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词语的尺度义

2013-09-06 04:53张道新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语素词义尺度

董 宏,张道新

(1.大连广播电视大学;2.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所谓尺度义,是指词语所反映的主客观标准、规范等意义,是词义范畴之一。汉语词汇中有相当一批包含尺度义的词语,如“法律、平凡、超速、及格、非法、守法”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及“才、都、就、还、非常”等副词,可以构成尺度义词群。不过,在词语中,尺度义的形态和表达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影响了对这类词的范畴性认识,以致很难形成统一的阐释依据。本文在考察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拟对尺度义的内部形态和表达形式进行分析,以求为这类词语的阐释提供理据参考。

一、尺度义的逻辑本质

《现代汉语词典》对“尺度”的解释是“标准”;《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原指长度的标准;现泛指分寸、标准。”这样的释义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在讨论尺度义时还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

1.尺度的类型。人们对事物的优劣、利害等评价,必然依据特定的尺度。例如,当说某人很好或不好时,说话人肯定有特定的尺度。不过,尺度的形态并非单一,根据主体的性质,可分为公认、自认的两种。

公认尺度,是指全社会或某个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定的尺度,主要包括法规、纪律、制度、规程、道德、习俗、禁忌、教义、礼制、约定、定理、公理、自然规律,等等。公认尺度对社会成员来说通常以常识、常理、常情的形式存在,对思想和行为具有制约、规范作用并可作为评价依据。

自认尺度,是指个体在心理、观念中确立的各种尺度,包括个人自认的意愿、行为标准以及对事物的主观判断等,往往是个体行为的动因和评价的依据。自认尺度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不同的个体的尺度差异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相反的。

尺度,无论是公认的还是自认的,最终都以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形式存在。内在形式是各种尺度观念,如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科学观念、等级观念等。外在形式是某种尺度的物化手段,如司法机构、交通信号和标志线、球场边线、警戒线等。可以说,人就是在内在观念和外在手段的双重作用下而发生各种行为的,而词语的尺度义正是对这种客观事实的反映。

2.尺度义的思维本质。比较是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比较可分为随机比较和标差比较两种。随机比较是对随机对象所进行的比较,以确定两个对象之间的差。如,对两家商店鸡蛋价格可通过比较分出高低。标差比较是指将某对象与特定标准的比较,目的是确定对象与特定标准之间的差别。比较有多种目的,一是求同,二是求似,三是求差。比较的结果会有三种,一是无差,二是有差。随机比较与标差比较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没有特定的参照标准,比较结果是两个随机对象的同与不同;后者则存在特定标准,比较结果是相对于尺度的各种情形。

尺度的存在和应用价值是充当标差比较的参照,这也是其思维本质。只要进行标差比较就注定存在尺度。公认尺度和自认尺度在充当比较参照时存在很大的差异。公认尺度作为参照,往往具有不可争议性,比较结果也通常会得到公认。与之相比,自认尺度充当参照时,则往往会因为个体间的动机、境遇、判断的差异具有可争议性。例如,走私毒品被判违法,是无可争议的,因为法律是公认尺度;与之不同,一万元的金额是大是小,不同个人会产生不同的比较结果,对于工薪族来说不可谓不多,对于富豪来说则可能微不足道,原因是双方所持的自认尺度不同。现实情形是复杂的,但比较结果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与尺度相符,即某种情况符合公认或自认的尺度。例如,当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行为时就会被认定为合法,当工人按照操作规程生产时就会被认定为遵守规程,当人以合适的价格买到商品时就会认为合算,等等。

第二,与尺度相差,即某种情况不符合公认或自认的尺度。尺度差有三种基本情形:一是超过尺度,表现为某情况超过平均水平。如,当一儿童智力超过儿童平均智力水平时会被称为神童。二是不及尺度,表现为某情况未达到规定标准。如,考试成绩在60分以下被认为不及格。三是违背尺度,表现为某情况与社会和自然尺度相背离。如,当朋友拒绝帮助就会被认为与常情相悖,不够朋友;当人听到“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时就会感到违背了自然规律。

尺度的这种认知本质,也同样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尺度义词语之中,从而使尺度义词语隐含着标差比较的认知过程。

二、词语尺度义的类型

上述阐述旨在为词语尺度义分析提供基本理据,以此考察词语的尺度义,我们会发现词语的尺度义与尺度的认知机理和实践活动相一致。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汉语词语尺度义的具体类型。下文中所列举的词语均出自《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少量副词,行文中例词不做词性标记,可参考两部词典。

1.基本尺度义。此类是指词语反映的自然或社会基本尺度的意义。如:

