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独立学院师范生人文素养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3-08-15 00:51刘小兰杨立国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师范生人文学院

刘小兰,杨立国

(衡阳师范学院 南岳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

人文素养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1]。师范生作为未来准教师,必须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高尚的人文情怀与品格、以及对学生无私的爱。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上倾向于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发展,而对学生人文这一块领域关注得比较少。独立学院师范教育,作为培养师范生专业素养的重要场所,为更好地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教师的新需要,已经在逐步尝试对现有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并取得了许多让人惊喜的成绩。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及其师范生自身特殊性,导致了学生人文素养仍存在不足,这正影响着新型教师的成长,也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我国未来基础教育的质量。

一、独立学院师范生“人文素养”问题的表现形式

1.人生观模糊、自卑感强

独立学院在校的师范生中,由于许多职业理想不明确,专业信念淡泊,而且真正对教师职业感兴趣而报考的人不多,缺乏深入学习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很多师范生人生观模糊。同时,由于高中阶段教师对学生往往是重“两头”轻“中间”,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是来自这一被忽视的中间群体。在学习方面,他们经常受到来自家长、同学间成绩比较等方面的压力。在高考中又因为考试失利,降分录取到独立学院,使他们更“底气不足”,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内心有一种较强的自我否定感和心理暗示,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不能正确了解自我、不能充分信任自我。这种仅仅因为没有考上重点大学而弥漫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心头的所谓“等级”阴影一时间难以消除,致使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有所怀疑,对自己今后的毕业前景感到茫然和担忧,怕被人轻视。

2.价值取向功利化

独立学院师范生大多来自城市、城镇,兴趣广泛,喜欢接受新事物、新潮流和新看法。他们在经济上有更多的保障,同时也面临更多物质享受的“诱惑”,使他们在学习中也带有功利主义的倾向,往往会把较多心思和时间放在那些实用的知识,而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个人素养的提升,这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很多师范生更是没有将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他们认为好的职业都是目前社会上比较热门和容易赚钱的行业,如企业家和公务员等。因此,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地域优势和社会地位,强调自我发展,关心经济收入,而往往少有人愿意到国家需要的地方从事教育事业。同时,由于部分人对独立学院缺乏了解以及传统思想意识和社会舆论的一些负面评价,认为独立学院没有公办学校好,这使得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没有信心,在招聘时更趋向于公办大学学生,造成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学生更加要求学校教授实用性课程,不利于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3.毅力和恒心不足

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青年群体中总体来说应该是优秀的,他们大都对自己有着较高的期望和抱负,想在未来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他们从小受父母娇宠,缺乏韧性与毅力,面对挫折,总显得有些束手无策。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于大学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难于落实到行动上。他们往往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控能力较差,信心和恒心不足。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遇到问题和困难,总容易打退堂鼓,没有解决难题的毅力;参加活动时,独立学院学生虽然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但常常不能很好地约束和控制自己,在问题面前总是患得患失、消极退缩。

4.自我意识强,合作精神缺乏

独立学院师范生中多数为独生子女,且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他们从小缺乏兄弟姐妹之间的协作、谦让和友爱意识。因此,在平时中总是习惯于得到别人的照顾与关爱,却很少想到去照顾别人,不太懂得去尊重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他们思维比较活跃、思想前卫。在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以及个性兴趣等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爱和父母交流,希望按照自己的目标和意愿去发挥自身的潜力,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叛逆心理较强,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他们对活动的参与主要为展现自我魅力,缺少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不习惯与集体成员一起生活,不愿意接受被动式的教育,对自己的不良言行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

