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广州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2013-08-22 08:24葛志专杨再高
城市观察 2013年4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广州

◎ 葛志专 杨再高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广州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 葛志专 杨再高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建设低碳、智慧、幸福、美丽广州是重大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广州当前还存在科技创新不强、产业实力不够雄厚和主动布局未来产业效率滞后等方面的挑战,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抓紧布局,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 广州 影响 对策

一、引言

发端于制造业领域的数字化技术革新正成为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兆,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正抢抓机遇,积极谋划布局,纷纷推行“再工业化”、“低碳化”、“信息化”战略以重塑实体经济竞争力,加紧争夺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当前,国家层面及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展前期研究,推进战略布局,势必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重要发展机遇期,博弈世界强国。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发挥优势,拓宽视野,抢抓机遇,是其必然使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对广州机遇大于挑战,在广州正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任务,面临解决“中等收入陷阱” 、老龄化社会、资源环境约束、城乡区域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等挑战的背景下,积极抓住这次产业革命浪潮,找准努力方向,关乎广州乃至中国的长远战略发展。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及影响

(一)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的突破,但科学技术的革新又不断赋予其更广泛的内涵。从当前新兴产业前沿趋势看,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以“制造业数字化”和新能源利用为核心特征,在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率先突破,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生物工程技术、纳米等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制造、3D打印等产业技术创新逐渐爆发和成熟的一场生产方式变革与科技大创新革命。

在这次产业革命中,全球化生产、大规模定制、个性化定制将成为未来主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信息技术与能源体系正相互融合,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制造技术下新产品开发周期、产能利用、生产成本、产品性能、个性化需求等关键产品维度之间的冲突。特别是在能源利用领域,以煤炭和石油为标志的化石能源时代终将过去,目前以美国、德国等制造业强国为代表的国家纷纷提出了以碳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没落和以后碳技术为基础的新时代的来临。

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层次的、已经发生突破但仍处于演进中的工业系统变革,其突破性表现在已形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新生产制造技术体系及技术经济范式。[1]

(二) 第三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1. 世界科技大发展孕育新突破

经验表明,技术进步推动产业革命的主要动力。经历上世纪后半叶互联网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不断突破,驱动新产业革命的技术数量激增,当前世界科技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一些重要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多个领域都正孕育着新一轮科技大突破(见表1)。大数据浪潮、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3D打印技术的发展处于由传统日用消费品、医疗器械向汽车、航空等新领域快速渗透,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正由量变引发质变。[2]

表1 世界部分新科技领域一览

2. 主要国家抢抓未来发展制高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其漫长的后续影响凸显世界主要国家实体经济层面的增长动力不足和结构不完善,从而纷纷加速布局规划新一代主导产业,加快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见表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重新布局制造业,实施“再制造化”、“制造业服务化”等产业战略,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培育发展既可激发科技创新又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上来,谋取国际竞争新优势。如美国积极推行“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期待实现“绿色技术”革命,重点发展新能源、航空航天、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日本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新能源等新兴行业;欧盟着力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水平,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3. 人类现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人类社会近300年的工业文明加速了人类现代化进程,极大丰富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然而也带来了无法忽视、越积越重的全球性问题,经济危机、人口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等重大挑战日益加深,大气、水、土壤等资源污染、全球变暖、能源短缺、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多样性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绝大部分国家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地球生态受损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期内已经无法解决如此巨大的问题挑战,人类正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现有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表2 世界主要国家产业趋向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可能影响

尽管各界对当前热议的产业革命还有不同的观点和论述,但可以看到产业技术大变革的趋势正加速形成,正像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将深刻改变全球竞争的格局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将重新诠释全球竞争的内涵,并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竞争力所依赖的技术基础和传导方式,从而最终影响各国在全球版图中的分工地位和现实利益。