A 组:道、分、度、本、范、则、义、楷、典、法、律、规、德、性、理、律、法、常、约、凡、样、模、范、界、限

B组:尺度、真理、分寸、火候、定数、气数、天意、天理、逻辑、规律、公理、定理、定律、法则、德性、正义、正气

C组:道德、伦理、戒律、规则、法律、纪律、法规、楷模、模范、章法、秩序、规程、约定、公约、合同、条约、条例、朝纲、纲纪、标准、经典、正规、榜样、准绳、圭臬、模范、样品、正宗、正统、体统、制度、体制、验方、界限、本分、时尚、潮流、风尚

D组:常人、常态、常规、常情、常理、常识、正常、寻常、平凡、平常、平素、普通、通常、当然、一般

上述例词的反映对象均为基本尺度。A组为单音词,是构成尺度义词或句的基本单位;B组为反映规律意义的词语,指称自然和社会运动规律;C组是表示社会成员制定的共识性尺度义的词语;D组是反映普通、正常情况的词语。

2.符合尺度义。当进行标差比较时,倘若对象与特定尺度一致,就是符合尺度。有些词的基本义反映的是符合尺度义。如:

A组:合口、合意、合情、合宜、合算、可口、可心、可恨、可怜、可亲、可取、可人、可身、可体、可叹、可悲、可恶、可惜、可疑、可敬、好吃、好看、好听、完美、完胜、美满、满意、惬意、满足、适度、适宜、适合、适当、恰好、恰切、十分、十足、中意、够本、充分、充足、充沛、湿润、和谐、跟风、及时、够劲、够味、够格、够呛、够交情、够朋友、够瞧的、够受的、够意思、随大流、及时雨

B组:合法、合格、合理、守节、守法、守信、守约、守时、按时、准时、及格、达标、安分

A组反映符合人的意愿、习惯等尺度。例如,“合口”说明符合习惯的口味;B组反映符合人的规定、规律等尺度。例如,“合法”说明行为符合法律尺度,“守节”说明行为符合道德尺度。

3.超尺度义。此类反映事物超过特定尺度的意义。如:

A 组:神、神童、神人、神功、神笔、神算、神圣、神力、神枪手、超标、超人、超男、超女、超常、超群、超凡、超俗、超等、超级、超自然、超水平、超短裙、超视距、超音速、超声波;过分、过劳、过虑、过量、过人、过谦、过剩、过时、过望、过誉、过重、过敏、过激、过火、过度、过快、过热、过速、过头、过细、过大、过当、过激、特殊、特别、特等、特级、特务、特服、非凡、非常、不忍、不堪、不凡

B组:超生、超限、超速、超期、超时、超值、超纲、超载、超收、超支、超重、超员、超长、早恋、早婚、早衰、晚婚、晚育

A组表示超过一般、平均尺度。例如“神童”说明儿童超过同龄人的平均智力、技能水平。B组表示超过规定尺度。例如“超生”说明超过生育指标。这类词中,“神、超、过、特”等语素是最显著的超尺度义标记。

4.不及尺度义。此类表示事物达不到标准的意义。如:

亏本、亏欠、亏损、欠火、欠资、欠收、蚀本、缺德、缺欠、缺陷、不及、不够、不胜、不配、不入耳、不足道、不足取、来不及、不及格、不到家

例如,“亏本”说明经营获利低于本钱,“不足道”说明事物价值低于可谈论的标准。

5.违背尺度义。此类表示行为、现象违背了自然和社会尺度。如:

A组:失常、失态、失色、无常、无度、无道、反常、变态、非人、非命、乱性

B组:跑调、非法、非分、越界、越轨、乱伦、乱政、犯法、犯戒、破戒、犯规违规、违章、违法、违纪、失职、失范、失节、不端、不法、不公、不平、不仁、不轨、不满、不齿、不义、不道德、不对味、不对劲、不名誉

A组表示违背常态尺度。例如,“失态”、“失色”说明失去常态和正常的表情。B组表示违背规定尺度。例如,“跑调”说明违背规定的旋律,“不端”说明行为违背法纪、道德。

三、复合词尺度义的表达方式

尺度义在词形上的反映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尺度义为基本义,二是复合词中直接使用尺度义语素,三是复合词的语素关系间接表示尺度义。第一种主要是表示基本尺度义的词语,从词形和词义可直接认读出尺度义,在此不必多谈;第二、三种则较为复杂,词义并非尺度义本体,而是以某种尺度为参照的标差比较结果,尺度义隐含在词义中。

1.直接使用尺度义语素。这种方式是复合词中直接出现表示基本尺度义的语素,词义明确显示出以某种尺度为参照的标差比较结果。如:

