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嘌呤醇药疹22例临床分析

2014-03-24 16:39饶晶石庆赵静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荆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湖北荆州43402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36期
关键词:别嘌呤醇药疹皮疹

饶晶,石庆,赵静(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湖北 荆州 434020)

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常用药物,随着其广泛应用而引起的药疹逐渐增多,它是引起重症药疹的常用药物之一。现将2005至2011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22例别嘌呤醇药疹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例患者均为2005至2011年我科住院病人,均有别嘌呤醇服药史。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41~68岁,平均50.2岁。22例患者中伴有原发性高血压6例,心脏病3例,肝硬化2例,糖尿病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0例。

1.2 全身症状

患者发病时,15例出现发热,占68.18%(15/22)。体温37.8~39.8℃,大多数患者伴有全身乏力、关节酸痛等症状。

1.3 潜伏期

别嘌呤醇药疹潜伏期12~45d,平均为18.8d。

1.4 皮疹类型

22例患者表现为4种疹型,其中麻疹猩红热样型12例;红皮病型6例;重症多形红斑型3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1例。

1.5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白细胞升高15例,肝功能异常者9例,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增高;肾功能异常者10例,主要表现为血尿素氮、肌酐增高及蛋白尿;肝肾功能同时受累者3例。

1.6 治疗情况

所有患者诊断明确,根据病情给予甲强龙80~120mg/d,待皮疹好转后缓慢递减。激素量大时每次减量可大一点,减少原有剂量的1/4~1/5,间隔时间为5~7d。减量至40mg/d时,一定要缓慢,每次减量不超过原有剂量的1/6~1/10,间隔时间为7d,同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支持疗法,保护胃粘膜及肝肾等治疗。酌情给予适当抗生素治疗,其中1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患者因使用较大量激素后皮疹仍无法控制,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400mg/kg·d冲击治疗3d后,病情稳定,后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多次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而导致死亡。要重视重症多形红斑型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患者皮肤及口腔的护理,应将患者暴露在无菌病房中,用生理盐水清洗皮肤剥脱面,在皮肤剥脱面覆盖消毒的油纱条;眼睛白天滴抗生素眼药水,晚上滴眼膏,以防眼睑球结膜粘连;口腔用漱口水漱口,预防口腔细菌及真菌感染;外阴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外洗。

1.7 病程及预后

本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为29d,最短21d,最长75d。本组中治愈21例,死亡1例,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病程中有4例患者在正常的减量过程中皮疹出现反复,加大激素量以后皮疹控制。

2 讨论

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首选药之一,随着其广泛应用而导致的药疹的发病率亦越来越高,目前统计的别嘌呤醇药疹的发生率约为3%[1]。该药引起的药疹在临床上有以下特点:①患者均有别嘌呤醇服药史,且多为中老年患者。②潜伏期长,本组中最长45d,最短12d,平均为18.8d。③皮疹类型:皮疹类型多,以麻疹猩红热样型为多见,重症药疹发病率高。④全身症状明显及内脏损害多见,这种反应在重症药疹中常见。⑤病程长,病情易反复,本组4例患者在正常的减量过程中皮疹出现反复,考虑与激素减量有关。⑥药疹的轻重及预后与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重症药疹肾功能损害重,预后差,病死率高[2]。⑦治疗用药: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首选药,要注意早期、足量、疗程足及缓慢减量的原则,加强辅助治疗和皮肤护理能明显改善病情、缩短病程。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别嘌呤醇药疹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且多有肝、肾功能受累。治疗上应及时停药,根据病情及时给予大剂量甲强龙治疗,激素的应用特别要注意早期、足量、疗程足及缓慢减量的原则。大剂量激素仍无法控制的病人,可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3~5d,同时要加强皮肤及口腔的护理。大多数患者早期会出现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如及时停药可避免重症药疹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医生应提醒服用别嘌呤醇的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皮疹应立即停药,到医院就诊,力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1]徐贤挺,林小敏,金永真.别嘌呤醇药疹26例临床分析[J].医药导报,2009,28(7):859.

[2]陈磊,潘萌,郑捷.别嘌呤醇所致各型药疹的预后与肾功能的关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0,33(2):102-103.

猜你喜欢
别嘌呤醇药疹皮疹
别嘌呤醇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便携式皮疹观察尺的研制
1例氨溴索注射液致皮疹的病例分析
双醋瑞因联合别嘌呤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锶矿泉水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
别嘌呤醇对高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性的影响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以肛周扁平湿疣为皮肤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
185例药疹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