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建立

2014-02-05 21:53马玲娜仰曙芬岳凤莲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哈尔滨医学生人文

马玲娜,尹 梅,仰曙芬*,岳凤莲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2.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1)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建立

马玲娜1,尹 梅2,仰曙芬1*,岳凤莲1

(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6;2.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1)

目的:探索教学医院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制定实习阶段培养规划与目标,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师他评与学生自评进行综合分析。结果: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均对职业素养的效果表示肯定。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探索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甚至酿成恶性流血事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医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培养对医学生抵抗来自社会、环境的压力、面对疾病、痛苦甚至死亡都有正确的应对方式,并能给患者带来积极的信息[1]。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背景分析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提出: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方面的基本素质[2]。在《希波克拉底誓言》、《论医生》、《论可贵的品行》等都提到医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医学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优良医德医风、高尚道德情操、精湛医疗技术和广博人文知识,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3-5]。

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医院确立了“实践、人文、创新”的人才培养定位。从学生开始临床实习就围绕“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临床技能、科研创新”四个方面,展开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效途径的探索。

二、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建立的实践

(一)职业道德模块实施方案。

(1)进一步完善与改进常规班会、团员活动、理论学习活动的形式和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有机融合。(2)与“731遗址纪念馆”、“伍连德纪念馆”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长期合作模式,通过定点定期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实践的长期性、连续性与稳定性。(3)重视培养学生干部的集体观念、学习风气、服务意识,通过干部拓展训练、计算机技术培训、经验交流会、年终总结汇报会等专题培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4)规范整合青年志愿者组织,招募学生志愿者300余人,在老干部主题党日交流、教师节慰问学术会议、下乡医疗义诊等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

(二)人文素质模块实施方案。

(1)将人文沟通课程纳入隐形课程,在每年的4月份开展为期2周的人文沟通技能课程(Human Communication Skills Course),提高学生对医患沟通的重视和技能的掌握。(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院各类大型文化、科技、体育、艺术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沟通能力。(3)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暑期进行大型医疗、扶贫、助学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实践内容涵盖医疗、低碳环保、敬老院孤儿院慰问、基层医疗环境调研等。(4)开展“名医讲坛”(Medical Tribune)系列活动,邀请全校知名专家学者,在名医历程、医患沟通、科研思维等方面为学生广开思路、不断进取。

(三)临床技能模块实施方案。

(1)在毕业实习前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Clinical Skills Training Course),通过72学时培训基本技能14项,将医学生临床技能培养课程化,通过课间实习加强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前开设临床技能训练课程,毕业实习出科考核,三阶梯递进式培训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定期通过标准化病人和模拟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2)通过开展多轨道的专业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对临床专业技能的掌握,以赛促学,让标准化病人和专家担任评委,不断提高技能培训的标准化和兴趣化。

(四)科研创新模块实施方案。

(1)暑期科研训练营: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研科研项目,邀请多学科优秀的科研导师,组织专题科研培训课程,培养临床科研思维,组织一对一的指导训练,并开展专题讲座、科研成果汇报会、撰写心得,培养早期科研意识(2)创新创业平台(Innovation Platform)建设:坚持开展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训练,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3)围绕“春蕾计划”、“挑战杯”开展大型专题讲座:通过组织七年制和五年制本科学生进行大型专题讲座和一对一交流,建立科研兴趣小组,通过提高科研能力对医学领域产生职业兴趣。

三、调查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8级临床专业学生154人。

(二)研究方法。

通过对管理干部、临床一线教师、学生三个纬度进行问卷调查,对模块建立与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培养结果。

(三)调查结果。

在面向159名管理、临床教师的调查反馈中通过对调查项目进行统计,19.18%以上的教师认为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职业素养各方面都较往年学生有了显著的提高,53.93%以上的教师认为有所提高,而约16.04%的教师则认为没有变化。极少数教师认为本届学生素养有所下降(见表1)。在学生问卷中(见表2),约2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得到了显著提高,7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所提高,只有将近10%的学生认为无变化或有所下降。

四、讨论

(一)职业素养模式建立符合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开展职业素养模式培养以来得到学生、带教老师的广泛认同,很好的适应了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模式建立过程中将模块实施计划与安排按照医学培养计划每学期在学时安排中进行科学规划,设置了138学时的职业素养培养课程,其中理论部分50学时,实践部分88学时,课时安排科学,授课内容符合学生需求。通过课程体系的推进,使得培养方案更加突显计划性、有步骤的得以实施。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使医学人才培养具有科学化、体系化、系统化。

在本研究中近80%的临床教师对本届学生持肯定态度,认为在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临床技能、科研创新四个方面学生都有进步。教师和学生都普遍认为这种培养模式能全面开发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将医学生培养成懂关爱、善沟通、乐交流、具有人文精神和坚韧品格,符合社会要求的医学人才。

(三)职业素养模块建立具有较强实用性和操作性。

现已将模块化教学应用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临床七年制、五年制及护理专业、麻醉专业的课程制定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全方面、多元化培养,取得明显效果。该项研究可以广泛推广至医学院校学生培养体系中,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职业归属感。

[1]王华生,赵玉鹏,黄萼华.医学人文教育中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整合[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813-814.

[2]周 烁,贾国葆.关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83-84.

[3]刘志飞,马晓丹,闻德亮.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60-62.

[4]奚 红.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医德教育实践活动体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1):89-90.

[5]徐华平,赖 平.浅论新形势下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24-26.

Exp lore and establish a medical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model

Ma Lingna1,Yin Mei2,Yang Shufen1*,et al
(1.The Sece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86,Heilongjiang,China;2.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of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81,Heilongjiang,China)

Objective To set up an effectivemodel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formedical students in teaching hospitals.Method:Objectives of clinical training were developed for five year clinicalmedicine undergraduates.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were employed.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on teachers’evaluation and students’evaluation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Results:Over 80%teachers and students were positive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model.

medical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trainingmodel;explore

G64

A

1002-1701(2014)07-0001-02

*通讯作者

2013-07

马玲娜,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伦理学。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编号(YF13-Q10)。

10.3969/j.issn.1002-1701.2014.07.001

猜你喜欢
哈尔滨医学生人文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人文绍兴
刘派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