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含义为什么可能
——意识涌现的视角

2013-12-04 00:46华鸿燕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耳塞用例心智

华鸿燕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新郑,451191)

1.前言

在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并不总是有话直言、言无不尽,生活中的语言因情因景而含义不同,“言外之意,话外之音”的语言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潜存在话语中而又游离于字面之外的意义,就是会话含义。对会话含义进行系统研究的当属美籍哲学家格赖斯。他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合作原则”对语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继的一些学者对该理论有所置疑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对会话含义是怎么发生的并未给出详细的解释。

21世纪的今天,认知科学和心智哲学的迅猛发展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当然也包括对语言的理解。邱惠丽(2010)曾指出,语言对现实的表征依赖于大脑对现实的表征,语言学中谈到的表征只不过是更加基本的,诸如信念、愿望和意向等心智表征的延伸。对语言问题更加深入的研究,有赖心智能力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心智哲学意识涌现的层面对语用推理中涉及的一些心智活动进行一个动态的描述,以期对会话含义为什么可能给予学理上的追问。

2.意识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2.1 意识的两个层次

对于意识这个古老的话题,心理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在它已成为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比如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不管你是说一句话或写一句话总是要经过“想一想”。这里的“想一想”,当然是个思维的过程,与意识的发生息息相关。语言的运用是一个意识的过程。这里只是撷取与语言应用有关的方面对意识进行阐释。

意识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感知能力,也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和属性。换句话说,是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器官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力。意识有两个层次的体验。在第一层次,主体感知外界事物的种种物理信息,进而在大脑形成一种映象。这时的意识是一种原来状态的、初级的体验,称为原初意识(primary consciousness),比如我感觉到“我躺在床上”这一物理事件。在此基础上,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即在感知之上进行反思,获得“我躺在床上很舒服”的感受。反思是一个意识涌现的过程:主体在获取及处理信息时,大脑通过回忆、联想和想象等认知活动,可能促使信息发生种种变异,处理后的意识内容就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原来的实际状况,所得到的感受可能超越客观对象,因而意识只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第二层次上的意识已经在原初意识的基础上有了扩展和反思,称为“扩展意识”,或“反思意识”(reflective consciousness)(李恒威2011)。总之,意识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感受①。

意识发生的两个层次对应的是事物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Davidson(1980)认为物质有双重属性:物理属性(physicalproperty)和心理属性(mental property)。后来这种观点通常就称为“异常一元论”(anormalous monism)或“属性二元论”。事物的物理属性是事物自身拥有的,可通过观察、实验等揭示出来,如大小、尺寸、质地、颜色、重量等物理生化属性。它必然反映感知主体得到的认识,只是这一过程在意识发生的第一层次上展开而已。事物的“心理属性”是事物自身的性状特征作用于感知主体的心理得到的心理感受,例如所引发的感受、愿望、信念、感情等。这时的大脑生物过程是在认识事物的物理属性的基础上,在意识发生的第二个层次展开的。

那么,事物的两种属性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心理属性是物理事件通过身体(眼耳鼻舌四肢等)对心理的作用产生的,本质是身心关系的产物。对于身心关系,Davidson(1980)认为,它们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手靠近火这个物理事件引起疼痛这个心理事件,而疼痛这个心理事件又引起缩手这个物理事件。对于这一事实的一般性认可,Davidson称之为“因果相互作用原则”(principle of causal interaction)。然而,身-心不是“严格的确定性法则”的因果关系。心智不完全服从物理事件,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即通常所说的意志自由。这种意志自由可使主体在感到疼痛时不把手缩回。Davidson把心理对于物理的这种关系叫做“随附性”(superveniece)。事物的这两种属性更多地体现在语言活动中。请看下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上例中,针对客体“荷花”,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觉得荷花的晶莹像“明珠”;有人觉得荷花的忽明忽暗像“星星”;有人觉得荷花的纤尘不染像“美人”。这些不同的心理感受表现出“心”对“身”的不同程度的自主意识或自由意志。物理事件引起的心理事件可能是不确定的、非线性的。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随附性。

