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2014-03-20 09:43张善庆
文山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情感

张善庆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关于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认识与思考

张善庆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审美教育,是一门关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内容包含艺术创作的美和生活中的美。审美教育的实质在于教育者按照时代的审美理念,借助一定的审美载体,充分施展其引导能力,让学生的性格特点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和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审美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美术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检验。

美术教育;审美教育;认识;思考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随着时代的改革,经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不断翻新,审美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中寻找新的实施对策。在审美教育不断改进的同时,关于审美教育的实质,学术界存在着分歧,有着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把美育看作美术教育,美育以艺术为教育媒介,就这个含义来说,可以认为美育是艺术教育,但美育不只限于以艺术为媒介,它是以广泛的现实和历史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媒介,所以说,美育决不等同于艺术教育。而把审美教育看作是艺术教育会产生种种误解,会制约审美教育的实施。另一种看法是,把美育等同于情感教育,这样的看法联系了美育与智力教育、体育教育、道德教育的区别,看到了智力教育重在培养能力和知识,体育教育重在体魄的培养;道德教育重在塑造意志、行动。道德感、理智感、运动感的培养,属于情感教育,却不是审美教育。所以,把美育看作情感方面的教育,就必须对情感有一定的限制,应该将其划分为审美情感的教育。

审美教育的实质在于,教育者按照时代的审美理念,借助一定的审美载体,充分施展审美载体的引导能力,让学生的性格特点得到全方面的提升和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审美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

一、中外审美教育的发展

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科,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程。从古希腊早期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提倡节制色欲,强调音乐、绘画等一些艺术欣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到赫拉克利特强调教养,培养智慧,再到德谟克利特提倡有节制的享受,提高爱美和追求美的能力等。这些早期思想家提倡的学说思想,虽然谈不上什么审美教育学说,但是或多或少的言论中都有涉及到审美教育的多个方面。可见在古希腊早期审美教育意识就已初见端倪。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学说的融合,后期学者在思想认识上对审美教育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升华,认为审美教育可以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既是情感的激动也是情感的教育。到古罗马时期,审美教育越来越趋向神性,到最后演变成宗教信仰,成为宗教教育的附属品。至此,当审美教育趋向于宗教教育的时候,已到了思想发展的尽头,不得不返回现实,承认审美教育是对感性型教育的培养,隐约显露出人性教育的曙光,预示着审美教育思想确立人性基础的到来。一直到近代,在反对宗教科学和封建贵族的激烈斗争中审美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在中国,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形成了学校教育,比较系统的美育思想提出则源于先秦,当时孔子提倡“师教”“乐教”,强调有节度的适度的审美享受。道家学派庄子主张“心斋”“坐忘”,虽然不谈审美教育,却十分重视个人的审美修养。到汉朝又出现了萎缩的趋势,这是先秦儒家学派审美教育思想的一种倒退。一直到宋代,诗人王安石注重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人情操的感染、陶冶,这一时期审美教育才开始有进一步的发展。近代我国的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审美教育理论大为扩展和深化。明确了审美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在教育领域里的区别与联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教育机关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将审美教育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成为我国教育组织活动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34

二、审美教育是关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美术教育

不一样的名称体现了教育者对美术教育的涵义的不同理解。有的教育家把美术教育称为“造型艺术教育”,也有的称之为“视觉艺术教育”,其范畴主要包括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影视现象、艺术绘画以及与视觉有关的艺术作品。既包括传统的国画、油画以及手工艺、建筑、雕塑知识的传达和技能的培养,也包含影视摄像,还包括我们一直流传至今的风俗习性和节日,以及能体现我们生活兴趣、生活质量、个人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视。受教育者的审美理解、阐述和沟通能力的塑造和提高,是以审美教育为媒介来传授审美意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引领其对生活中不同的艺术创作、影视影像以及美术作品等审美载体的思考与理解。

审美教育,是一门关于创造美和欣赏美的教育。审美教育运用美学原理传达审美知识,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从而使个体得以全面发展。一直以来,审美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教学有着自己的教育手段。

