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道德重塑

2014-02-12 11:02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主体

张 静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道德作为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经常被社会舆论所关注。尤其是媒体聚焦于某一事件,或者由此折射出具有巨大争议性的命题时更是如此。在当下社会转型过程中,涉及真理的道德考问会触动人的脆弱和敏感的神经,激发激烈的话语冲突。

一、道德的主体

所谓道德主体,指主动地对现存道德体系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做出道德选择,把既有的社会道德要求变成内在于个体的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并具备相应的道德行为能力的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理想的道德主体,它体现时代的人生价值取向,是人们意识中理想的道德形象。大部分人都认为道德主体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只是全体成员在教育背景、自身修养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导致全体成员在面临道德选择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在道德认知、道德觉悟等方面有不同的见解。但是这并不影响每一个人作为道德主体的权利。“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公民都自觉把自己作为道德主体,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高尚的道德风尚。高尚的道德行为,必须从道德主体出发,即道德行为来源于自身,我们不能强制别人去做什么事情,即使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同样,我们也不能代替别人做什么,因为这样,我们会侵犯别人作为道德主体的权利。

二、立什么样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舆论等制约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道德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与法律制度共同调整人们的行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且为经济基础服务。道德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在人类历史上,一定历史时期的道德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也具有特定的道德内容。然而,道德一般都代表着社会积极的价值取向,对于不同的行为起着评判的作用,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得当。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

道德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出既符合时代的要求,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的现代道德规范。道德分为大德和小德。大德主要是指传统中国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社会主义道德。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由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映,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社会主义道德。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日益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总结和深入挖掘,赋予其时代特征。小德其实质上是大德在社会生活层面的具体化,更加具体地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像一把无形的尺子在衡量着人们的良知。小德包罗万象,如日常生活中的乐于助人、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岗敬业等等。这些具体的道德标准虽然没有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但是却有舆论的监督压力和内心的良知考问,这些都微妙地影响着人们对一些事情的道德选择。无论是大德还是小德都对社会成员产生重要的影响,影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当前社会现状来看,由于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是我国也不免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道德滑坡现象严重,一些人不惜牺牲大众的利益,一切向钱看;领导干部中间出现的贪污腐败现象;一些人摒弃勤劳朴素,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滋生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对待一些不涉及切身利益的事件时,更多的人出现了漠视的态度,媒体上频频报道的老人跌倒无人扶、小悦悦事件等,都是对这一冷漠现象的揭示。从伦理学的眼光来看,生命中的突发意外事件会把人们聚集在狭小的具体空间里,并且要求旁观者做出道德选择。人们选择做冷漠的旁观者还是做高尚的勇敢者,完全处于自身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在这种场合,道德就像一面镜子,将高尚与卑鄙分离得十分清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属性,人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与外界发生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如果人们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久而久之,人们之间的感情就会变得冷漠和孤独,甚至导致道德行为主体的漠视,行为方式也会变得互不关心和麻木不仁。当旁观者通过逃避道德义务而逃避危险时,失去了人最起码的恻隐之心,旁观不作为的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德行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旁观者现象的实质。这些事件都不断地给人们敲响警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三、如何立德

(一)道德赏罚是当前道德建设的理性选择

当前出现许多人对社会施助对象产生的漠视局面是有深刻原因的。不仅仅是个人自身原因,而且也与最近社会出现的好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有关。当很多人在想要伸出援助之手时迟疑,考虑到受害人是否是真实的,是否采取帮助后反而被咬一口的情形,从维护自身的安全考虑,许多人选择了沉默和不作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暴露了一个弊端,即我们在道德赏罚机制上是不健全、不科学的。

我们应该找回道德原本的权威,积极建立道德反馈机制。针对生活中出现的道德行为,应该有所褒贬,并且建立一定的赏罚制度。赏罚措施是符合人们的心理发展规律的。一定的奖励措施,不仅能够对实施高尚的道德行为主体进行心理和物质的补偿,而且能够对社会风尚有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高尚的力量形成一种效应,对社会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人们继续践行高尚道德行为的有效激励。相应的惩罚制度会让道德主体清晰地预测到自身行为的后果,基于某种威慑和风险,从而改变原有错误的道德行为方式,这种教育的威慑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建立明确的赏罚机制,也是我们的明智选择。

(二)树立宣传道德模范,弘扬社会新风正气

道德模范人物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引导社会正面价值取向,道德人物先进事迹的广泛传播,可以产生更大的影响。道德模范的力量巨大,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加入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行列当中去,进而使整个社会的道德得到提高。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传媒技术和手段,发挥多种媒介的作用。以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为阵地,大力宣传身边的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尤其善于挖掘老百姓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在全社会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高尚道德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宣传道德模范时,以事实为依据,切记将人物形象神圣化和神秘化。挖掘人物形象身上发生的真实具体的感人事迹,表现人物真实的情感,使人们感受真实和亲切。过去我们树立的一些道德榜样之所以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很大程度上在于道德榜样距离人们的生活遥远,可望不可及。对道德榜样的认同感差,要学习和效仿的自觉性自然就差。在树立道德榜样时要考虑道德层次性的划分,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树立相应的道德榜样,体现出以人为本。要以多层次、多序列的道德教育目标为导向,以道德主体的生命实践过程而分层次进行,是生命实践中自然状态向理想状态不断超越的过程。这不仅符合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更重要的是注重生命实践过程中的逻辑性、层次性、序列性,便于道德主体理解和把握。尽管现在道德教育大纲对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已有分类,各年级的道德教育目标过于同一。我们要做的是在尊重主体生命实践过程中的阶段和规律,构建更多层次的道德教育目标,使之有效内化为心中的道德感,指导相应的道德实践。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现身边的榜样,发现他们身上闪烁的道德光芒,让人们觉得自身通过努力也可以达到他们身边模范人物的程度,提高他们践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引导正确的传媒导向,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尺

弘扬道德是传媒既定的责任,它担负着为全社会树立道德标尺的责任。不可否认,传媒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但是,近几年来,一些媒体为了追逐利益,吸引大众的眼球,渐渐偏离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往宣传的道德模范也存在着“假”“大”“空”的问题,出现了不容易被人接受的倾向。现在媒体很多时候不再关注道德模范的宣传,而是更多地把焦点聚集在明星、娱乐、社会的奇闻事件上,丧失了传媒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虽然一些媒体也关注社会中的道德现象,但是却在一味地扩大其不利的方面,在社会中引起轰动效应。传媒在面向市场生存之中日益追逐利润最大化,挖掘的新闻商品化倾向严重,以短期利益牺牲社会公益性,使得传媒的公信力下降。其提倡的道德显得滑稽可笑,为大众所不屑。一些媒体记者、主持人不注重个人职业道德修养,其出位出格的言行都会动摇受众对于传媒尊崇的信念,进而朝着理性人方向愈行愈远,不利于道德良好氛围的形成。所以,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引导传媒的价值导向,使其转入正轨,提高新闻媒体人的道德素养水平,增强职业道德感,积极打造一些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的作品,积极宣传道德楷模,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社会主义先进道德。

[1]舒丹.道德主体的培养——《大学》育德思想的现代解读[D].西南大学,2010.

[2]贾学雁.旁观者现象的道德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09.

[3]吴小军,周围.传统道德榜样与现代道德榜样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26.

[4]中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西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主体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