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与农村生计耦合运行策略

2013-08-15 00:50□文/胡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9期
关键词:水土资源生计石漠化

□文/胡 勇

(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贵州·贵阳)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14个连片特困地区确定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其中包括滇黔桂石漠化区。滇黔桂石漠化区跨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涉及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片区。石漠化是滇黔桂石漠化区普遍存在的水土流失现象,其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越来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当地居民长期以来的生计维持与水土资源维护,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耦合运作方面有一定经验教训,相关水土资源维护与农村生计耦合运行的特点与策略值得深入思考并归纳梳理。

一、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的贵州麻山实践概况

滇黔桂石漠化区的当地民众依靠紧缺的土地资源进行生产生活,其生态恢复的难度极大,存在着经济现代化与环境生态化的瓶颈。一方面当地政府不断地进行生态治理,另一方面当地民众在利用现代技术对贫瘠土地开发和耕种中不断造成植被的破坏,致使石漠化治理效果不佳。黔桂石漠化区有一定的地域文化传统。地域文化传统对于经济现代化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现代化地域原理,既是对经济现代化地域规律和特征的描述,也是对人们从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等角度认识和把握经济现代化规律性的规范(张仁慧,1998)。其实,滇黔桂石漠化区当地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尤其在对水土资源维护过程中积累了系列传统耕作方法,形成了特色的地域文化,使得其与农村生计耦合运行。贵州麻山地区涵盖今天贵州省的紫云、望谟、惠水、长顺、罗甸五县的毗连地带,其为滇黔桂石漠化区较为典型地区,该地域人均占有可利用耕地非常低,山间石缝是当地村民的主要耕地,主要农作物以玉米为主,此种农村生计喻为“石缝里的生存艺术”。

二、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的贵州麻山实践的三个调查点介绍

贵州麻山水土资源贫瘠,人口与土地、资源禀赋与历史文化条件等制约因素,困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民族文化在贵州麻山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观念以发展主体为载体,影响区域活性各侧面,具体时空环境下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性、一致性和耦合性,区域文化观念在影响区域发展主体的同时,以区域发展主体为载体和中介,影响区域活性、区域发展模式和区域综合力,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循环,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孟召宜,2002)。贵州麻山地区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差异使得其资源利用呈现一定差异性。贵州省长顺县交麻乡、紫云县宗地乡、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地处麻山腹地,具有一定典型性。

调查点一:贵州省长顺县交麻乡。交麻乡地处麻山腹地,位于长顺县西部,距县城约57公里,总面积为54多平方公里,区内岩溶地形地貌发育强烈,为典型的深山区、石山区,岩石裸露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90%以上,耕地面积5,860多亩,其中:田 240余亩,土 6,128亩,人均耕地仅为1.35亩,耕地中有70%左右的面积为岩溶地貌。全乡辖5个行政村、36个村民组、69个自然寨,总户数980多户,总人口4,440多人,境内有汉、苗、布依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58%,其中2个村全部为苗族。该乡是贵州省最为贫困的典型麻山极贫乡镇,大部分村民组没有固定水源点,人畜饮水全靠水池水窖蓄水,小水窖遍及房前屋后、田间地角。

调查点二:贵州省紫云县宗地乡。宗地乡地处麻山腹地,位于紫云县城东南部,全乡总面积287.7平方公里,东西最长24.6公里,南北最宽22.6公里,地貌为峰丛洼地,山脉纵横交错,地势较为复杂,距县城约40公里,为紫云、长顺、罗甸三县交界处传统的最大集市。全乡下辖22个行政村,217个村民小组,28,900余人,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该地无数地漏斗成了峰丛洼地水土资源流失的主要通道,民众靠有限的井泉维持生计,目前通过修建小水窖等工程蓄水来保证民众基本生活用水。

调查点三:贵州省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云干乡总面积105.7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800米,北部68%的区域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南部以土山荒坡为主。大关村地处云干乡北部,位于麻山腹地,距罗甸县城16.8公里,海拔900多米,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源奇缺,耕地破碎。1984年左右以零星破碎的石旮旯地,望天田仅62亩,20世纪九十年代,当地民众“劈开千年石,抠出万年土”,造出千余亩稳产农田,人均1亩多。