美术直接反映了人的生活内容、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思想、感情、理想等等,并以此构成丰富多彩的美术题材。这样,美术教育中,无论是艺术创作的教育还是艺术欣赏的教育,都离不开美术所涉及的生活内容。而生活内容又大都是带有政治、理论等功利性的内容,既是生活中的美,也是或多或少地相关着功利。或者就是本身存在于功利之中。因此功利性之于美术教育,就好像水之于花,花当然不是水,但离开了水,也就不再艳丽。而审美教育就不同,它的目的在于构建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完善人性,无利益性,康德就认为在审美中存在着无功利而生愉快。因此,进行美术教育不一定会想到这种欣赏有何社会意义和价值,所以就不能一概否定和抹煞审美愉快的无功利性。

艺术社会学与审美教育相关,而美术教育,是一门包括艺术社会学的教育。不过,相关是一回事,即是又是一回事,依据在于艺术社会学主要是作用于认知体系,不是对审美意识、审美情怀的塑造。同时美育重视的不是诉诸认知,而是诉诸情感。很多艺术批评,艺术史或艺术理论的研究者或教师,可以把诗歌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可以把戏剧史的脉络讲得清清楚楚。在这方面,他们可以比大多数成名的诗人或戏剧家都强。可是,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要说是创作,既便是欣赏也不一定有很高的水平。美术教育的一些手段的非审美性,如美术理论的系统讲授,关于艺术创作和欣赏方法、技巧的知识传授和操作训练等,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于教育者来说是强制性的。比较而言,审美教育的方法灵活、宽广得多,可以说审美教育本身就是追求舒展、自由、和谐的。卓有成就的美的教育,是在分享美中进行的。

审美教育的任务是怎样提升学生欣赏美的水平,欣赏美的水平提升了就可以去创造和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是美术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美术教育,无论是美术欣赏还是美术创作,首要的,就是进行审美意识的组建,从而达到审美自身所必备的要求。美术教育的内容包含艺术创作的美和生活中的美。伴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局限于物质的追求,而更享受于精神上的需求,随之美育也在不停地更新,深入人们的心灵,形成人们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也同样地促成与发展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审美经验。这样人们就借助于艺术中和生活中的审美载体进行审美教育,推进审美教育实践。因此,集中体现着审美经验、审美意识的美术宗旨,所以说两者之间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

审美能力的培育,主要是通过审美欣赏的观照和操作来完成。生活中最繁琐、最活泼和最有规律性和多样统一的观察往往最能体现最敏锐的感受力。因而,训练审美感受力的主要方法在于怎样带领受教育者去理解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所以,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进行教育与实际操作进行教育,就成了审美教育的基本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在我们进行美术教育时,必须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有关审美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经验、理论的教育;二是在生活和艺术创作实践中培育审美意识,进行美术的实践教育,并通过美术实践消化那些有关审美所形成和发展的经验、理论。

三、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认识现状与思考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审美意识的认识也不断加深,逐步意识到审美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替代。各种有关审美教育的研究铺天盖地,学校里各种致力于审美教育的课程也纷纷上马[2]52,审美教育话题也成为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时尚。跟风似的学术构造缺乏对审美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解析和实践考察,从而也把美术教育探索指向种种误区。

误区一:把审美教育沦为道德教育的附庸。其实这种状况早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审美教育体系中一直存在着。孔子的“师教”“乐教”从其外表上看是一种陶冶情操的途径。实际上是为“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服务。“尽善尽美”,其中所言的“真”“善”“美”某种意义上是把善、美混淆。若要正确划分美育与德育的不同与相关之处,就要清楚审美拥有区别于道德践行的特别的规则和地位。德育是一种有一定标准的教育,它的教育过程是传统式的说教、灌输。它偏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断,偏重于培养个性对社会的服从,个性服从共性,使受教育者自觉地用社会的共性行为准则和法规来规范自己个性的言行举止和需求,在这种强制性制约过程中,个性的发展要求常常为共性所克制和牺牲。而美育的教育过程主要是说理,是一种偏向于不一样的性格提高,塑造敏感的感觉能力来发展个性情操,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力和创造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美育作为中介可以协调,弥补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这些道德败坏现象。同样,德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美育,借助于具有理论性特征的审美对象,美育才有净化情感、塑造健康的人格的作用。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拥有共性的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并相互影响。