1. 重塑世界经济版图

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将深刻地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传统的、等级化的经济与政治权力是“金字塔”式由上到下组织起来的,而即将到来的是一种合作化、扁平化的权力结构,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应用,将重构人类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3]另一方面,数字化制造可能引起西方国家制造产业回流,实现“再工业化”,加大抽空发展中国家产业实力风险;而发展中国家也可能依靠既有产业链优势、要素优势、市场空间优势,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推广中,实现产业“再造”;新兴经济体也有机会依靠长期积累的部分产业领域优势,抓住西方经济危机空隙,占据产业高端。可以看出,多方的角力将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2. 颠覆传统产业组织体系

新产业革命是对原有的技术体系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破坏性创新,推动产业体系重塑。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同样革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旧有产业运行模式。一是生产方式转向智能化定制、社会化生产模式。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将替代当前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规模经济竞争战略将受到挑战。社会化生产成为新趋势,大量物质流被虚拟化而转化为信息流,除必要的实物生产资料和产品外,生产组织中的各环节可被无限细分。二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将深度融合。制造环节将由智能机器装备完成,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制造业的主要业态,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主要趋势。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化制造将大幅削减制造环节的劳动力需求,为制造业和系统化集成生产提供服务支持的专业人士成为就业主要形态。三是产业组织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扁平式、合作性的商业模式将替代传统意义上的集中型、层级式、自上而下的生产组织结构,分散生产、就地销售、共享使用成为新特点。产业集群更加虚拟化,集聚范围、布局、内容和形式将突破传统地理集群的空间局限,信息化成产业链整合的纽带,形成网络意义上的集聚,交易成本大幅节约,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灵活度。[4]

3. 革新人类社会生活方式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质与技术的现代化,同样会引起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财富观念鼓励获取物质财富和独占、排他的权利,极可能被全新的通过社交网络同他人分享经验的财富观所取代,推动人类价值革命。生活质量的实现离不开共同体之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更加倡导合作。人类居住方式和关系发生改变,现有的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和娱乐空间同我们所属的生物圈的其他部分更加融合,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新能源建筑,将如同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类似,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广州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 有利于低碳广州建设

建设低碳广州是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过程的重要发展方向。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逐步摒弃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石油世纪、碳时代的产业技术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代表了人类社会低碳发展方向,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导向和特征,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利于加速推进广州低碳经济发展,伴随第三次工业革命而不断创新的低碳技术和理念将有效促进广州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环境健康友好发展,提升广州全要素生产效率和绿色经济效能。

2. 有利于智慧广州建设

智慧广州建设是广州加快转型升级,融入世界网络的内在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生产系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全面趋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信息网、互联网、物联网成为贸易、信息交流的关键性渠道,同时也构成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引领社会管理和生活方式的智能化进程,这将促使城市的管理与社会生活更加智慧化,伴随这一新趋势,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城市建设转型的重要取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突变将更加有利于智慧广州建设,输送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和城市智慧管理理念,在宏观层面上能够提升广州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地位,在微观层面上能够增强广州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与功能。

3. 有利于幸福广州建设

幸福广州建设致力于提高广州的就业、教育、住房、公共安全、民生福利保障、幸福社区、特殊群体保障体系,从而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和谐感和幸福感。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带来社会生活领域的诸多变革,随着科技创新的加深,教育改革不断有新创新,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前沿信息、纳米等新材料技术、生物科技、地球科学、新能源等领域,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社会化大生产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人们将努力获得适应新条件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医疗保障水平将不断进步,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有机会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和演进方向,推进广州城镇居民的幸福生活水平。

4. 有利于美丽广州建设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趋势之一是回归自然生态原貌,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造成的环境状况急剧恶化、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弱、地球生态系统受到重大破坏、人类栖息环境持续恶化的一次深刻反省,减少对生态圈的破坏,减少对地球不可再生资源的蓄意开采,恢复城市地貌的自然风采,保护生物多样,让自然重新回到人类生活中来,推进美丽广州生态城市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广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花城绿城水城,这一“绿色”设想顺应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演变的基本方向,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能源利用、技术演进、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新突破将带给美丽广州建设带来最新的动力支撑。

