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的喝彩(上)
—— 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4-02-10 07:07广州大学蔡亚娜
城市与减灾 2014年5期
关键词:蜗牛

广州大学 蔡亚娜

蜗牛的喝彩(上)
—— 保护生物多样性

Acclamation for snails

广州大学 蔡亚娜

名字的由来

有条谜语,谜面是:“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谁都知道谜底是什么啦!

从名字来看,蜗牛和牛好像有点什么“关系”似的!

牛,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大型哺乳动物。它身强力壮,头上有角,既可供人食用,还能帮人耕田拉车;此外,有人姓牛,有人属牛;物理学中,牛是“力”的单位;夸人优秀、出色、高超,会说此人很“牛”;现在又有了“最牛的车”、“最牛钉子户”、“最牛手机号”等等;总之,牛很了不起,甚至有超乎想象、不可思议的意思!

可是,蜗牛与牛,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在自然界中,蜗牛卑下又低微。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蜗牛还是牛的祖先呢!因为,从旷古遥远的5亿年前开始,地球上就有了蜗牛家族(腹足类)的存在;而牛科动物的祖先,则起源于相隔甚久的中新世(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但是,人们对蜗牛的认识,与牛相比,晚了很多。我国的许多古籍,对此小物,早有记述,但名字却叫得稀奇古怪,如:仆累(公元前221年先秦时代的《山海经》)、蚹赢、蜗赢、螺赢(《说文》)、彘赢(《广雅》)、陵螺(《古今注》)等等。直到医药家、道教思想家陶弘景(公元456-536)说:“蜗牛,山蜗也。形似瓜字,有角如牛,故名”。后来,针灸学家甄权(公元541-643)在其《药性》中,称之为蠡牛。看来,称其为“牛”,已得到了甄权的初步认同。陶弘景的首倡及解释,因甚得人心而万世流传。

当然,蜗牛的角与牛的角是大相径庭的。不过,“行动缓慢”两者却极为相似。我国有句成语:“蜗行牛步”,意思是像蜗牛那样的爬行,老牛那样的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其缓慢。还有呢,不论牛是如何地大,蜗牛是怎样地小,它们都是吃草的植食性动物。

蜗牛的简述

在现代生物学分类系统中,蜗牛是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之一,有25 000余种,全世界都有它们的足迹。在西方语言中,一般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但在汉语中,蜗牛泛指陆生的种类,在我国各省、区都有分布。它们喜欢栖息在森林、灌木、农田、果园、菜园、公园、庭院等阴暗潮湿、疏松、腐殖质多的土壤中,昼伏夜出,特别是夏季的雨后,更为活跃。蜗牛以幼嫩和腐烂的植物为食,但也有极个别的蜗牛是肉食性的,以其他种类的蜗牛为食。

蜗牛雌雄同体,有的种类可以独立生殖,但大部分种类还是需要两个个体交配,互相交换精子后,才产卵于潮湿的泥土中或朽木、落叶之下。小蜗牛一出世,就会爬动和取食,不需父母操劳。

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外壳、内脏和腹足。蜗牛走动时,头、颈和触角伸出壳外,受惊时则头尾一起缩进壳中。蜗牛虽无脑,但头部有神经节,也具有初步的判断和联想能力。如褶边蜗牛能嗅出天敌(红蟹)的气味,并迅速激活自己的防御体系。

在蜗牛小触角的中下方,有一个针尖般的小孔,这是嘴巴,里面有一条用来帮助进食的锯齿状舌头,称之为齿舌。齿舌上小齿的形状、数目和排列,因种类的不同而各异,是生物学家鉴定和分类软体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蜗牛的舌上竟有25 600颗牙齿,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蜗牛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脚,称为腹足。爬行时,腹足就像吸盘一样紧贴在别的物体上,借肌肉收缩作缓慢的波状蠕动。在全速疾爬的情况下,每小时只能爬8~40米。因此,人们常将行动迟缓、或进展极慢的状态称为“蜗行”。现今的互联网时代,网民对过慢的网速,既不满、又无奈,于是创造了一个新兴而形象的网络用语——“蜗牛网速”。