思维层面上的意识的发生发展与物理世界事物的双重属性相对应;“心物随附性”(陈晓平2010)这一心智哲学的概念为大脑神经系统中心智活动的主角即意识活动提供学理上的依据。

2.2 语言中的两个“层次”

徐盛桓(2011:4)在心智哲学与语言的系列研究中曾提出一项假设:感觉信息的表达是语言运用的基础。主体的眼耳鼻舌四肢等感官对外界事物感知的信息反映到大脑来,即大脑的感知,这就是语言表达内容的基础。但是,这可能只是基础,还不一定是语言表达内容的全部。语言表达的东西,究其来源,是人们身体感知的东西以及感知后的心理感受,涉及信念、怀疑、愿望等。请看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杜甫通过对泰山的远望(第一句)、近望(第二句)、细望(第三句),最终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第四句)。整首诗是以对泰山的观察,即视觉感觉为基础,升华到感受,即自己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感觉是诗人对泰山的物理信息的感知,是一种原来状态的、初级的体验,属于意识的第一层次,称为“原初意识”,其产生的基础是泰山的物理属性。愿望,即感受,是诗人在原初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扩展的结果,称为“反思意识”,这一过程是心理属性使然。当然对于不同的主体,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属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上文对荷花的感受。我们的语言因此斑驳绚烂丰富多彩,而不会是空洞无物死板干瘪。

综上,语言的表达是人们的感知和感受。它是一种意识活动,同意识一样,也有两个“层次”的体现。会话含义是语言活动的一种情形,为了更好地追踪含义形成的动态的心智活动,这里有必要引入“用例事件”这个概念。

3.用例事件和会话含义特征

3.1 用例事件

从本体论来说,一段会话总是同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人类生活在相同的物质世界里,从这个环境里索取信息,信息内容的本身就是一个物理事件。请看以下的一则会话:

(场景:喋喋不休地推销产品)

推销员:先生,您要不要尝试下我们厂的新产品?

顾客:我需要一副耳塞!(生气)

“一副耳塞”反映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物理事件。会话就是依赖这样的事件建构起来的,可以称为“会话的事件依赖性”(徐盛桓2009)。这组对话貌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却为交际双方接受。推销员在得到顾客回复后,首先会在头脑里呈现“我需要一副耳塞”这一物理事件的图景,即在听觉感官的刺激下大脑里形成的映象,这时的意识是一种原来状态的、初级的体验,称为原初意识。从心智层面看,这是由该事件的物理属性引起的。至于感知“我需要一副耳塞”这一事件会带来什么感受,比如顾客因工作原因需要购买一副耳塞,或者是顾客觉得环境嘈杂需要耳塞来保护听力,或者是顾客不想听自己讲话需要耳塞来阻断声音的传播等等。这些都是推销员在获得的原初意识即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扩展而获得的感受,也称为“反思意识”或“扩展意识”。该过程的发生是这一物理事件的心理属性使然。至于具体是哪种感受,主体会针对交际情景在大脑里建构起一个特殊的“事件”,即“用例事件”(usage event)。确切地说,“用例事件”就是主体以对某一事件的感知的记忆作为基础,反思成为该事件一个全新的意象,因而可以成为在当下语境下对该事件进行映现的合适的“用例”(徐盛桓2012)。在日常交际中,用例事件是语言表达的结果,话语蕴含了含义。

在这个例子中,原初事件是“我需要一副耳塞”这一物理事件,用例事件则是推销员在意向性的关指能力下,在头脑里针对自己死缠烂打进行推销这一交际情景而形成的一种感受:顾客实在不想听自己推销因而需要副耳塞。这就是听者解读会话含义的心智活动,其实也是事件涌现为“用例事件”的过程。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用例事件的形成是一个意识过程,是从原初意识扩展成为反思意识的过程,主体就是通过反思意识构建起用例事件的。这里涉及了四对相关的概念:感知—感受、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原初意识—反思意识、事件—用例事件。如果说前三对概念是用以描写意识的,那么最后一对概念既同意识有关,又可用于说明会话含义的形成。整个过程可以用以下的流程图表示:

3.2 意识视角下的会话含义特征

那么,既然按照上面的推测,“用例事件”蕴含了“含义”,我们是否可以管中窥豹,在意识发生的层面研究会话含义的特征呢?格赖斯在其语言学著作《逻辑与会话》的结尾部分简单地提到了会话含义的五个特征:可推导性、可取消性、不可分离性、不可确定性和非规约性。这些特征各有侧重,但又浑然一体。我们从以下一则例子入手:

(A向朋友B打听何处可以取钱)

A: I have just run out of money.

