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块教学与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输出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2014-02-08 09:58冯晓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块流利语速

冯晓菲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00)

目前各院校对英语口语教学投入大量的资源,然而高职层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头语用能力仍远未适应要求。此层次学生使用英语的主要特点表现为句型表达的类型单一,功能单调,采用的互动词句大多为生僻词,在语言表达的地道性上存在极大问题。同时,措辞表达不得体,只求表达,直率生硬,即在进行交际时不懂采用委婉表达方式,甚至采用激烈的言辞造成紧张的会话气氛。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特征跟课堂教学模式密不可分,本文将就教学模式与口语输出质量的关系进行课堂实验。

一、理论框架

任何口语交际语篇均以不同长度的语块组合输出。交际中人们借助于已有知识和经历对信息进行组块和储存,以用于日后整体检索和提取。后期通过大规模的统计分析,发现英语自然话语的80%是由半固定的板块结构构成,学者对此种语言结构概括为语块。语块结构是具稳定性,形式具整体性,语义具约束性且融合语法、语义和语境优势的语言单位,所以对于语块的掌握是提高语言学习者口语输出质量的关键。由于目前对于语块的定义还没达成一致意见,因而本研究中所标注的语块主要为语篇中使用频繁、能使话语达到连贯的一个英语单词以上的语言结构。

在教学中,若能使语言习得者识别语篇的语块特征,可使口语交际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世纪90年代,在Willis,Nattinger和De Carrico对语块教学作用进行研究论述基础上,语块教学奠基人Michael Lewis在其专著中系统提出“词汇组块法”教学,并详细阐述相关的教学方法。本实验的教学部分将基于此理论框架展开。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检验语块教学理论应用于高职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效果,并研究其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实施语块教学后,口语输出质量的各评估指标变化趋势;

(2)实施语块教学后,口语输出中语块运用能力变化特征;

(3)口语输出的质量与语块的运用能力的相关性。

2.研究对象

实验样本采集源为一个非英语专业班,语言水平分属不同层次的40名学生的口语测试语料。实验前,受试学生接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口语试题(下称B级口语)中的第四部分(看图讲话)作为前测并录音。前测在学期初进行。实验中,学生接受15周语块口语教学。实验后,该学期末再次把B级口语题目(与前测不同题目)作为后测并录音。

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包括对每位受试的语言标本的内容以及其使用语块情况的分析。

(1)输出质量指标。采集原始语料后把材料转化为文字文本,同时计算每个文本中的音节数以及总单词数,T单位数量,完全正确的T单位数量以及包含从句的正确T单位数量。用COOLEDIT整理出每个文本的语流时间长度以及语流总时间。根据流利指标,把语言的输出质量进一步区分为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并进行测量。流利性的测量具体表示为语速和发声时间比两方面。语速为单位语言样本的音节总数和产生该言语样本所需的时间总量之比乘以60;发声时间比则为用于发音的时间总量与用于产生该言语样本所需的时间总量之比。准确性的衡量使用“正确T单位个数和全部T单位个数之比”。而对复杂性的考察为平均每T单位内所带从句数。

(2)语块统计。对原始文本进行语块标注,并统计语块数量和重复使用的语块数量。计算出语块的运用频率多样性。运用频率为语块字数与文本总字数之比。多样性则通为非重复使用的语块总数与语块总数之比。

三、结果与分析

1.口语输出质量指标变化

笔者对受试的前后两次数据进行配对样本双侧t检验,比较前后测两次的平均值以及检验其差异并得出检验结果(见表1),发现受试总体的口语输出质量呈现上升趋势。

表1显示了语言输出的流利性两项目指标均有显著提高。在语速方面,第二次平均值明显提高,说明通过一个学期学习,受试在口语表达时的语速明显加快;从标准差可看,受试在语速方面个体差异减少。综合两数据,意味着受试在实验后信息内容的语言形式加工和语音实现加快了。而发声时间比方面,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受试用于说话的时间比从原来的38.62%上升为59.42%,P值为0.04,具有显著意义,即受试用于言语组织和加工的时间明显减少了,言语计划效率明显提高使学生在测试过程中的说话表现得更加积极。

受试在口语表达时的语言准确性方面略有提高。无错误T单位个数与全部T单位个数之比由第一次的0.4013略提高至0.5431,P=0.478。因为语言准确性是基于对语法规则和语感的长期积累和对语言体系的全面掌握,因此短期内语言准确性难以明显提高。

表1 口语输出质量各指标T检验结果

表2 语块运用频率以及多样性T检验结果

从平均值来看,受试第二次比第一次在使用从句的比例上有所增加,说明受试言语的句法结构复杂性有所提高,但由于P=0.031,所以这种提高还没有达到显著意义。原因主要是在口语表达时,受试者侧重于提高语速,尽量少停顿,以便使自己的表述听起来内容充盈并且流畅,同时两次的标准差较小说明受试者之间的差异在句法复杂性上有增加趋势。

2.语块运用能力变化特征

受试在语块使用频率上明显增加。语块使用频率平均值由第一次的17.52%上升至28.15%,即在第二次口语表达中平均有28.15%的言语是由语块构成的;P=0.000,说明语块占字数与文本总字数之比有了显著提高。可见经过一年的积累,受试在口语表达时运用的语块远远多于第一次。标准差的增大说明受试间差距加大了,说明受试在实验阶段对语块的接受和吸收能力有差异,所以掌握的语块并能运用于表达的能力有所差异。

在语块使用的多样性上,前后数据相比,后者依然呈现上升趋势,然而标准差的下降,说明受试的对语块掌握的多样性趋于接近。总而言之,在这一学期里受试运用语块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见表2)

3.口语输出的质量与语块的运用能力的相关性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的研究,笔者尝试使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把语块使用情况中的语块数量指标定为自变量,而口语输出质量的三类四项指标为因变量,进行三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当语速和发声时间比作为因变量时,语块个数进入回归方程模型,得出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分别为0.82和0.57,显著值为0.000和0.012,均低于0.05,即变量语块个数和发声时间与因变量语速线性关系显著,当运用的语块越多,口语表达时语速越快;而语块用得越多,发声时间越长。因此,语块对于口语输出的流利程度有着重要意义。

话语准确性作为因变量时,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为0.673,说明语块个数与话语准确性也有显著线性关系,即语块增多,话语正确率随之而提高。而语块的三项指标目前难以统计与口语输出复杂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启示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得出,语块个数,使用频率和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准确率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如果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语块输出和输入的处理,其获取信息的能力将大大提高,同时减少理解和提取的努力,甚至有利于英语其他学习形式的活动。但目前对于语块在高职层次的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语料资源不足,导致学生对语块的习得有限并且与岗位不对称。因此,笔者认为推广在高职层次的语块口语教学须把重点放在相关语料库的制作上,并结合一线教师和企业的实践资源进行整合,定可使其课堂教学效率大有提高。口语教学只要能遵循语言发展规律,根据地方教学资源调整教学内容,必将改变英语口语教学那种“费时教多,成本较低”的局面。

[1]Lewis 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nto Practice[M].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2]Nattinger JR,DeCarrico J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2.

[3]Skehan P.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J].Appl&d Linguistics,1996(17):38-62.

[4]Willis D.The Lexical Syllabus:A new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Collins ELT,1990:78.

[5]张文忠,吴旭东.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发展定量研究[J].现代外语,2001(4):341.

猜你喜欢
语块流利语速
辩论赛之语速
国内流利度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
小学英语语块教学策略
科技汉语语块的类型和特征
信息化环境下英语语块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语块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