(二)面临挑战

1. 科技创新实力不强

经验表明,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主动赢得产业革命先机的核心要件。当前,广州的科技创新实力还不够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较,尚未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一是创新投入规模不够大。2012年广州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2.25%,在全国城市中排列10名之外,投入规模、比重等指标与国内城市的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约为东京的7%,纽约的10%。研发经费不足导致创新的保障动力不足(见表3)。二是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不强。创新型企业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引领世界产业技术变革的创新企业相比差距悬殊。按照IMD《世界竞争力年鉴》根据公众科技认知与兴趣的比较,广州排名靠后,在2012年全球创新城市百强排行中,广州还未曾上榜(落后于上海、北京、北京、武汉、成都)。世界500强企业中,广州仅有2家(中国南方电网、广汽集团)。三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人才是产业变革的关键,广州当前还很缺乏创新人才,广州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两院院士人数(2011年分别为47人、77人),大幅小于上海、深圳、武汉。海外留学回国人员3.5万人,远少于北京10万人、上海9万人。

2. 产业竞争力不强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广州战略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状态,缺乏适应第三次工业时期急需的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品牌少、产值低,创新企业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专利授权数不足深圳、上海的20%。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产出比重偏低。2012年广州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约为新加坡的1/3;科技转化能力相对不足,产学研的合作体系已经倡导多年,但原始创新能力、协调创新能力都还较弱,在已经快速发展的新能源、3D打印等前沿技术领域,广州还少有涉足。二是传统产业优势式微。制造业极可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率先突破的领域,目前广州的制造业大部分还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统产业链的低端环节,未形成自主切入国际流通领域的市场力,在汽车、电子等广州的支柱产业领域,依赖外资、自主创新弱的局面尚未扭转,以往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已经无法有效提高自主创新的产业竞争力。同时,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汽车、电子等行业外企回流或减产现象将可能常态化,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智能设备将取代人工要素,技术成本提升,低端劳力快速淘汰,从而依靠规模取胜、设备组装、劳力要素优势的传统模式可能遭遇巨大挑战。当前恰逢广州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欧美日等国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将进一步采取技术封锁,知识产权保护、贸易摩擦将会不断加剧,要达到国际一流创新高地的转型升级难度大、时间长。

表2 广州、中国与主要国家和地区R&D支出情况

3. 主动布局产业革命的发展氛围与观念意识尚未形成

广州连同珠三角地区城市群,三十年来的世界工厂、生产制造发展路径确实为我们解决就业、扩大开放、积累原始资本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时至今日,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路径正在走向终结,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可能重新布局,“微笑曲线”两端可能不再是发展目标。第三次工业革命迅速萌芽,将加速摒弃原有的生产模式,发达国家也因要重塑其世界主导地位,正加紧以新技术革命为契机,制衡崛起的新兴国家,而目前以广州为代表的中心城市,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最主要的成员之一,还较为缺乏布局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的主动意识。我们很大程度上还未能改变拼资源、拼土地、拼项目、区域独立“单干”的传统发展模式中,广州传统商业文化较注重短期效应,整个社会都还较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氛围。反映在实体创新载体建设方面,无论是与国内上海、深圳、北京相比,还是与美国硅谷、德国的鲁尔、英国剑桥、印度班加罗尔、新加坡的裕廊、台湾的新竹、日本的筑波、韩国大德等世界级高科技园区相比,广州还远不是同一个数量级。

四、广州积极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抓紧布局

深入探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变为全球共识,而且当前广州正处于避免中等陷入陷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代表中国实现复兴目标的中心城市之一,要以更广阔视野,高度重视世界产业科技进步前沿。一是密切跟踪技术革新新动向。尽快开展前瞻性研究,结合广州产业特点,突出关键领域,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努力改善产业结构。二是看清中心城市在新产业革命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产业革命的策源地与兴盛地都是在中心城市,城市是开展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关键载体。相对于国家,地方政府能更敏锐、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种变化。广州要不断巩固其交通中心、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商业服务中心、信息中心,以及人才中心的功能。同时,应注意到,全球分散化、个性化的新兴产业特征将更加凸显城市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网络地位,广州应打造自我特色,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紧密一环。三是抓紧布局相关产业。在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关键阶段,抓住“123”功能布局、南沙新区获批国际级新区的宝贵机遇,发展前沿产业,引进创新人才,为新区扩容提质增强产业内涵。

