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生态建设问题若干思考

2013-08-15 00:50马桂婵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9期
关键词:海洋资源海洋生态

□文/马桂婵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 福建·漳州)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要将之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提出了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任务,其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包含了对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协调开发。而对于海洋国土的开发不能再走陆域开发“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或是采用“边污染边治理”的模式,而是要在生态建设理念指引下根据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进行开发。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海洋生态学、海洋经济学以及生态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海洋生态建设概述

1、海洋经济的概念。发展海洋经济,是顺应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联合国《21世纪议程》郑重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有学者认为,与20世纪中期全球出现的“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三大趋势并列的,应该还有“人类正在重返海洋”的趋势。近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建议,中国应用20~30年时间建成海洋经济强国。

世界范围内“海洋经济”概念的提出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具体表述和定义有很多不同。根据《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GB/T20794-2006)将“海洋经济”界定为,“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总和”,并根据海洋经济活动的性质,将海洋经济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海洋经济核心层,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

第二层次为海洋经济支持层,包括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地质勘查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等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第三层次为海洋经济外围层,包括海洋农林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涉海建筑与安装业、海洋批发与零售业、涉海服务业等海洋相关产业。

2、生态建设的理念。这里所说的生态建设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生态建设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结合,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建设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生态建设的理念包括尊重自然的理念、量力而行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崇尚清洁绿色环保的理念和节约劳动的理念。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海洋经济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论文,在反思传统经济学的基础上,明确阐述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协调理论”,标志着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生态经济协调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在与生态系统发生关系,且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始终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上,并与生态系统构成了耦合关系复杂的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在该系统中,不断增长的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资源环境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环境供给的局限性构成了连续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矛盾,该论断同样适用于海洋生态经济这一特殊复合系统。

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却愈加恶劣。鉴于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生态保护矛盾的日趋尖锐,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国内外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断增多。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海洋生态稳定运行与人口急剧上升、消费超常增长的矛盾已接近不可调和的程度,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海洋的关系,改变海洋经济原有粗放式发展模式,以扭转当前全球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Costanza认为人类活动已开始接近海洋的限制,有必要制定海洋可持续利用的共同愿景,同时提出沿海灾害对生态、经济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受人类经济利益盲目驱动的经济体系可能正在破坏人类的可持续福祉;Clausen等从跨国的角度分析了导致全球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人口、经济和生态因素,提出海洋和淡水鱼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由此也导致了全球渔业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Kildow等认为当前海洋生态与各产业正面临诸多困难与麻烦,亟须对海洋和沿海不同地区采取经济、生态恢复措施。国内学者也普遍认为我国海洋经济需求无限与生态供给有限的矛盾愈加尖锐,局部沿海区域和海域生态经济危机已十分严重。

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资源,一切海洋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系统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作用。海洋生态环境的价值定性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在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下海洋经济效益的提高;二是由于在恶劣的海洋生态环境下海洋经济效益的下降;三是由于不具备某种所需海洋生态环境而使海洋经济蒙受的损失。这也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任何时候都不能图一时性的利益进行挥霍式消耗,否则将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二、海洋生态建设的战略紧迫性

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在陆域资源和空间日趋缩紧的形势下,海洋和海岸带广泛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生态和游憩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空前重视,海洋资源的纵深开发和深海大洋空间的竞争,成为了各国国际经济实力竞争的一个新领域。21世纪是全世界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扩大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时期。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来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海洋的战略价值进一步突出。

我国海洋经济居世界沿海国家中等水平,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当前发展海洋产业经济已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但也存在一些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问题。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受陆源污染物长期大量排放及不当开发活动的影响,2012年近岸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比重已占到81%,海岸带生态脆弱区占80%以上,未达标海域面积达到169,520平方公里(《中国海洋环境公报》,2012)。当前河口污染严重;滨海湿地累计消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80%,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足40%;许多重要海洋经济生物的产卵场、抚育场、索饵场、洄游通道等被破坏甚至消亡,渔业资源衰退严重。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呈整体下降趋势,生态系统结构失衡,主要服务功能衰退。赤潮、绿潮、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环境突发事件频发,加剧海洋生态恶化趋势。大量污染物长期排海造成河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丧失严重,每年由主要入海河流涌入海洋的污染物达千余万吨。海洋生物生存受到威胁,长江口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年度报告列为极难恢复的永久性“近岸死区”,珠江口、浙江近岸海域也列为季节性“近岸死区”。受沿岸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海平面上升的共同作用,近一半的沿海省份相继出现海岸侵蚀现象,最大入侵距离达30公里。

