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与抑制作用研究

2014-03-20 15:42韦文学王变茹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道德大学生

韦文学,王变茹

(渭南师范学院a.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b.图书馆,陕西渭南 714099)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道德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与抑制作用研究

韦文学a,王变茹b

(渭南师范学院a.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b.图书馆,陕西渭南 714099)

在预防与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过程中,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基础保证,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资源具有不可或缺的珍贵价值。特别注重整体利益,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等,这些都对预防、减少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道德教育;违法犯罪;预防;抑制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和希望。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处在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受到了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负面因素的不良影响。从1998年我国高校持续大规模扩招以来,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在我国社会大转型大变革与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大学生违法犯罪这一社会问题也日渐突出,日益成为我们党、政府、高校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近年来,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报道也频频见诸媒体,特别是一些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已经在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与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遏制和打击固然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如改善物质条件、增加就业机会、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加大打击力度等等,但笔者认为,现代道德的重建,特别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教化、修养、滋润,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其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我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传统道德思想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无疑对我们预防、减少与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道德的社会本质及作用

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最初先形成一定的风俗习惯,然后才发展为道德规范。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就是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从而使得人类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广泛化、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时代,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1]65于是,道德便应运而生,渐渐地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道德的社会本质

道德是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社会意识。所谓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2]115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以一定社会意识为内容的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而道德就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道德。

道德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是以主动自觉的方式来把握、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认识和把握,确立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追求,自觉地明辨是非,扬善弃恶,辨别美丑,分清荣辱,保持社会这个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和作为其成员的个人的健康、有序与和谐发展。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即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包括道德的认识功能和道德的调节功能。

1.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即道德反映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功效。道德是通过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评价、道德理想、道德标准等特殊方式,向人们揭示社会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是否符合道德,存在多大差距,怎样去努力,以便人们建构评判体系,从已有的评判标准中去认识人们的活动,让人们具有辨别是非、真假、善恶与美丑的尺度和能力,从而形成内心信念。通过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去观察、感知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项活动。

2.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即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引导和矫正社会成员的行为与群体的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我们知道,道德是用来调节人们的群体行为和个人行为的一种手段。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传统习惯以及教育等力量实现调节功能的。因此,各个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道德的调节功能,无论哪个阶级占统治地位,都会利用道德这一特殊手段调节社会生活,以便维护社会秩序。

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基础保证

社会公德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即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不论在社会交往还是在公共生活中都应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作为公民应当履行的社会义务和应有的品德操守。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现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更需要我们重视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当前,就总体状况而言,我国公民遵守社会公德是好的,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能使人满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譬如,极少数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缺乏最基本的、起码的社会公德意识,有的人对社会丑恶现象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有的人口是心非,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常常为一己私利或图一时方便而违背社会公德。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一个重要群体,一种重要力量。从宏观上来讲,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具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近年来,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已成为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学雷锋”“三下乡”以及其他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形式。[1]90但是,仍然有少数大学生在社会交往及公共生活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陋习,程度不同地影响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与期待,同党和国家对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优秀群体的大学生所寄的厚望极不相称,严重地损害了大学生群体的声誉和形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亦应纳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轨道。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的成果,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成果,理应看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而不应以意识形态贴标签划鸿沟,同样应当成为我国今天公民道德建设可资借鉴的资源。例如,美国的“无意识性”思想道德教育,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新加坡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成功经验等,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因此,重视道德行为的立法,加强对各种社会公约的规范,健全社会赏罚机制,是道德建设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而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培养和提高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也是清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预防和打击各类犯罪,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保证。

三、传统道德资源在预防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道德资源十分丰厚。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人们的道德心理、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学说、价值评判、文化心理以及道德实践经验的探索、总结、提炼和概括。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我们预防、减少和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有力思想武器。

(一)注重整体利益,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打破了或正在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各种利益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利益关系上的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加之收入差距拉大,分配有失平衡,许多人择业困难。这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上、精神上造成了压力和负担。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的个人主义人生观对我国高校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带来了挑战。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些大学生中,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谋取和扩展个人的私利,漠视或逃避对他人和社会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受社会环境影响,多年来大学校园中吃喝热、交友热、旅游热、使用高档手机热、穿名牌服装热等经久不衰,愈演愈烈,导致一些大学生不顾实际,盲目攀比。特别是一些出身农家的大学生,由羡慕到嫉妒城市学生,心理严重失衡,在不具备经济条件的情况下,为改变自己的形象,进行所谓自我包装,为追求享乐排场等而不惜铤而走险,滑向违法犯罪的歧途。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注重整体利益,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传统道德十分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人与社会应该处于一种融洽和谐的状态之中,反对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离开了社会,作为个体的任何人都无法实现真正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因此,传统道德要求社会成员把个人的生命、人生的价值同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完善。特别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3]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然而,活生生的事实告诫我们,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贪图享乐等腐朽思想的残渣泛滥,使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包括大学生深受其害。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注重整体利益,注重社会责任与义务,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的思想,有助于消除和化解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动机,达到减少、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目的。

(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现在的一些青年人包括不少的大学生形成了以金钱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及思维定势,而没有形成珍视生命和对生命敬畏的社会心理状态,这样就会因为金钱等一己私利而轻易伤害他人的身体甚至剥夺他人的性命。因此,形成珍视生命和对生命敬畏的社会文明理念,弘扬生命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应当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贯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孔子的儒家道德学说中,“仁”既是其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又是其道德规范体系中的最高准则。何谓“仁”?孔子认为,“仁”即“爱人”。注重人伦关系,追求人际和谐,强调对生命要心存敬畏。