(二)强化创新驱动战略

十八大报告从全局战略高度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迎接产业革命更是需要自主创新。一是要重视原始创新,促进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增强企业创新主体的市场判断力,把握产业创新的主流方向。为赢得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可以对特殊重大项目和企业予以超常规政策支持,更加重视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实现从“后发优势”到“后发先至”的目标。二是要更加尊重创造、保护创新。深化落实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依靠制度营造合理竞争环境,更加重视科学政策的作用,现代科学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广州的科学政策需要适应这种变化,作相应调整。

(三)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广州迎接工业革命的实体内核,要围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持续稳定地开展基础攻关和产业推广。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落实相关战略新兴产业行动方案和计划,适时调整符合广州实际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引导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重点推进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培育一批“两头在穗”企业,成为全国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区,初步实现广州制造向上海智造的转型升级。二是积极引进世界先进产业。打造高度宽松的创新环境,优越的创新政策,创新“新广州新商机”、“留交会”等引企引智平台形式与内容,引进数字化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企业进驻,集中重点突破3D打印、大数据、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发展。三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突破离不开新兴产业的支撑,新兴产业的推进离不开传统产业的积淀,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积累汽车、石化、装备、数控等领域的成果,为顺应第三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处理好眼前的功能利用和有利于将来可能的技术改造,加速淘汰和升级落后产能,重点支持在穗跨国公司和市属大企业集团生产、组织及技术模式创新,带动民营企业集聚发展,整合与延伸特色优势产业链,适时调整产业演进方向,以产业融合发展和“雁”型推进观念强化传统与未来产业的发展。

(四)积极推广运用产业革命技术成果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深入经济社会各个层面,要积极推广运用产业革命技术成果。一是要推进创新成果的全行业运用。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或重整,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推广3D打印、大数据、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方面成果,以高科技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研究机构实验室为依托,连贯研发、中试、成果转化、产业化上下环节。二是推进创新成果的社会生产运用。加强科技惠民,培养实施重大民生科技攻关和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增加民生科技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将产业革命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建筑设施、人口健康、治安管理、智能交通、农业生产、低碳与和谐社区建设、垃圾处理等居民生产生活民生领域,提升科技支撑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五)广泛加强交流与合作

以全球视野搭建合作创新平台,发挥广州市场经济、开放包容、文化多元的独有优势,充分吸引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是拓宽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金融、通信、物流、教育、医疗、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机构、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工程中心等技术平台作用,更加突出平台的开放运行和为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推动研发平台和大型实验仪器设备的互相开放共享。二是拓宽合作区域。以广州为创新合作中心,推进和扩大“珠三角—东盟——亚太——欧美”圈层合作,强化在金融商务、科技制造方面合作,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并共同创新,共同制定合作框架、技术标准、市场规则等。三是加强政企合作,任何一次产业大发展都不是仅靠市场或企业进步的结果,政府政策的作用巨大。发挥广州先行先试功能,塑造制度改革创新“红利”,创新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创新人力资本集聚的制度安排,支持有能力的广州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培育本土的全球性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J].学习与探索, 2012年第9期.

[2]白春礼等.世界科技大趋势:孕育新突破[N].人民日报,2013年1月7日.

[3]里夫金·杰.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4]黄群慧,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工业发展战略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The Influence of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on Guangzhou and Its Solutions

Ge Zhizhuan, Yang Zaigao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will promote the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and is a major opportunity to construct a low-carbon, smart, harmonious and beautiful Guangzhou. However, Guangzhou is currently challenged by weak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dustrial strength and action in industrial layout. In the future, Guangzhou need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be forward-looking in industrial layout, strengthen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actively apply the lates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promote cooperation, and enhance the cit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s a national central city.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 Guangzhou; influence; solutions

F424

10.3969/j.issn.1674-7178.2013.04.011

葛志专,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经济。杨再高,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战略、区域与城市经济。

(责任编辑:李钧)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13Q15);本文受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中心城市研究基地资助。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广州路壹号院
我与广州这些年
工业革命
从“工业革命背景”看复习课中的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