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场拖延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2013-08-15 00:49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陈慧
中国商论 2013年30期
关键词:严谨性性质动机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陈慧

暨南大学医学院 曾红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邓鹤泉

浅析职场拖延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陈慧

暨南大学医学院 曾红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邓鹤泉

拖延现象经常会出现在职场中,在组织情境下,职场拖延往往影响员工个人绩效,严重的甚至会耽误团队和组织工作进度。只有深入理解职场拖延现象,才能更好地改善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本文从人口学因素、人格特质、动机、工作任务性质等方面对拖延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从个体人格特质和工作任务性质方面提出其应对措施的建议,以期减少组织中员工的拖延现象。

拖延 人格特质 工作任务性质

拖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论职业高低、年龄大小,拖延的问题几乎都会影响到每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学生在完成作业、上班族在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都会存在一定的拖延现象。而小到推迟吃饭的时间,大到工作进度的推迟甚至工程的完成,拖延时时刻刻可见。拖延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严重影响了各行各业的办事效率。而要改变拖延这一陋习,首先要了解拖延的含义。

1 拖延的定义及类型

如今,学界对拖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相对来说,每一个拖延者心中都会对拖延下一个定义,一些学者认为拖延是一种缺乏自我管理的表现,也是一种延迟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倾向;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拖延是决策、责任和对预期任务完成的推迟。另一些学者也相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Solomon与Rothblum(1984)主要关注拖延的消极情绪体验,提出拖延是指“不必要地推迟任务以至于体验到主观不适感的行为”,Tuckman(1991)将“推迟或完全回避个体控制下的某行为”称为拖延;Ferrari等人(2000)将拖延概念化为一种自我设限行为,他们认为拖延是一项相关的、及时的任务的推迟以及破坏性任务的出现。而现在,得到大家更多认同的是Steel(2007)对拖延概念与性质进行系统梳理后的定义,即“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动,尽管预见到该行动会因推迟而变糟”。此定义主要强调了拖延的三种属性,即自愿性、回避性及非理性。

拖延可根据性质、对象、影响范围等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类别。根据性质来看,拖延可以分为特质拖延和状态拖延。一般来说,这一特性是与时间有密切关联的。特质拖延者会在任何情境中表现出拖延的特性,并且持续时间是较长的,因此也可称为长期拖延;而状态拖延只有在具体情境下才会发生,不会泛化到每一种情境,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根据拖延对象来区分,又可分为五种类型,即生活次序拖延、神经质性拖延、学业拖延、强迫性拖延和迅速决策拖延。生活次序拖延几乎在每一类人身上都有出现,通常是对所遇到的各种事件无法预估其完成时间或者任务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神经质性拖延是指在多数生活情境中都无法做出决策;学业拖延一般出现在学生人群中,它的典型行为就是把学业任务推迟到最后的期限;强迫性拖延是指个体在做出决定和付诸行动时习惯性的出现拖延现象;迅速决策拖延通常是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无法及时下定决心做出决策。从影响范围的角度来区分拖延可分为社会拖延以及个人拖延。社会拖延是指人们推迟完成社会责任,而个人拖延是在个体层面的各类事物上出现的拖延。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在一定情况下,个人拖延会转化成社会拖延,反之亦然。

拖延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其影响因素,对造成拖延现象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从源头降低拖延现象出现的概率。

2 拖延现象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及性别差异

Wendilen(2003)的研究指出:男性相对于女性拖延行为会多一些。此外,年龄越小,越容易表现出拖延。

2.2 人格特质

一些研究表明,拖延与严谨性和神经质关系紧密(Steel,2007;Schouwenburg & Lay,1994),严谨性可以在神经质与拖延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即严谨性相对于神经质而言更能对拖延行为进行预测(Lee,2006),并且严谨性和拖延的相关系数要大于神经质和拖延的相关系数。Steel(2007)指出,拖延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管理的失败,与严谨性密切联系,拖延可作为严谨性的一种核心特质。

2.3 自尊和自我效能

自尊与自我效能对拖延有类似的影响作用。低自尊者自信心不足,遇到超出自己能力外的任务会认为投入此类任务是在进一步确认自身缺少价值。因而低自尊者一般情况下会避免对他们的能力做出简单推断的任务并会回避困难任务。如果是因为拖延造成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个体只会认为是努力不够而不是自身能力的缺乏。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预估,即对自身能完成任务的一种信念。Bandura(1997)指出低自我效能会损害动机,使个体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造成拖延,妨碍坚持性。Haycock(1998)的相关研究也表明,自我效能和拖延之间显著负相关,自我效能的缺失是导致拖延的一种主要原因。

2.4 动机

认知或态度,避免失败、追求完美等会成为拖延者内部动机。由于缺乏动机,个体倾向于把事情延后一拖再拖。Lee(2005)在研究中发现,拖延和缺乏自我决定的动机相关。他进一步指出外在动机对拖延现象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任务是否由自身决定,如果是个体自身决定的任务,即便外在动机也不会引发拖延行为。Thompson(2004)发现,个体为了回避完成任务失败的风险以及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批评,将拖延作为一种避免失败的策略或者一种暂时保护自我价值的手段。

2.5 工作特征

2.5.1 工作的可实现性

由于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同,同一种能力的程度也不同,因而工作的可实现性在不同人身上也会有差异,工作难度也就成了可实现性的一种可衡量指标。Paden和Stell(1997)表明工作任务太过复杂、工作量大、工作要求的不明确都会加大任务的难度,让个体感知到工作难以完成,进而增加拖延工作的可能性。