当前我们的社会不但要重视一般道德教育,还要重视“仁者爱人”教育。大力提倡社会成员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特别要强调珍视生命教育。应当教育青少年包括大学生,对生命要心存敬畏。社会、学校、家庭可以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伦理道德上的追求和完善,从而在根本上预防、减少和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实现大学校园乃至社会人际关系的完善与和谐。

(三)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当代大学生经受了洗礼和锻炼。但极少数大学生受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西方社会个人主义享乐思想的侵袭,私欲膨胀,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建立在赤裸裸的个人私利的基础上,私欲熏心、惟利是图、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甚至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等社会丑恶现象在他们身上都有反映。

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谦敬既是个人自身修养的美德,又是为人处事的道德要求。谦即自谦,虚以处己;敬即敬人,礼以待人。谦敬与礼让是联系在一起的,“恭敬之心,礼也”。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1]70

我国古代先贤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的道德伦理思想,对极少数大学生克服自己身上存在的唯我独尊、我行我素、惟利是图、金钱至上、损人利己甚至泯灭人性等人类的劣根性及社会丑恶现象,预防和抑制在这一方面违法犯罪,无疑是一剂精神良药。

(四)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人生需要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西方文化中的颓废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造成了潜移默化的扭曲和侵蚀。有的大学生违法犯罪是由于“坏人引诱教唆”。一些老谋深算的犯罪分子或青年惯犯,为了拉拢新成员,扩充自己的队伍,利用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社会阅历浅、思维能力有限、辨别能力较差等特点,或甜言蜜语,或软硬兼施,千方百计地把一些道德观念不稳定,精神空虚,意志薄弱,缺乏高远理想信念的青少年包括大学生拉进犯罪团伙当中。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会思维、有理想、有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传统伦理思想认为“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气质”,以达到“成贤”“成圣”的目的。[2]121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把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奉献牺牲精神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理想是灯塔,信念是罗盘,照耀和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幸福的事业是无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那就必须使人生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明确的奋斗目标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航向前进。一个人的道德理想越远大,道德信念越坚强、道德信仰越坚定,他人生的精神境界就会越崇高。当代大学生应当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努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这无疑是预防、减少和抑制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在道德践履方面的教育和修炼亟待加强。大学生从年龄阶段看,正处在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但社会化的过程尚未完成。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年大学生往往在心理、生理发生变化的同时,认知能力并未得到与之相应的协调发展,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正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血气方刚,易暴易怒,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爱慕虚荣,喜欢享乐,却好逸恶劳;常常自命不凡,自以为是,却又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加之大学生很少注重自己这方面的修养,因此导致心理迷乱,很容易情绪失控,滑向违法犯罪的泥潭。

现实生活中,有的大学生因生活琐事,诸如口角、铺位等等就拔刀相向、捅死室友;[4]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名节重于泰山,人穷志不穷。可如今有的女大学生,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有的人没有一点羞耻感,好逸恶劳思想严重,喜欢贪图享受,而且虚荣心极强;[5]某些大学生太不自重,为了奢侈享乐而不顾人格,往往轻易就会把自己的宝贵尊严给廉价拍卖了。[6]这不仅仅是道德的沉沦,人格的自渎,灵魂的扭曲,更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一种蔑视、亵渎和侮辱。这些现象的发生,在大学生道德修养方面,“知行脱节”问题成为一个主要的原因。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个人的“修身”是其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的最高理想和最高追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里,把“修身”作为人生的第一“要务”,可见“修身”是实现人生理想、人生追求的前提和基础。传统道德认为,在塑造理想道德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积德行善。

四、结语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非常重视对人格进行道德修炼,其强烈的人伦社会价值定向,强调修身节欲、清心寡欲,克制自己不合理的超越权利界限的欲望,将有助于矫正犯罪人的人格,净化普通人的灵魂,从而减弱外部不良信息对人的思想、精神的侵蚀作用,使得社会个体具有完整的道德结构,并对犯罪欲望具有极强的抵御能力和免疫能力,从而达到制止犯罪动机产生的目的,[3]这对预防、减少与抑制大学生违法犯罪至关重要。

[1]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游学民,闫卫华,魏文君,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3.

[3]黄立.论道德在预防犯罪中的重要作用[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5,(5):39-42.

[4]刘建.大学生因铺位捅死室友,“隐性”心理问题成主因[EB/OL].(2011-11-03)[2013-10-08].http:// learning.sohu.com/20111103/n324377472.shtml.

[5]江检,孙磊,汤倩倩.女大学生偷同学银行卡狂刷1万9被取消学籍[EB/OL].(2007-11-18)[2013-10-18].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11/18/ content_7097691.htm.

[6]石扉客,王丹阳.女大学生为淫秽小说配音获刑[N].深圳晚报,2009-11-04(A11).

【责任编辑 孙广才】

Ethical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Illegal Crime Prevention and Inhibition

WEI Wen-xuea,WANG Bian-rub
(a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public management;b Library,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Moralit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evention and inhibi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illegal crime, and good social ethics consciousness is th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inhibi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illegal crime guarantee;the Chinese n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moral resources has an indispensable precious value,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overall interests,which emphasizes the soci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dedication;“Benevolence”principle,the pursuit of interpersonal harmony;being modest salute to let,emphasizing the grams of arrogance and pity;attaching importance to moral practice,str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and so on,these have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event,reduce and restrain students'illegal crime.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illegal crime;prevention and inhibition

G641

A

1009-5128(2014)04-0066-05

2013-11-01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道德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与抑制作用研究(2011C085);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道德教育对大学生暴力犯罪的预防与抑制作用研究(SGH10152)

韦文学(1955—),男,陕西澄城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王变茹(1965—),女,陕西蒲城人,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内在生成机制研究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