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2014-01-25 08:05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期
关键词:右室右心室室性

杨 青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杨 青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60例ARV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右室受累,均心悸、胸闷、头晕,50例出现反复晕厥,31例右室扩大伴发右心衰。药物治疗为主,26例行射频消融术,5例植入ICD,6例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结论 ARVC早期症状隐蔽,联合筛查对诊断有积极意义。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较为可行。

右室心肌病;心律失常;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右室心肌细胞被纤维、脂肪组织取代为特征。通常以右心室心肌受累为主,亦可弥漫进展,侵犯左室。本文回顾性分析60例我院确诊的ARVC患者临床资料,以探讨ARVC的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ARVC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9例,年龄23~81岁,平均(41.5±12.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年欧洲心律失常学会关于ARVC的诊断标准[1],确诊为ARVC。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治疗:对于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行药物复律。其中使用胺碘酮治疗有效46例,使用利多卡因治疗有效7例,行电复律7例。缓解症状后,均长期使用胺碘酮,同时联合应用美托洛尔38例。

1.2.2 非药物治疗:行射频消融术共26例,其中15例同时行心脏电生理检查,术后1年随访,18例未出现室速,8例再发室速。有5例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6例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主诉有心悸、胸闷、头晕,有50例(83.3 %)出现反复晕厥、有31例(51.7 %)出现右室扩大伴发右心衰。所有患者除主诉劳累过度或过量运动外,未发现明显发病诱因。

2.2 心电图:心电图检查显示40例电轴正常,12例电轴左偏,8例电轴右偏。有22例记录到E波,多见于V1~V3导联,其中有6例V4导联发现E波,有2例在所有导联上均发现E波。所有患者QRS波增宽,左侧胸导联的平均QRS间期短于右侧胸导联的平均QRS间期。其中QRS呈左束支阻滞图形24例,时限≥110 ms;28例QRS波时限(V1+V2+V3)/(V4+V5+V6)≥1.2。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52例,其中4例房性心动过速,4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4例持续性房颤,24例房性期前收缩,32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44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2.3 超声心动图:60例均显示超声心动图异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0.62±0.05),不同程度显示右心室室腔增大,室壁变薄,室壁运动不良,右室流出道增宽,流出道部位收缩减弱。其中全心室增大5例,左心房增大9例,右心房增大36例。

2.4 其他辅助检查:60例均行胸片检查,其中全心室增大5例,右心扩大12例,其余正常。26例患者行MRI检查,结果均显示左心室正常,右心室增大,室壁变薄,收缩力下降。5例行右心室造影术,结果均显示右心室室腔增大,室壁变薄,收缩力下降。

3 讨 论

ARVC属于原发性心肌疾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家族性发病率高达50 %~70 %[2]。ARVC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多发生于运动员和青年人,为常见运动性猝死病因,男性多于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心肌组织缺如的多少以及受累部位有关。常见症状为头晕、心悸、室性心律失常,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而以猝死为首发表现。病变常累及右心室。我国有学者统计96例ARVC患者中99 %的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异常,主要表现为右心室的扩大,少数累及左心室(3.1 %)[3]。

ARVC最早、最常见的表现是室性心律失常。亦可偶见房性心律失常,例如房颤、房速、房扑等,这可能与患者心房肥大、右房受累有关[4]。外科手术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或心内膜活检是ARVC诊断的金标准[5]。但此方法创伤较大,不易于患者接受,故心电图检查对ARVC诊断意义重大。心电图异常是诊断ARVC的重要依据之一。ARVC的临床特征趋于非特异性,单一检查一般不易做出明确诊断。ARVC疑似患者应联合进行信号平均心电图、12导联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2D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检测。E波是ARVC一个特异性较强的心电图指标,病因学诊断价值突出,但其敏感性较差,检出率约为30 %。本组病例有22例记录到E波,检出率36.7 %。

ARVC的治疗主要侧重于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脏功能,预防猝死的发生。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射频消融、外科治疗、植入ICD术等。药物治疗中以胺碘酮的疗效最佳。对于那些药物治疗无效,仍反复室速发作者,可行射频消融术。ICD植入能可靠终止致命性心律失常,长期改善患者预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患者,建议ICD植入。本组ICD置入5例,长期随访仍有效放电,明显改善预后。对于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高危患者建议外科手术治疗。ARVC早期症状隐蔽,不易确诊,联合筛查对诊断有积极意义。广大医学工作者要创新工作,不断完善诊疗技术,提高应用水平。

[1] 刘文玲,胡大一.致心 律失常性右室心肌 病 研 究的最 新进展[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3):202-203.

[2] 刘文玲.致心 律失常性右 室心肌 病 的研 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8(3):347-350.

[3] 马力,胡大一.中国人致心 律失常性右室发育 不良/心肌病注 册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6,5(6):493.

[4] 郑 志 刚,张 炳 珍.致心 律 失常 性 右 室 心 肌 病[J].现 代 诊 断 与 治疗,2005,6(6):373-376.

[5] 李琳,张奎俊.致心 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 诊断与治疗现状[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4,13(1):54-58.

R542.2

:B

:1671-8194(2014)01-0148-01

猜你喜欢
右室右心室室性
无创影像学方法评估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研究进展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糖尿病心肌病右室功能的应用进展
儿童右室流出道微静脉性血管瘤1例
斑点追踪技术评估肺动脉瓣狭窄胎儿右室功能的应用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心动图表现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右室圆周应变
心肌梗死:左右大不同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