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灾难后效应
—— 减灾宣传政策调研及启示

2014-02-10 07:07北京市地震局
城市与减灾 2014年5期
关键词:唐山大汶川减灾

北京市地震局 马 智

关注灾难后效应
—— 减灾宣传政策调研及启示

Pay attention to post-disaster ef ect: investigation of disaster reduction policy and its enlightenment

北京市地震局 马 智

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新闻报道透明度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重大灾难的报道已经成为当今时政、公益性报刊选题策划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对突发性灾难报道的反应速度、报道角度和信息的公信力亦成为反映媒体职业素质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由此,也见证着中国对重大突发性灾难报道的进步和对减灾宣传理念、方式的不断探索和深化。在《唐山大地震亲历记》和《汶川大地震冲击波》两本文集的组稿调研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关注灾难后效应是减灾宣传报道的新课题,是当今减灾宣传工作不可或缺、必须认真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对灾后社会功能、人文创伤的全面康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汶川大地震三周年减灾宣传活动策划、出版纪念文集为契机,探究新形势下深化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的新思路。在文集的组稿过程中,笔者前往两大地震灾区调研。为组织《唐山大地震亲历记》稿件,于2005年夏秋赴唐山地震重灾区宁河、唐山市调研;为组织《汶川大地震冲击波》稿件及2011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赠书活动,于2010年春赴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什邡、绵竹、映秀、都江堰等地调研,与上百位作者及多名普通民众交流,进行访谈,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

作者赴汶川地震重灾区调研

作者主持《唐山大地震亲历记》发布仪式

关注灾难后效应的重要意义

灾难后效应,必须直面的减灾课题

地震等重大灾难给人们造成的惨烈影响,不仅在于它在瞬间将一切变为废墟,夺去鲜活的生命,摧毁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更在于它同时对人们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给人们的精神世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从所调查的百余名大地震亲历者的讲述中留给笔者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地震灾难在对生命造成灭顶之灾的同时,更会绵延持久地给震灾亲历、幸存者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即使灾难已经远去,大地震的余波却仍在无情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有数据表明,唐山大地震对人的精神损伤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心理的感性层面:震后一周里,出现恐惧、忧伤、愤恨、心慌意乱等消极情绪案例占调查样本总数的比例依次为:85.3%、71.6%、57%、74.5%;二是思想的理性层面:痛不欲生者占样本总数的66.2%。精神世界裂变乃至崩溃,直接地引发人性变异化的侵犯行为、越轨行为、精神障碍乃至自杀行为发生。震后8月份唐山灾区刑事犯罪日均达到6.98起,为震前平均水平的5.2倍。据1978年唐山市精神病院普查,确认因地震造成的极度痛苦、悲哀或恐惧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108例,占各类精神病的2.4%,呈现出突发的震灾致病特点。巨大精神创伤导致自杀行为,在地震后回收的1625份有效答卷中,有78人直接或间接的知道有人因难以承受震灾带来的巨大痛苦而采取自杀行为或自杀未遂。于今,唐山大地震已过去38年,谈起当年地震时的可怕经历,仍有不少人流泪悲泣,亲人遇难的情景,会不时地在脑海里“闪回”,更多的人至今依然不敢触碰心理创伤的疤痕,表现出回避地震话题;不能看地震中遗留的旧家具;惧怕闪电;听见风声、雷声极度惊恐;地震发生时正裸身睡觉,震灾之后晚上睡觉再不敢脱衣等种种心理问题。在调查中了解到,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孤儿,成人后大多比较早地建立了家庭,但许多人婚姻并不幸福,反映出他们对家庭氛围的渴望,也反映出他们缺少感情关爱,惧怕孤独无助、依赖心态和由此导致的择偶的简单、盲目。震后重组家庭、失独家庭同样存在种种家庭矛盾和情感纠结。如上所述,这些灾难后效应绝不仅仅是在地震废墟上重建一座新城就能化解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虽然在灾区开展了首次心理救援,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地震过去一年之后,仍相继发生了冯翔等灾区基层干部自杀事件;灾区在校生、应考生的弃学、厌学表现;一些孩子的焦虑、自闭、自我堕落心态,都清楚地表明,灾难后效应是灾后社会康复、再生和持续发展中必须正视和直面的课题。应对灾难后效应引发的种种社会矛盾,是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减灾宣传工作中应该重视和探究的新课题。