三、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的贵州麻山实践的特点

在所调查的贵州省长顺县交麻乡、紫云县宗地乡、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三地,由于是石漠化地区,其缺少植被覆盖,水土流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当地民众早年曾普遍种植和利用如棕榈植物、豆科植物、桑科植物等物种,进行复合种植形成应对喀斯特恶劣环境的本土性植物,并从中获得收入,维持基本生计。长顺县交麻乡运用当地套种的本土知识,开展保生态实践:当地民众利用当地套种的本土知识,运用传统及现代知识养蜂,保护好当地生态,维护好农村生计。紫云县宗地乡运用复合种植等技能,开展保生态实践:当地民众吸取因为动土种植玉米等松动石缝里的土层而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的教训,灵活运用历史上传承下的本土性的复合种植的办法保持当地水土资源稳定。罗甸县云干乡大关村的造田维林,开展保生态实践:遵循“当漕造田,两山种树”的原则,将大小石头砌田坎填坑洼,将碎石黄泥铺平夯实,再回填两尺厚的泥土,顺着山势在田边砌水窖,目前享有“天然氧吧”美誉。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贵州麻山当地民众的复合种植对于石漠化这样的水土资源有很好的维护功效,可谓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的贵州麻山实践的主要特色。实际生活中,当地民众,运用传统的藤蔓-苔藓-主要农作物复合弹性种植方式,采用免耕方式以不破坏脆弱的土壤结构,形成良性生态系统。总之,在恶劣自然环境的滇黔桂石漠化区,当地民众遵循当地自然规律,从改造、治理环境入手,经过山上种果林、林下养鸡群、圈中喂野猪、田地种薯粮、多方保水土等综合措施,打造可持续的复合农牧业为特点的农村生计,为喀斯特山区的脱贫致富提供多方面的经验,塑造了典型。

四、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与农村生计耦合运行的策略

滇黔桂石漠化区的农村生计运行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山地文化分不开。滇黔桂石漠化区文化具有山地文化特征。山地文化有其特性和形成机制,山地文化特性对山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需要从改善山区文化入手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措施(陈钊,1999)。实践中,通过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接轨,稳妥地推广相关地区各民族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技能,辅以适用的技术手段,稳步提升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山区对水资源的截留、储养、再生与净化功能,确保中国的珠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供给(田红、彭书佳,2013)。我们需要探寻喀斯特地区资源环境—农村生计—社区发展复合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演替规律,寻求农村生计与自然协调的规划,推进石漠化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与农村生计耦合运行的策略如下:

一是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生态畜牧业。结合当地实情,可推行圈中喂野猪与洼地养鸡群等生态畜牧业项目。引导民众对农牧业配置动植物物种进行调整,比如圈中喂野猪与洼地养鸡群,使之适宜于喀斯特峰丛洼地环境下的牧养。优化当地已有的马、牛、羊、猪养殖方式,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喀斯特峰丛洼地。

二是结合当地实际,发展复合农牧业。结合当地实情,可推行藤蔓-苔藓-中药材-木本粮食作物-花猪复合农牧业项目。加强复合弹性农牧业的引导,建议在当地传统生计的基础上,替换经济价值较高的物种,形成可以与市场接轨的复合生计方式,综合产出花猪等畜产品、构皮等纤维产品、木本粮食等粮食产品、葛藤等药材等。这样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同时以均衡的产出应对市场的波动。

三是结合农业产业化实践,可推行特色农产品加工经营项目。通过对当地麻山油核桃、南瓜特色农产品的一定规模种植,带动当地民众对其进行包装等加工经营,形成一定品牌。通过项目实施带动,达到既保护了生态,又增加了民众收入的目的。

四是进行技术培训,提升当地民众的科技含量。加强对滇黔桂石漠化区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特别是引导农民搞好农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在种植业与养殖业上增加科技含量,并将“藤蔓-苔藓-中药材-木本粮食作物-花猪复合弹性农牧业”、洼地养鸡群病害防治技术、特色农产品包装经营技术与技巧传授给当地民众,使他们不依赖单一的农业种植去谋求发展,而是靠优化的农牧业配置,在兼顾生态安全的情况下求得稳妥的发展。

五是寻找文化与经济的交接点,为优化本地产业结构提供有利条件。对滇黔桂石漠化区的地方性文化,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挖掘,做出科学决策,为增加当地民众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石漠化问题凸显。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了当地乡民的可持续生活。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倡导多元民族文化,提出滇黔桂石漠化区水土资源维护的多方策略。我们提倡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生活应当是合理应对水土资源维护与农村生计两难问题的科学模式,此将充分发挥林、灌、草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作用以大力倡导复合型农牧业模式,进而推进资源环境—农村生计—社区发展良性循环与耦合运行,促进当地社会持续发展。

[1]张仁慧.论地域文化因素与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2.

[2]孟召宜.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2.2.

[3]陈钊.山地文化特性及其对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地学报,1999.2.

[4]田红,彭书佳.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灾变区生态恢复与水资源维护——以麻山苗族地区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3.3.

猜你喜欢
水土资源生计石漠化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基于CRITIC-TOPSIS的许昌市农业水土资源评价
BY THE SEA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
宁夏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成功经验与教训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黑龙江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