海洋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们的无偿索取观念、贪利行为和掠夺性开发,导致了对海洋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减少,重要海洋生态系统严重破坏,重要海洋生态资源严重退化。美国资源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世界58%的珊瑚礁有退化的危险,东南亚的珊瑚礁80%处于危险之中,美国的大部分珊瑚礁也面临着退化的危险,加勒比海2/3的珊瑚礁岌岌可危。如此的海洋生态状况,使海洋生态建设的紧迫性也随之凸显出来。

三、加强海洋生态建设的路径

海洋生态建设就是保持海洋资源的利用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的协调与和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海洋产业协调发展,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推动海洋经济的科学发展。

1、建立健全海洋生态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我国的海洋立法,尤其是专项海洋法规的建设多年来已取得巨大成就,我国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对我国高速发展的海洋经济来说,整个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有关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法律仍显不足;对海洋环境保护只是一些指导性和统领性的原则规定,造成各单行法律法规不协调,缺乏可操作性;法出多门,由于利益不同而难以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难以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当前应尽快制定《海岸带管理法》、《海洋自然保护区法》、《海岛管理法》等;并加紧制度创新,如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加强和完善环境税收、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绿色贸易、绿色保险及环境评价法律法规的立法、执法工作。

2、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构建现代海洋生态产业体系。我国传统的海洋产业活动更多的关注于投入产出的过程以及产业活动的物质结果,产业的扩张各自为政、难以协同,自然造成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低、社会成本高昂、增长方式粗放,亦难以形成有机的产业体系。为了摆脱路径依赖、实现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应致力于海洋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发挥生态供应链上各产业的功能,实现产业与产业、产业与资源、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产业生态化是依据生态学理念、产业生态学原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而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并与自然、生态、社会和文化协同共生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模拟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链,建设生态产业系统,在产业系统内部,由下游企业消化利用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最终将一个产业输出的废弃物变为其他产业的输入的资源,从而使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环保业分别扮演类似自然界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而建立起一种共生的新型产业系统。

海洋产业生态化发展在关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共生的同时,更应关注海洋产业自身的结构转换能力、产业之间共生性和产业增长糅性的提升,让海洋产业自身成为充满活力与韧性的有机生命体,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生命单元。

3、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科学综合管理。从传统的、以部门为主线的海洋经济活动分割式管理向“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岸带综合管理”转变。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管理方法(MEBM)强调打破传统的以行政区为界的分割管理,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规律,以生态系统作为划定管理边界的空间尺度,并将管理的客体由物化的海洋生态系统本身或海洋生物资源,转变为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的人类活动。该管理方法强调的“综合”是在海岸带综合管理(ICM)的部门间、政府间、空间(海陆统筹)、科学管理(或海岸带资源管理涉及学科间知识和信息共享)、国际行动五个方面综合的基础上,又渗透了MEBM所含的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综合,即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的综合。例如,美国就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原则作为制定海洋政策的重要指导原则和21世纪美国海洋管理的基本方法;同时,将基于海洋系统的管理单元进一步明确化,从海陆统筹的角度,将管理的范围从海洋——近岸生态系统延伸至整个流域,即包括流域—河口—近岸—海洋的整个生态系统。

4、构建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体系。海洋生态的监测监视是保障海洋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没有准确、系统的海洋资源的资料、数据等信息,或者信息渠道不畅或失真,都会使海洋生态建设无法展开或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监测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首先是监测站点较少,而且监测断面过于稀疏,时间间隔又长,所以无法全面掌握全年的海洋资源分布变化的状况;其次是海洋资源监测力量较为分散,各部门都投入海洋资源的监测,但项目内容、方法标准不一,所以数据、信息难以共享。基于此,未来应构建海洋生态监测体系,开展对海岸带、近海的环境质量、生物资源、生态系统、滩涂和海平面变化全方位监测,建立海洋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海洋生态监测系统。由国家海洋部门负责建立全国海洋资源监测网,其他部门形成监测系统的子系统;第二,统一海洋生态系统监测的项目内容、方法和标准,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提高资料的利用效率;第三,建立权威性的海洋生态状况公报、通报制度。增加海洋管理部门工作的透明度,既可使人们及时了解海洋生态状况和变化趋势,又可起到监督作用。

5、加大生态建设宣传教育,增强海洋生态意识和观念。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精华,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转变单纯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海洋文化观,树立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深入开展海洋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建设海洋保护区、海洋公园等海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投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形成关心、珍惜、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

[1]生态建设 [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55455.htm.

[2]高强,高乐华.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海洋环境科学,2012.4.

[3]王海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生态化问题研究[J].港口经济,2011.10.

猜你喜欢
海洋资源海洋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广东省海洋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对策建议
海洋资源资产清查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海洋资源核算问题探究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辽宁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