2.5.2 工作任务性质

拖延是个人的一种选择,选择优先执行一部分工作任务时就会推迟其他的工作任务。但是这种选择会是随机的,通常情况下个人会首先选择喜欢的任务,所以,工作任务的性质会对拖延产生很大的影响。另外,还有惩罚及奖励和任务厌恶也会影响任务性质。

惩罚和奖励的时机。可以发现,时间间隔较远比间隔较近的事件对个体决策的影响更小。Loevwnstein(1992)从经济学的视角,采用时间折扣的概念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人们会对延迟奖赏的价值判断低于它本身的价值。用时间折扣的角度来解释拖延,即一件事情即使很重要,其结果可能会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其产生的后果距此时的时间较长,就会产生时间折扣,个体会对产生的后果做出较低的权重,进而产生拖延。所以,个体倾向于先完成奖励或惩罚及时的工作任务,而对于奖励或惩罚有延迟的工作任务,则更倾向于拖延。

任务厌恶。拖延并不是置任务于不顾,而是在多个工作任务中挑选出有偏好的一项而推延其他任务。个体对某些工作任务的偏爱会影响个体的选择。因此,个体对工作任务的偏好程度对其产生拖延行为有预测作用。

3 拖延现象的应对措施

对个体本身而言,拖延不利于身心健康,而对个体的工作而言,拖延会影响工作绩效。而通过拖延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个体因素和工作任务性质都会导致拖延。应对措施也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

3.1 个体拖延的应对措施

个体拖延者要想摆脱拖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改变对拖延的认知。要认识到拖延并不能逃避某件事情,只是会造成事情的延迟。拖延者需要在改变认知的同时改变自身的态度,正确认识自身,包括阴影、情结以及人格面具。拖延者应认识到不应该拖延也不应该厌恶拖延。改变拖延者的认知可用两种干预方式:参与性改变及强迫性改变。参与性改变是指员工受到外界的积极影响力(如领导的个人权力)而主动地去寻求改变;强迫性的改变即员工迫于外界的消极压力(如领导的位置权力)被动地去寻求改变。

第二,清楚认识工作任务,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拖延者在面对众多的工作任务时,需要清楚认识到每个工作任务的重要程度,挑选出自己最需完成的任务后,可以对其设定分目标,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从而合理分配完成时间。设定分目标的好处在于每完成一个分任务会形成一种短期的自我奖励,而这种自我奖励是一种动力机制,可以促进之后分目标的完成。

第三,加强自我监控,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在完成工作任务时,可不断对自己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查看什么时候拖延,为什么会拖延,也要总结自己在做工作任务时用到的策略方法,进而不断调整工作手段以便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第四,组织应该对拖延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或者对及时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来增大员工们减少拖延的内在动机。组织可以设定标准或者理想行为,然后观察员工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行为,将两者进行对比,可在两种行为差距不断变小时,对员工进行奖励。这样的行为塑造可循序渐进地使员工减少拖延现象。

3.2 工作任务性质拖延的应对措施

由于工作任务性质而导致的拖延是其客观特征导致的。某些工作任务难度过大、更为繁琐会导致个体对工作任务的厌恶程度较高,或者工作任务的其他特征使个体迫不得已做出拖延行为。对工作任务性质的拖延进行干预主要依赖组织。组织需从工作的选取、对员工能力的预估以及组织对及时完成工作任务进行奖励等每个阶段施以干预。让工作性拖延能在源头及发展中得到有效控制,达到组织的预期效果。组织可在任务分配阶段,给予员工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员工会倾向于选出与自己能力及兴趣较为匹配的工作任务从而减少拖延。组织也可在分配任务时,让员工感受到意义感。意义感是让员工感觉到自己所做的工作任务是具有较高的价值并且意义深远。组织可通过告知、领导对任务表现出重视等途径来增加员工的意义感,从而激发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动力并付诸行动。

4 总结与展望

拖延现象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应该要学会找到合适的办法解决拖延状况。尽管对拖延的理论有较多研究,但是,研究学业拖延的比较多,对其他领域的拖延现象的研究不是很多,内容不够全面。而且对拖延的研究大多情况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很少,这就促使一些理论无法得到很好的验证,也无法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将来,拖延的研究可从现状、社会角色的差异性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Bandura A.Self 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Freeman,1997.

[2]Ferrari J R.Procrastination and attention:Factor analysis of attention deficit,boredomness,intelligence,self-esteem and task delay frequencies[J].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lity,2000(15).

[3]Haycock L A,Patricia M C,Skay C L.Procrastin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and anxiety[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8(76).

[4]Lee E.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 to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5,166(1).

[5]Loewenstein G.The fall and rise of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s in the economies of intertemporal choice.In G.Loewenstein & J.Elster(Eds.),Choice over time[M].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2.

[6]Paden,N.& Stell,R.Reducing procrastination through assignment and course desine[J].Marketing Education Review,1997(7).

[7]Schouwenburg H C.Academic procrastination:Theoretical notions,measurement,and research.In H.C.Schouwenburg,C.H.Lay,T.A.pyehyl & J.R.Ferrari(Eds.),Counseling the procrastinator in academic settings[M].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4.

[8]Solomon L J,Rothblum E D.Academic procrastination:Frequency and cognitive- behavioral correlate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4(31).

F272

A

1005-5800(2013)10(c)-043-02

猜你喜欢
严谨性性质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动机比能力重要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九点圆的性质和应用
厉害了,我的性质
高职院学生严谨性培养
试谈参考书例习题中的“严谨性”问题
关注解题中所设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