接作用于工作和生活,其要素是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注意,其中思维是核心。这方面的精神激励要求在正确思想指导下,运用正确方法,正常使用智力。例如在思维活动上,无论抽象、形象,还是灵感,无论是创造性思维还是再造性思维,想问题该怎么想,从哪个层面、从哪个角度去想,哪是本质,哪是主流;哪是对的,哪是错的;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哪是泡沫,等等,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比较、归类等,都要在正确理念的统摄之下,使用正确方法,正常使用思维能力[4]。

情感激励,是精神激励的重要方面。人总是有情感活动的,总是被一定的情感所支配。人的情感活动在精神生活中具有定向、调节、强化等育智功能,调节着人的动机、乐趣和意志行为,从而成为员工的精神动力,成为精神激励的重要部分。人们常说,情感主宰心态,心态决定命运。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伦·希尔曾说过:“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能吸引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消极的心态却是心灵的疾病和垃圾,不仅排斥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甚至会夺走生活中已有的一切。”近些年来,国内外众多专家一致认为,一个人工作上、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所谓“情商”,就是人的主观态度的体验与评价在情感上的表现。

就情商的要素而言,人的情感主要是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如确信、怀疑等,反映认识需要,是由真或假的现象引起的,并与真或假的现象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反映道德需要,是由善或恶的现象引起的,并与善或恶的现象相联系的情感;审美感,反映审美需要,是由美或丑的现象引起的,与美或丑的现象相联系的社会、艺术、大自然等方面的情感。企业员工的情感激励,总的来说是要求职工“调控情感,保持良好心态”。调控情感是指调节、控制和改善情感活动,其基本环节是获得与情感相关的信息;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判断作为指令;按指令实施方向、强度、心理趋势等方面的控制。保持良好心态方面的激励,主要是创设良好情境、提升认识、强化自控能力,例如明义(明白事理、道理)、勉励、运用人体生物钟规律等,以提高情商水平,做情感的主人。就某些企业的实际情况看,卓有成效的是,适时的个人心理咨询、有针对性地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这是调控员工的情感、保持良好心理效能状态的好办法。

(三)强调环境激励和学习激励

企业员工总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他们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强化环境激励,主要是强化环境意识和行为,以适应环境,进而优化环境。环境包括工作场地、设备等方面的物质环境,包括心理面貌、思想倾向等心理环境,也包括规章制度和法律等方面的文化环境。如对文化环境的认识,文化是个大系统,包括表层的文化和深层的文化。表层的文化,如唱歌、跳舞;深层的文化是心灵,是精神。人是文化的载体。作家余秋雨说过:“文化其实都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每个人都是文化人”,企业的激励机制体现于文化认同,目的是以文化的方式提高员工素质。企业的精神激励,应特别关注深层的文化,呼唤人的精神力量。

强化环境激励的根本出路是优化学习激励。学习是“学会学习”,“学”是认识,“习”是实践,重心在“习”,灵魂是创新。学习型企业员工的一切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道德品质、审美趣味乃至习惯、性格等,都是学习的结果。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和1997年3月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生存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员工认识到:学习承载未来,学习是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根本对策,是在今天的社会中求得生存的根本出路。在学习上的精神激励,主要是适当调控学习活动,在定向、启动、维持、强化等方面使用正确方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当今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上网学习、聊天、欣赏音乐,或者在公司的网页上通过论坛、QQ群、公共邮箱展开多渠道的交流沟通。应该看到,互联网在员工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强化企业的精神激励机制,应该关注网络资源,增强员工精神生活的自控能力,有效抵御诸如诚信迷失、义利失衡、金钱崇拜、潜规则盛行等丑恶行径给人的思想侵蚀。要面对实际,端正利用网络资源的态度,使每一个员工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讲话号召我们“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强化企业的精神激励机制,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习主席还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5]强化企业的精神激励机制,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是适应世界潮流、与时俱进的表现。企业的精神激励机制,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系统,需要从实际出发,人人参与。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发挥工会、职代会、文体活动组织和企业宣传等部门的作用,精细设计、精细安排、精细组织、精细管理,真正发挥这个系统的重要作用,将企业员工的精神资源,汇集成演绎精彩、追求卓越的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1]王润润.做好培训工作,确保百年胜利[J].现代企业教育,2012(4):76-79.

[2]王绪燕.让员工在激励中成长[J].中国石油企业,2004(9):109.

[3]董守文,张华,李雁冰.成人学习学[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215-225.

[4]张永声.思维方法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8-30.

[5]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4-17].http://www.gov.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

猜你喜欢
精神情感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