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内容,突破重点,学会学习——以人民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为例

2013-09-08 12:41李育林
文教资料 2013年7期
关键词:中央集权课标课程标准

李育林

(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福建 武平 364300)

新课程将“过程和方法”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从中学会学习。而学生学会学习的显著特征是能够自己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下面结合人民版必修一《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

一、结合教学实际,结构重组,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由师生共同确立的、落实于每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统帅、是依据,教科书是连接课程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实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共有四个子目,经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理解,教材实际上是从军事、制度、思想三个方面来体现秦汉政治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六王毕,四海一”是秦国完成了军事上的统一,为秦汉“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海内为郡县”和“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构成了秦建立、汉巩固并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是秦汉“大一统”局面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政治(制度)保障;“挟书律”则是秦朝为巩固统一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一项措施,经秦朝“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逐步实现思想的“大一统”局面。

在教学中,我以课题核心词“大一统”设问:“‘大一统’的含义是什么?秦汉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局面?”由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经师生共同探讨,形成本课的基本知识结构:军事“大一统”——秦朝完成统一;制度“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思想“大一统”——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对课标要求掌握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引导学生对这一核心内容进行再分解,把教材中的第二、三目重组,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

1.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构成:皇帝制;中央行政机构;地方行政机构。

3.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分析。

经过对本节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中也学会了怎样抓住教材的核心线索简化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根据课标要求,方法引导,全力突破教学重点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目标要求和内容框架,是教材编写、教学开展、考试命题和教学评价的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标编制的历史教学用书,是课标的具体化,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但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我们不能把教科书的知识内容面面俱到,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应根据课标要求,全力突破教学重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课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六王毕,四海一”和“挟书律”在初中教材有比较明确的介绍,为避免学习的简单重复,不必重点展开,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设计几个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即可:秦是怎样统一中国的?(时间、经过)秦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秦完成统一有何历史意义?“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如何评价这些历史事件?

对课标要求掌握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全力突破,这关系到这一专题内容的整体把握,因为“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当然,对这一重点问题的讨论,不是面面俱到的,要做到重中之重。皇帝制的建立和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立是较为简单的知识,要引导学生明确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以皇帝制为核心,形成“皇帝—中央—地方”的金字塔式的集权管理体制即可。

然后把学习、讨论的重点放在“郡县制”的建立和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分析”。

对“郡县制”这一点的突破,主要采取比较法。比较方法是历史研究方法之一,是指对历史上的事物或概念,包括事件、人物、思潮和学派等,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对照,判明其异同,分析其缘由,从而寻求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一种方法。

运用比较法进行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找出比较项,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郡县制”与“分封制”进行比较,分析:“为什么秦朝要实行郡县制?”(或“为什么秦朝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确定比较项?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两者的异同?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然后由一位学生上讲台板书学习结果。他用的是大家讨论认为最能一目了然体现比较历史事件的异同点的表格法。如下表:

比较项 分封制 郡县制实行时间 西周 战国开始设置标准 血缘关系 地域与中央关系 诸侯具有一定独立性,直属中央,官员由皇帝封位世袭 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影响 地方容易出现割据 地方服从中央,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相同点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分析”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对这一问题的重点突破,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客观的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基本的方法掌握了,本课中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及对“秦始皇”的评价问题就迎刃而解,以起举一反三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与过、辩论历史事件的是与非是历史课的重要内容。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便是学会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综观历年高考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无论是文综卷还是单纯历史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评价历史事件的题目屡见不鲜。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呢?这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辩证法是科学的方法论,是正确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的重要思想方法。

在师生互动讨论中,主要引导学生简单明了地把握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几个方法和要求:“一分为二”、“发展的观点”、“阶级分析”、“效果与动机结合”等。

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发展能力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一个人的能力发展水平,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其个体生命价值、生命活力、生命发展水平的最本质的外在表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重组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全力突破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能力和运用比较法、辩证法、发展观等学习、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体现“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理念。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坚持以“能力为本”,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培养会学习、善学习的高素质人才。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中央集权课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从课标视角反思教学误区——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教学为例
资金“中央集权”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