合法、、合格、、守节、、守法、、守信、、守约、、及格、、达标、、安分、、反常、、乱性、、非法、、非分、、越界、、越 轨、、乱 伦、、乱政、犯法、,犯戒、,破戒、,犯规、;违规、,违章、、违法、、违纪、、不仁、、不轨、、不义、、亏本、、缺德、、不法、、非 凡、、非 常、、不凡、、超常、、超群、、超凡、、超纲、超俗、、超等、、超自、然

词语中下划线的都属于基本义为尺度义的语素,动词性、副词性语素表示与尺度的关系状态,词义所表达的尺度义也是很明显的,仅从词形上就可解读词义中的尺度义。例如:

2.以简缩语素表示尺度义。这类中的宾语语素是原形词语的简称,但这种简称并不能反映出尺度意义,唤回原形词语后才能显示出尺度的存在。如:

超生、、超速、、超期、、超时、、超值、、超载、、超收、、超支、、超重、、超员、、超长、;

过劳、、过虑、;过量、、过人、、过谦、、过剩、、过时、、过望、、过誉、、过重、、过敏、;

这些词中的下划线语素都可以唤回原形词语。例如:

3.词语隐含尺度义。汉语中,除了直接表示尺度义的词语外,还有许多不直接显示尺度义,而反映标差比较结果的词语。如:

A组:可口、可心、可恨、可怜、可亲、可取、可人、可身、可体、可叹、可悲;好吃、好看、

好听、好受;完美、完满、完人、完善、完整、完全、完好;够味、够朋友;美满、满意、惬意、不满、满足;不齿、不够

B组:早恋、早婚、早衰、早产、早熟、早退、早育、晚婚、晚育

C组:不堪、不忍、不胜

D组:看不起、蔑视、轻视、重视、歧视

E 组:缺、欠、亏、旱、涝、奢、淫、滥

F组:僭越、吩咐、命令、指示、抚养、抚育、养育;请示、觐见、报告、赡养、参拜

A组通过评价意义的语素,如 “可”“好”“完”“整”“全”等,使词义产生符合特定尺度的评价意义,尺度义隐含其中。例如,“可身”隐含符合隐含身材形状、胖瘦的尺度;“好听”隐含符合声音的审美尺度;“够朋友”隐含符合朋友义务的尺度;“美满”隐含符合生活幸福的尺度;“不齿”隐含不符合某种道德尺度;“不够”隐含不符合数量或程度尺度。等等。

B组隐含特定时间尺度。“早、晚”有相对于特定时间的提前或延后的意思。例如,“早恋”以正常的恋爱时间为尺度;“早产”以正常孕期(约280天)为尺度;“晚婚”以法定结婚年龄为尺度。等等。

C组隐含人的能力尺度。“不堪、不胜”隐含正常的心理或生理承受能力;“不忍”隐含正常的心理承受能力。

D组隐含对人或事物的评价尺度。例如,“看不起、蔑视”隐含道德尺度;“轻视、重视”隐含价值尺度;“歧视”隐含社会地位尺度。

E组隐含某种正常尺度。例如:“缺、欠、亏”说明与正常、完整的情况相比较的结果,隐含正常的、完整的情况;“旱、涝、奢、淫、滥”说明与适度情形相比较而产生的违背尺度的情况,隐含适度情况。

F组隐含等级尺度。例如:“僭越”违背职务等级的规定;“吩咐、命令、指示”等表示社会等级的上对下的活动,“请示、觐见、报告、赡养、参拜”等表示社会等级的下对上的活动,都隐含社会等级尺度,这些词的使用事先需要用等级尺度加以衡量,不可乱用,否则会违背礼貌原则。

四、余论

词义范畴是词语按照共同语义特征而形成的类聚,对于词语阐释,不仅能起到思维指向作用,也能提供思维方式。尽管词的数量繁多,难以穷尽,但所属的范畴是有限的,以有限的意义范畴为基础很大程度上能阐释一类词的意义,有“纲举目张”之功。前述例词,尽管词义迥然有别,但都存在着共同的语义特征——尺度义,以此为基础进行词义阐释,一方面会使对词义阐释有思维指向,即在尺度义范畴来考察,另一方面也能使离散状态的词显示出逻辑关联和共同理据。这样,词语阐释就会避免个体的主观和经验色彩,同时也使阐释更为便捷。另外,从考察看,《现汉》等词典对词义范畴的重视不够,对本属同一词义范畴的词语释义并未采用统一的理据,这势必影响了释义的逻辑关联性和理据性。这一点也许是词典编纂工作需要考虑的。

[1]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4).

[2]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85-97.

[3]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34-54,90-98.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张道新.汉语极言研究[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27-31.

猜你喜欢
语素词义尺度
“诛”的词义演变及其在古籍中的释义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因果复合词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宇宙的尺度
9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