不同种类的蜗牛,大小不一。常见的蜗牛,体长4~8厘米,世界上最大的是非洲大蜗牛,完全伸展时,从头到尾,全长39.3厘米、壳长27.3厘米、重900克。1981年,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总统赠送给我国的大蜗牛化石,高9.5厘米,长24.4厘米,现在收藏在我国北京“国际友谊博物馆”。最小的是位于太平洋中南部法属波利尼西亚岛屿中莫雷阿岛具有独特绿色的树蜗牛,成年时,体长不超过1.3厘米,和非洲大蜗牛所产的卵差不多,小巧得可以沿着硬币的边缘爬行。与众不同的是虽是雌雄同体,但是胎生,在生殖季节,通常每6至8周才生下一只小蜗牛,所以很珍贵。可惜现在该岛的这种微型树蜗牛已濒临灭绝。

近年,科学家在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和泰国的石灰岩山上,又发现了全新品种的迷你蜗牛,它们只有几毫米长,却拥有如珠宝一般的外壳。不幸的是,由于这些石灰岩正在被人类快速挖掘,使得这种刚刚走进人类视野的超酷物种,就已经被认定为濒危物种了。

蜗牛的寿命一般在2~5年,最长9年。也有资料说:自然环境中的野生蜗牛,寿命可长达25年。但是大部分的蜗牛,难以“寿终正寝”,很多在出生的当年就进了天敌的肚子。

蜗牛有很强的生命力。1846年,一位英国科学家从埃及带回两只蜗牛,把它们固定在木板上,放进标本室收藏。到1850年拿出来研究时,发现其中一只蜗牛的壳口处,有新近形成的粘液膜。研究人员非常惊奇,便把它从板上取下,放进温水盆里。不一会儿,它的驱体便从壳中钻出来,第二天开始进食菜叶,一个月后即完全恢复健康。这只蜗牛在标本室里长达4年,不动、不食,居然还活着!

蜗牛的角

在蜗牛的头部,前后长着两对细小、柔软、伸缩自如的触角,和牛角不同,它不是用来当武器的,它是蜗牛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前下方的一对触角比较短,就像人类的手指头和鼻子一样,有灵敏的触觉和嗅觉。后上方的一对触角较长,在其顶端,各长着一只眼睛,以晃动触角的方式来获得更好的“视线”。不过,蜗牛的眼睛不能聚焦,所以视力模糊,只能依稀地分辨白天和黑夜。在爬行的过程中,靠两对触角不断地伸缩摇摆,探路觅食,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如果遇到障碍,会立即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国的先人们,用“蜗角”比喻极其微小的境地。成语“蜗角之争”,出自战国时代的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所撰的《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比喻所处、所争者乃十分渺小。后人将此段故事作为典故,经常引用。唐代白居易(公元772-846)在《不如来饮酒七首》中说:“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还在《对酒》中写道:“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等。而成语“蜗角虚名”则是比喻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

蜗牛的“壳”

蜗牛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和支撑自己柔软的身躯、抵御外界的伤害,产生了“壳”。壳是与生俱来的,随着身体的长大,壳也跟着长大。它们的头部和腹足可以伸出壳外活动,但内脏部分始终藏在壳内。

“壳”就是蜗牛的家,用现代人类的话来表达,就是蜗牛的房产。每一个蜗牛,在它们的胚胎发育时期,就开始建筑住房了。它们是与自己的住房一起生长、成熟,然后终其一生,都是背着自己的“房子”行走闯天下。房子很小,仅够容身,被人们叫做“蜗居”。

“蜗居”这两个字,在中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蜗牛式建筑的“伊察天文台”

