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书籍设计人员职业素质提升的途径

2013-08-15 00:5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书稿设计者书籍

王 芳

(山东画报出版社,山东 济南250001)

图书设计人员即传统意义上出版社的美术编辑,他们在图书的制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完成了从书稿到书籍这一“化茧为蝶”的神奇过程。图书设计人员通过确定书籍开本,选定纸张、面料,设计封面、护封、插图、版式等步骤,使书籍得到了现实意义上的最终形态。国内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国内出版设计人才快速成长的30年。但是,在产业化、数字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图书设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人文素质的提升

人文素质一般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就图书设计人员而言,主要包括理论素质、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几方面。

1、理论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装帧设计有了长足的发展。实践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图书设计理论的发展。图书设计界涌现了如吕敬人、邓中和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丰富图书装帧艺术实践经验的艺术理论家,为图书设计的入门者提供了宝贵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但是,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索和提升的图书设计人员仍显不足,往往止步于完成现有设计任务的层面。须知,理论探索的过程,也是对自身实践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在发掘其中暗含的艺术规律的同时,图书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文化素质

图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从书稿的大量信息中找出图书设计的立足点,即图书设计是否和图书核心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图书设计人员必须对书稿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将这种理解体现在设计的理念之中。而上述目标的实现,显然是建立在图书设计人员能够对书稿的内容有着较为透彻的分析和理解之上的。因此,图书设计人员需要拥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对文学、历史、科技均有一定的涉猎,是能够找准设计立意的基础。

3、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的提升也就意味着审美能力的提高,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方面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升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源于图书设计者对身边各种美好的观察和感受。一位优秀的图书设计者应该时刻从身边的世界去汲取灵感,保持自身的艺术敏锐度。同时,还应该大量的阅读、分析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并不仅仅局限在书籍设计的层面,内容形式上可以包括书画、雕塑、剪纸、广告等各个方面,都能为设计者提供良好的养分和素材。

当前,国内书籍设计界对书籍设计提出了“书卷之美”的观念,即书籍作品中所蕴含和追求的气韵和意境,以及其独有的精神品质和文化魅力。对书籍设计者而言,书卷之美正是对他们综合文化素质和审美修养的体现,是设计者作为审美主体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本源,是无法模拟和复制的。

二、科技素质的提升

科技素质的提升主要包括电脑制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提升,随着电脑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图书的不断涌现,上述技术的应用与图书设计人员的工作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1、电脑制作技术

不可否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设计工作的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那种借助剪刀、浆糊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各类图像制作和排版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图书设计之中。显然,图书设计人员不可能一直依赖于电脑操作人员进行图书的美术设计。设计人员要想更好地发挥美术设计的才华,必须熟练使用电脑和上述设计软件。只有熟练地掌握电脑制作软件,才能够准确地制作出更加鲜活、更具现代意味的设计作品,即达到图书设计中人机合一的境界,电脑如同设计者手中的画笔,完美的体现出设计人员的构思。

2、数字技术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图书出版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电子出版物在出版市场中占据了越来越高的份额。出版产业的新局面对图书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对图片处理、视频编辑、动画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均需有一定的了解,才有可能制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数字图书。

三、创新素质的提升

钱为群指出,图书设计的创新是在恰当充分的表现书籍主题内容的基础上,采用一种规则与反规则、秩序与反秩序的思路,对书籍设计的思路和形式进行结构和异化。显然,图书设计人员的创新能力主要指的就是设计者在装帧工作中的创新性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在图书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逐渐培养起自身独有的设计个性,构思出独特的意境和艺术实现方式。创新素质的提升建立在对素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扎实的艺术功底上,建立在对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消化吸收上,也建立在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创新性使用上。

1、对素材的充分理解。

创意是图书设计的灵魂和基础,但是创意并不是脱离书稿进行的单纯性创作,单纯的构思是毫无意义的。书籍设计只是书的第二文化主体,它必须依附于书稿的内容之上。因此,创新素质的提升是建立在对书稿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图书设计者在书稿的基础上定下书籍设计的基调,进而运用各种先进的艺术设计技巧将构思具体实现。

2、提高艺术功底。

在综合运用各种设计技巧的过程中,设计者应当对各种艺术技巧成竹在胸。只有如此,设计者才能够多元化的使用各种技巧,进而根据个体特性进行有序的变化和创新。假如对各类设计技巧一知半解,甚至毫无概念、临时抱佛脚,则不可能正确的使用它们,更毋庸说融会贯通、创造性的使用了。

3、对国外先进设计理念的融化吸收。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大量地进入国内,给国内图书设计者提供了充分的养分和素材。固步自封、死守之前的设计方式,显然已经不能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图书设计者对国外出版物需要进行充分的解构和分析,从它们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视图运用、材料肌理乃至底纹图案中获得灵感,进而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图书设计中。

4、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创新性使用。

在图书设计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始于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者鲁迅先生。在《坟》、《热风》、《二心集》等书的设计中,鲁迅先生大胆使用了中国传统艺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给现代图书设计者提供了十分充分的养分和素材。对图书设计者而言,在使用中,要将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精神融入到书籍设计中去,要从精神层面上去深入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避免简单的照搬和抄袭。须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同时,传统色彩和造型又体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艺术风格。同时,在对传统艺术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现代西方先进设计理念的融合,从而真正达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效果。

四、市场意识的提升

出版产业的转型,对图书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图书设计者与市场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图书设计者再也不能以“闭门造车”的心态进行图书设计的创作了,他们必须以更为开放的、市场化的心态去进行创作。

1、树立市场意识。

图书设计者应当从根本上转变意识,认识到任何书籍设计的艺术性和实用性都应存在于书籍这一文化商品之内,不能独立于商品之外。书籍的装帧设计在书籍的市场销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读者接触图书这一特定商品时留下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2、加强对市场的了解。

图书设计者需要通过多重方式了解读者群体对图书设计的倾向。设计者可以通过与文字编辑、营销人员的座谈,了解和掌握出版物的内容以及读者的要求与喜好,进而了解和掌握当前市场流行和畅销品种的形式、色彩、开本以及经销商对美术设计的要求。同时,设计者也可以通过参加图书博览会、直接去书店调研等方式,对图书市场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更为准确的把握图书市场的设计脉搏。

[1]曹磊.美术编辑出路何在[J].出版参考.2005(33)

[2]杨明等,从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看教育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22)

[3]雷启立,浅谈产业转型期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J].编辑学刊2005(01)

[4]邓本章,谈出版人才战略的目标及途径[J].出版发行研究2005(11)

[5]裴全.美编的工作思路和能动作用[J].记者摇篮.2007(01)

[6]潘群.新形势下美术编辑工作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出版.2008(02)

猜你喜欢
书稿设计者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2020德国iF设计奖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2019德国IF设计大奖
书籍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杨敬:深水区医改设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