社会的进步,确定关注灾难后效应在当今减灾宣传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的进步,使灾难后效应愈来愈受到关注和重视。一个不争的事实: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地震对比,政府的表现有所进步,媒体的表现更有着突出的变化。唐山地震时,媒体报道的指导思想是借着地震来宣传国家的政治方针,还要求大家要继续抓阶级斗争为纲,不可以用地震来干扰“批邓”。从那个基点来看2008年,应该说2008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正常反应,统计1976年唐山地震发生后10天的《人民日报》关于地震的报道,用了“生命”这个词的报道总共是7篇,而在汶川地震后的10天,同样的时段,同样的报纸,《人民日报》关于地震的报道,提及“生命”的达到149篇。说明减灾宣传报道的视角与关注点已经从1976年对突发事件采取的非正常反应与错误导向,进步到对灾情给予充分展示,对灾情惨烈状况的不掩饰、不删除、不遮蔽。以人为中心,以生命为中心,虽然不无做秀的成份,但已有长足的进步。这些改变和进步,确立了关注灾难后效应在当今减灾宣传中的重要地位,使之与社会的发展合拍,与时代前进同步。

唐山地震宣传画

汶川地震宣传画

关注灾难后效应,才可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灾后社会生活的全面康复及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绝不仅仅囿于在灾难废墟上重建物质家园,而更应该将构筑人们生命进程中的精神家园同样作为重建的重要项目。而且,相对于物质家园的重建,重建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更加科学、长期而深入的工作,且与减灾宣传工作的质量与成效有密切关系。关注灾难后效应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灾区母亲能力建设培训班

思考与建议

关注灾难后效应,应体现巨大的道德感召力

对于遭受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灾民,到底怎样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除了捐助还需要做些什么?公众还有别的需要,他们要发展,要生存,对于这些,我以为减灾宣传工作者都要对他们提供帮助。受灾民众心里有什么不痛快,有什么委屈,我们的减灾宣传平台应该成为他们互相交流的园地。减灾宣传报道要有热情,不能“眼球至上”,尤其不能“为眼球而眼球”,而要真正地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笔者认为,减灾宣传对于灾难的反思应该具有更强的论证能力和科学依据,而不是一般的批评;要提得出政策、主张,而不只是谩骂,或只是感慨、感伤。唯有我们减灾宣传工作非常的坚硬和扎实,在那片受灾的土地上能够有非常强的道德感召力,这种批评和反思才具有公信力,才能使公众信服。

对灾难及其效应的反思,需要严肃的调查性报道

灾难发生了,有很多东西虽然残酷,但我们希望不要遗忘。这里所说的反思,如果从减灾宣传工作的角度讲,是指严肃的调查性报道,严肃的教训探讨。反思是要反思出教训来,核心还是人的利益,人的生命。其实,某些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并不是政府的责任,比如说天灾过于巨大,政府也可以免责的;有些不是具体的责任,比如某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宏观地说也许政府有责任,但具体到是否某个人要承担刑事罪责,还需要尊重科学,需要有事实根据。所以,减灾宣传工作应该也必须对灾难后效应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应该是以人的生命为中心,进行经验教训的探讨,可以是调查,可以是分析性的研究,也可以是大量的研讨会形式。但所有的关注与行动始终都应注重人文关怀。

灾难后效应,应列入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关注灾难后效应的核心是关注人,即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生活感受和生命质量。这也正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对灾难后效应的关注与研究,有必要列入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

一片经历了人类心灵创伤的土地,唯有人心灵的土壤像被深深犁过了一遍,日后的播种才有可能。而拥有对新生活的向往,拥有对生命的勇气与信心,才是社会全面康复的内涵和得以持续发展的动力与保障。

猜你喜欢
唐山大汶川减灾
云上远眺新汶川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vie Titles Viewed from the Fluidity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Drama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满江红·唐山大地震四十年祭
40年前,唐山大地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本土化改编与再创——从小说《余震》到电影《唐山大地震》
减灾就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