瑞士蜗牛观景台

索菲亚蜗牛建筑

最早以“蜗”字来形容居住环境的是三国时期、西晋学者皇甫谧(公元215-283),在其所著《高士传·焦先》中,记述了汉末隐士焦先(生卒年不祥),孑然无亲;见汉室衰,遂不语;常于河岸之边,结草为庐,形似“瓜牛壳”,独居其中,人称“瓜牛庐”。后经为《三国志》作注的、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公元372—451)的考证,此处“瓜”字当为“蜗”字解,即“蜗牛庐”,故“蜗居”一典,源于焦先。

五代后唐时(公元907-960),马缟整理的《中华古今注》中说:“野人结圆舍,如蜗牛之壳,故曰蜗舍”。在唐、宋之际,“蜗庐”、“蜗舍”等称谓不绝于史,且对早先魏晋“蜗牛庐”的故事也多加提起;骆宾王、白居易、黄庭坚、陆游等都曾将之入诗、入词。一些失意贫居的文人,一方面用以表达生活的苦寒,另一方面,也透露着“穷且守道”、“贫益志坚”的逸致豪情。到明清之际,“蜗居”一语,更是被频繁使用,常见于词林语汇之中。

鲁迅于1930年在大学里演讲,题目是《象牙塔和蜗牛庐》。在演讲中,他批评当时的政治环境时讽刺道:“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蜗舍”或“蜗庐”的词意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开始是写家的形状,后来逐渐变成面积的狭窄、贫穷的代名词,自己简陋居处的谦称,甚至成了不愿留人在自家住宿的绝好理由。如清代小说《豆棚闲话》中,写及一位老人拒绝请求留宿者,即以“屋宇蜗小,不敢相留”为辞。还有,清代陶瓷艺术家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号蜗寄居士,在一些名贵的清代瓷器上,还留有“蜗寄居士”的款识,这对研究唐英的作品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是,到了现代社会,“蜗居”正在使许多朋友揪心!

话再说回来,别看蜗牛的住房狭小,但样式和颜色却因种而异,千姿百态,美轮美奂。如球形、扁圆形、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盾形、笠形、烟斗形,有的旋转如盘,既有左旋,也有右旋。在颜色方面,地栖种类的壳色较为晦暗,通常多是单色,多为褐色、黄褐色、棕色、黑色等等。树栖种类的壳色较为明亮,如绿色、黄色、白色等,有的树栖蜗牛,色泽鲜艳多彩,趴在树上,就像盛开的鲜花。其实,蜗牛绝非为了追求时尚,刻意扮靓,实在是为了蒙蔽敌害、保护自己的“隐身之术”,是“适者生存”的需要。

蜗牛的壳形与色彩,让人类建筑师爱慕不已。如:位于现今墨西哥的玛雅古城遗址奇琴·伊察,有一座大约建造于公元840年、代表玛雅文明的最古老的蜗牛式建筑的“伊察天文台”,称为“蜗台”,亦被译为“蜗牛塔”。日本东京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为1964年第1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建,包括一座游泳馆和一座球类馆,游泳馆的平面如两个错置的新月形,而球类馆平面就如蜗牛形。这个体育馆是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的著名作品,其独特的造型风格,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是建筑艺术的经典,得到广泛赞誉。2020年7月24日~8月9日,日本将举办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地点仍在东京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当然,除利用原有设施外,还会再建许多新场馆,根据现在公布的计划,上述的游泳馆和球类馆,届时就会分别成为手球赛和接着的残奥会轮椅橄榄球赛的场馆。

到了现代,蜗牛壳式的建筑,不仅成为时尚、唯美的风格之一,也成了打造绿色环保、健康家居的关注焦点。如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学生组成的Alice工作室,设计、建造了一座蜗牛观景台,坐落在瑞士冬季运动中心采尔马特斯泰里湖畔;还有爱沙尼亚塔尔图市的蜗牛大厦;墨西哥五彩斑斓的蜗牛豪宅;索菲亚蜗牛建筑等等,这种新兴的、别具一格的建筑,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蜗牛
蜗牛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蜗牛
蜗牛
圆溜溜,小蜗牛
漂亮的小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