B: Oh, there is a bank just around the corner.

听者A在听到B的回答后,在听觉感官的刺激下会在头脑里呈现出there is a bank just around the corner这一物理事件的图景,这是原初意识的获得,是基于这一事件的物理属性。在感知物理属性的基础上,经过反思获得感受。当然感受是不止一种的,比如,银行提供现金存取服务,取钱需要带好银卡,取钱后可以去吃美餐,等等。感受的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事件”到“用例事件”这一过程无法完成,此时会话含义往往也是不确定的。在该例中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和听者的意向性也就很难确定这句话语的含义。这就是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当然,在日常交际中,在完成对物理事件“感知—感受”的飞跃后,听者会在意向性和语境的作用下完成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重组。“用例事件”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含义推导的完成。这就是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那么,既然是重组形成的“用例事件”,就可能不同于实实在在的物理事件,由此而衍生的会话含义也异于简单的字面意义。这就体现了会话含义的非规约性。在该例中,听者A在自己的意向性和交际语境的驱使下,推导出话语的含义:在拐角处的银行可以取钱,而不是仅仅被告知有一个银行的存在,这就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没有了客观存在,就无从谈及意识的发生。那么,同样地,在日常交际中,如果某一物理事件没有发生,就无从谈及主体的感知和感受,也就没有“用例事件”的形成和会话含义。这就是说,会话含义的获得是建立在物理事件的基础上,它不能离开物理事件的发生。这一点类似于心理属性和物理属性的关系:心理属性基于物理属性,但又不能还原为物理属性。这就是会话含义的不可分离性,也可以理解成会话含义的“事件依赖性”。在上例中,如果B继续下去,增加一句话,该对话变成:

(A向朋友B打听何处可以取钱)

A: I have just run out of money.

B: Oh, there is a bank just around the corner, but it’s closed now.

在这组对话里,“there is a bank just around the corner”这一物理事件后面跟有另一个事件:“it is closed”,这样,听者A头脑里所映现出来的“there is a bank just around the corner”的图景,是银行的门关起来了,这样所引起的一系列感受就不一样,这时从语句到含义的飞跃也就不一样。跟上一组对话相比,A原先获得感受不再存在,推导出的会话含义被撤消。这就是会话含义的可撤销性。

4.结语

本文试图从意识涌现的层面研究会话含义为什么可能,发现会话含义的形成是原初意识涌现为反思意识的意识涌现过程,其中涉及到“感知—感受、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原初意识—反思意识、事件—用例事件”这几组概念。“用例事件”的话语蕴含了“会话含义”,因而借助于“事件—用例事件”这一过程,详细地从心智层面探讨了会话含义的特征,弥补了以往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显示了心智哲学在语言运用中巨大的潜力。

附注

①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operty_dualism [2011-04-19]

② http:∥zh.wikipedia.org/zh-sg/%E9%9A%8F%E9%99%84%E6%80%A7 [2010-05-24]

Davidson, D.1980.Mental events [A].In D.Davidson (ed.).EssaysonActionsandEvents[C].Oxford: Clarendon Press.207-27.

陈晓平.2010.随附性概念辨析[J].哲学研究(4):71-79.

李恒威.2011.意识、觉知与反思[J].哲学研究(4):95-102.

邱惠丽.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EB/OL].[2010-04-22].http:∥www.chinese-thought.org/gjzx/004273.htm

徐盛桓.2009.语篇建构的事件与语境[J].宁波大学学报(6):59-64.

徐盛桓.2011.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4):1-12.

徐盛桓.2012.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J].河南大学学报(4):137-44.

猜你喜欢
耳塞用例心智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跟踪导练(一)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解放双手的阻噪无线耳塞
谁才是适合你的听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