二、独立学院师范生人文素养发展之路

1.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影响高校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也是高校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相比,还较为年轻,没有太多历史沉淀,这也同时让它们更容易摆脱传统陈旧思想的束缚,在改革的浪潮中快速形成自己的特色人文理念和文化氛围。加强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其价值在于通过文化或隐性课程把大学教育中对学生具有强制性的教育特征转化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并通过教师的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激励、熏陶和引导,促进独立学院健康有序地发展。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和谐校园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托“母体”高校的教育资源,兼顾母体高校的愿景与使命,以获取动力源泉,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明晰校园文化的主旨。为此,独立学院的领导者要对此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性,从制度建设和校园软环境方面着力孕育大学精神。同时,还要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建设个性化校园,使校园文化能在学校物质建设中得到渗透,能通过一种显性或隐性的道德规范的形式,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学院全体师生所共有共享的一种道德心理和行为方式,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培养独立学院师范生专业情意

专业情意是影响师范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因素,是一种体现师范生自我意识、价值观等人文内涵的情感体验状态。虽然,从表面看它并不直接与教育教学产生联系,但是它却伴随着教育的全过程,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教师能否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自身是否拥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格的魅力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师范教育一定要重视师范生专业情意的发展,使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激发学生人性中应有的真诚、宽容和热情使他们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后也能真正从精神层面给自己的学生以真善美的引导,使师范生真正成为“人师”,懂得关爱他人,关爱学生。独立学院要通过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或讲座等方式,加强师范生教师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意教育,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即“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2]。同时,由于专业情意是学生的一种内在人文素养的逐步积淀,离不开长期人文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独立学院应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师范生的专业情意。

3.优化独立学院人文课程体系

新课程推行的文化素质教育包括文化知识本身和确立人文主义道德。独立学院师范教育一定要有完善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才能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价值,追求人生的真善美。教师通过传授人文课程知识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能净化学生浮躁的心灵,促进学生的人文情怀,这对改善当前教育实践“文化陶冶过弱、功利主义过重、共性制约过强”的状态有着极大的作用。如果说仅学科知识作为专业知识是每一位教师所必备的话,那么,其他院校的学生都在学习这些基础学科,师范教育也就失去了其独特性和存在的理由与必要。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根据本院的办学特色、学科性质、资源优势、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课程和人文素质讲座,让学生掌握一定人文知识,把接受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人自己人文精神,并不断用于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同时还应该结合师范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能力状况与生活经历开设相应数量的人文选修课,这些课程不能太过追求实用,一定要能真正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英国教育家埃里克爵士说:“文化之路应贯穿于学生之中,而不是绕过一个人的专业……一个能够把自己学到的技术融合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学生,可以说是受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而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甚至连一个好的技术专家也配不上[3]。

4.提高独立学院教师人文素养

琼·托马斯曾说过一句名言:“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4]教师不仅要懂得传道授业还要懂得“育人”,学生只有先懂得如何做人,然后才能真正“学有所用”。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大学为“声誉”而进行的竞争,“通常是用大学教师在全国的声望来衡量的。”[5]“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6]。独立学院教师们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重任,教师的人文素养、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等等都将对师范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造成直接、深刻及持久的影响。试想一个自身人文素养缺失的教师如何能承担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并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情怀的陶冶。因此,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和精神支柱。独立学院由于其在培养目标、办学体制、学生特点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特殊性,尤其要注意加强自身教师队伍的完善,重视教师本身的人文知识底蕴与文化修养,不仅要引进德才兼备的专职专任教师,还可以经常聘请一些高素质,有影响的“大师”级人物,把一些新鲜的思想动态带给学生,并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合作精神和情感人格的培养。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7]。独立学院师范教育除了教会学生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之外,更要教会学生“个性之发展”和“做人之根本”,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培养,这样才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真正成为培养适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的摇篮。

[1]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教育中的缺失和重建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44-46.

[2]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 [J].教育研究实验,1998(1):41-46.

[3]美国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二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43.

[4]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5.

[5]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 [M].阎凤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8.

[6]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7]爱因斯坦.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M]//大学活页文库第1辑.许良英,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师范生人文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人文绍兴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人文社科
学院掠影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