误区二:把审美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美术教育是教育者借助审美载体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审美经验,实现美育的目标。美术教育唤起学生的审美思想,带领学生在感性中掌握理性,在感性中沉淀着理性,感性与理性互相影响,融合为一。可见美术教育是感性的理性化的教育,理性向感性浸透、沉淀的教育。智育则注重于体系学问的把握,理性能力的培养,它往往使受教育者离开甚至摒弃感性而走向理性的抽象思考。可见,智力教育是由感性趋向理性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其结果是个体智力的逻辑思维结构的形成;审美教育则是感性的塑造,是感性的理性化即理性向感性浸透、沉淀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个体审美内心构造的完善、新感性的建造。因此,把美术教育看作成智育的观点是错误的。

审美教育不等同于美学理论,可以像黑格尔一样沉入思辨中,可以像分析美学一样在文字上大做文章。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实践中,美术教育才能得以检验。

美术教育不是欣赏美的能力的塑造,但是,欣赏美的能力的塑造是实行美术教育不能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没有审美能力的人,在欣赏美的事物的时候就会差强人意,不能解读事物真正美的本质。就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两手自然搭落在胸前,面带微笑的美丽女性。画面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不可轻视感。但画面背后的蒙娜丽莎是一位刚失去心爱女儿的母亲,常怀哀愁和抑郁。达·芬奇为了让她一展笑容,施展各种方式逗她开心。从画面上可以看出,蒙娜丽莎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脸上的微笑是平静和意味深长的,这是一种矜持之美。从她的体态又能显示出她的健康和华贵。而从绘画技巧上画家运用了金字塔的构图方式。背景采用了“空气透视法”,山峦,小径、潺潺流水被笼罩在一层薄雾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神秘。这种人与自然的结合更增加了蒙娜丽莎的端庄与稳重,画面给人一种牵魂动魄的力量,而不仅仅是看她表面的美丽。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简言之,审美力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判别能力,这种情感判别能力是审美体会与审美评论的融而为一。

美术教育目的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这种情感判别能力。具体而言,审美体验又可以分为审美直觉、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而他们的情感中又与审美评价相互联系、相互参透。联想是一种记忆的形式,即所谓追忆。诗人艾青认为,“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3]276。而审美联想的一个特点,就是审美直觉着重同情感记忆发生联系。这就使审美体验更明确地区别于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虽然在认识活动和道德活动中也经常要借助于联想,然而却并不主要同情感记忆联结。而在美术教育里,情感记忆却是最主要的,在审美联想中情感记忆的复呈,它不受客观真实律的约束,是经过了主观的变形和陌生化,染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是某种主观性印象的复现。审美联想中审美直觉与情感记忆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审美体验的感情韵味更加的深厚。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联想全都在原有的根基上创造崭新的对象,是人的特有的创造力的表现。审美想象以审美感知、审美直觉和审美联想所供应的形象为基础,制造一种崭新的审美主体情感印记的形象过程。在审美想象中,新的形象的制造不像科学活动中的想象那样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为动力,以求真为目的;而是以强烈的情感为动力,以求美为目的。“审美想象中的感情就像‘酵母’,让审美感知、审美直觉和审美联想中提供的审美经验经过化合作用后,创造一个带有审美主体强烈的情感色彩的新形象”[4]359。在这过程中个人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操和审美意识持续地得到了强化和提升。新的时代语境催生新的学术研究,美术教育作为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操的教育体系,要在新的时代潮流中同步前进,坚守自己的一席之地。

[1]将冰海.美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王岗峰.美育与美学[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3]高旭东.审美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杨恩寰.审美教育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Art Education

ZHANG Shan-qing
(College of Arts, West Anhui University, Liu,an 237012, China )

Aesthetic education is an art education about how to create and appreciate beauty. Content of arteducation consists of artistic beauty and the beauty of life. The esse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at educators inaccordance with the aesthetic ideas of the times and certain aesthetic carriers sufficiently display it's guidance ability,let students get all aspects of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s and become a person with well-developed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aesthetic ability, so as to achieve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individual, society and nature.Aesthetic Education has a strong practicality, art education can be only tested further in it's actual practice.

art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wareness; thinking

J201

A

1674-9200(2014)01-0110-04

(责任编辑 杨永福)

2013-12-20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皖西地区农村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现状研究”(JG08316);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高校漆画课程教学的特色性与应用性研究”(2012JYXM437);皖西学院2013年度委托课题“美术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2013ZB42)。

张善庆(1969-),男,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学研究。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情感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