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3-12-08 07:41刘乃瑞
中外医疗 2013年7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稳定型心绞痛

刘乃瑞 单 杰

1.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心脏内科,河南焦作 454003;2.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教研室,河南郑州 450001

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 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1]。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发病过程急,严重威胁人体的生命安全。 在以往传统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创口较大,不利于患者预后[2]。 为了对不稳定心纹痛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及研究, 该文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效果让人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在该院就诊的64 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2 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男性20 例,女性12 例,患者年龄为48~75岁,平均年龄为(66.9±3.8)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9 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为46~76 岁,平均年龄为(65.8±4.2)岁。

1.2 诊断标准[3]

两组患者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在48 h内反复出现心绞痛的症状;患者心绞痛发作时ST 下降幅度>1 mm,且下降时间>20 min,肌钙蛋白T 值升高。

1.3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成形术介入治疗, 患者使用1~2 mm的穿刺针,通过穿刺进入人体浅动静脉区,进入人体血管系统中,并在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将导管送至患者病灶所在的位置,并通过血管造影剂,了解病灶情况,在血管中对病灶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瘤内注药术进行非介入治疗,在影像学设备检测的条件下,直接将导管经皮肤穿刺送至病灶。观察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心绞痛、猝死及症状缓解时间、症状缓解率等情况[4]。

1.4 疗效评价

痊愈: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经心电图进行监测患者ST 下降幅度与正常人无差别;有效:患者心绞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经心电图进行监测,患者ST 下降幅度接近正常水平,无效:患者心绞痛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经心电图监测, 患者ST下降幅度>1 mm。 下降时间>20 min。

1.5 统计方法

患者所有数据软件SPSS13.0 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进计数资料行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 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显效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康复时间为(18.5±3.8)d,对照组患者临床平均康复时间为(30.5±8.5)d,两组患者在临床康复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时间对比

3 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及劳累性稳定型心绞痛之间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恶性劳力性心绞痛、初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等症状。 其特点是心绞痛症状进行性地增加,而且好发于休息或夜间,且心绞痛持续的时间较长[5]。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由于粥样瘤表面的纤维斑块出现破裂所致的,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血小板出现粘附。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不稳定性心绞痛持续的时间更长,疼痛感更加强烈,患者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可以出现严重的疼痛感,性质呈进行性发生。

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小、简单、安全、有效且术后并发症少及术后康复效果理想的一种微创手术[6]。 与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相比,其优点在于,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的位置,从而可大大提高了患者病变部位药物浓度,减少药物的用量,从而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无需进行开刀治疗, 一般只需要进行几毫米的皮肤切口既可以完成整个手术,患者手术过程只需要进行局部麻醉无需进行全身麻醉,因此可有效降低麻醉对患者的影响。

通过该组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临床显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康复时间为(18.5±3.8) d,对照组患者临床平均康复时间为(30.5±8.5) d,两组患者在临床康复时间上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可以说明介入性治疗教传统的治疗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1] 王东晓,王欣荣,朱曼.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的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11.22(38):569.

[2] 赵秀兰,王同成,孙燕,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路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9):236.

[3] 胡建,黄霞,宇毅,等.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的效果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1.26(6):336.

[4] 王梅.中医护理路径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2):229.

[5] 王晓斌,祝登峰,杨献军.中医临床路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2011.42(2):348.

[6] 黄宗燕,林英忠,刘伶,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11):239.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稳定型心绞痛
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平面Couette-Poiseuille流的线性不稳定性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中医辩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
制何首乌中二苯乙烯苷对光和热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