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认同的含义、类型与特征

2014-03-29 10:41
昌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主体体系政治

刘 惠 胡 建

(1.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 四川 南充 637009 ;2.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现代政治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当前,政治认同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业已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对政治认同的研究,首先必须涉及对政治认同概念的理解,厘清政治认同概念的相关基本理论。在此,本文主要对政治认同的含义、类型及特征等问题进行粗浅地界定与分析,以期有利于政治认同研究的深入。

一、政治认同的含义

政治认同是由“政治”和“认同”两个词组合而成,“政治”是“认同”的限定词,表明是哪方面的认同。要明确政治认同的涵义,就要分别弄清“政治”与“认同”的涵义,而重点是明确“认同”的涵义。

认同最初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西方学者中最早使用“认同”概念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1]。后来,弗洛伊德的学生埃里克森把认同理论系统化,他将认同看作是一个逐步形成结构,是对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发生的内驱力和社会压力的反应。德国学者哈贝马斯也曾指出:“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2]在广泛借鉴国外学者关于认同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于认同概念的理解也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看法。社会心理学家沙莲香认为,认同是维系人格与社会及文化之间互动的内在力量,从而维系人格统一和一贯性的内在力量,因此,这个概念又用来表示主体性、归属感。[3]梁丽萍教授认为,认同是“关涉个人与群体隶属关系的一个概念,因此认同首先是个体对某种意义上的身份的一种心理肯定,认同给予个人以所在感,给人的个体性以稳固的核心。同时,认同还意味着心理依附,因为,认同不仅有时间的向度,它是指较长时期的态度;而且还有群体的向度,是对某群体的自我认同,对群体的长期承诺是认同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认同的本质不但是‘心理’的,它也包含‘群体’的概念,是一项自我的延伸,是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4]台湾学者江宜桦先生经过细致分析认为,“认同”概念在汉语中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同一、等同(oneness、sameness),指不同时空条件下某种事物与另一事物为相同事物的现象,描述事物的一贯性;其二是确认、归属(identification,belongingness),指个体或群体通过辨识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属、不属于哪一种类属的活动,表达个体或群体的归属性;其三是赞同、同意(approval,agreement),指主体对某个组织、团体或观点持支持、赞同或肯定的态度或判断,表达个体或群体对事物或观点的肯定性,这一用法表达出相当明显的主观意志,使认同带有一种意志选择的色彩,与前述两种意义偏向客观辨识的情形有别。[5]

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关于认同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认同的含义可以归结为两个层面:心理(归属)层面的认同和实践(行动)层面的认同。认同是一事物在与他事物发生联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认可或感情的投入,以及在内心好感和赞同的基础上所带来的行动上的投入。认同就是一个从心理层面的归属到实践层面的支持的演化过程。具体而言,所谓认同,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主体(个体或群体)产生的对认识对象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主体基于自身的利益和价值需要而积极支持、参与认识对象的实践行为。简言之,认同是一定个体或群体对外界人或事物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即“对某一现象承认、认可并且自愿地按其规范行事”[6]。因此,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趋同的过程,即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趋同过程。

明确了认同的含义,我们就易于把握政治认同的含义。所谓政治认同,就是指政治主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自我政治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属政治体系的情感归属,以及基于特定利益和价值需要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活动。政治认同的主体是生存于政治体系中的人,政治认同的客体为一定政治体系。简言之,政治认同是生活于一定政治体系中的人们对政治体系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或情感上的归属感,以及相应的支持行为。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政治认同是反映认同主体与认同客体之间关系的概念,它是认同主体对认同客体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也就是说,政治认同不仅是一种意识范畴,而且是一种实践范畴,它通过一定政治体系中的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表现出来,反映了一个从心理到行为的演化过程。

二、政治认同的基本类型

政治人的政治心理倾向和相应的政治行为,构成一定社会的政治认同状况及类型。因此,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以及政治认同主体自身的政治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政治认同则会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关于政治认同的类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划分。综合学界观点,我们认为可以把政治认同划分为自觉主动型政治认同和强制被动型政治认同两大基本的类型,对每一基本类型又可以再进行具体细致的区分。

(一)自觉主动型政治认同

自觉主动型政治认同,是指政治认同主体具有较高的政治知识和技能,能够自觉地、能动地产生的对政治体系的认可、承认和服从,并积极地参与政治过程,主动提供政治支持。在自觉主动型政治认同中,一般无需外在因素的刺激,认同主体便表示出认同的倾向,也就是说,政治认同的发生基本上是出于政治认同主体的自觉、自愿,是政治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的能动的、积极的政治心理反映,而且一般都伴随着积极的政治参与。这种状态的认同主体是政治体系存在和运作中主要依靠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因此,对于政治共同体及其政治体系而言,自觉主动型政治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政治共同体及其政治体系将获得并维持高度的合法性,这是保持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根据认同主体的自觉性程度及层次,自觉主动型政治认同又可以区分为诱导型认同、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等等类型。具体而言,在诱导型认同中,认同主体虽已具备了一定的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但其政治认同的产生需要政治共同体及其政治体系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加以激发和牵引,也就是说,这种主动的认同意识产生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来诱发因素,如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经济利益等方面因素,认同意识的产生并非完全自觉自愿。情感认同即人们对政治主体所产生的信赖、热爱和追随的归属感,如对政治组织的热爱、信赖、追随、亲近、归属等。它是政治认同的中级层次,是人们的政治认同由本能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转化的中间环节。在这种认同状态中,认同主体具有自己的政治认知和主张,并产生对政治生活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政治倾向性。理性认同即自觉认同,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服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主动意识而产生的自觉认同。理性认同“既不同于强制下的制度认同和虚假认同,也不同于不分对象的消极认同”[7],它是公民经过理性的思考与判断,自愿地向公共权力表达出来的基本政治态度与心理倾向。理性认同的主要特点是:认同主体具有较高的政治认知和技能、具有积极的政治态度,认同主体能够根据自身的政治主张确定其合理健康的认同内容,而非盲目认同或盲从,同时认同主体的政治信念比较坚定,政治效能感、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强。

(二)强制被动型政治认同

强制被动型政治认同,是指在政治认同主体自身未形成明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体验的条件下,依靠外在强制性因素迫使政治认同主体产生认同意向,以及对政治体系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运作能够被动的认可、承认和服从。在强制被动型政治认同中,认同的发生不是出于政治认同主体的主观自愿,而是完全在外在的强制压力下被迫产生的。对于政治共同体及其政治体系而言,强制被动型政治认同只具有消极意义。因为这种政治认同主要取决于外在的影响势力,容易对外在强势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压力形成服从。一旦认同主体的理性自觉意识萌发或者外在的强制性因素削弱甚至消失,政治共同体及其政治体系将可能出现合法性危机,从而影响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然而,政治体系可以通过对强制被动型政治认同加大影响力和改进影响途径等方法,促使其向自觉主动型政治认同转化,从而使之成为政治体系可以依靠的力量。

强制被动型政治认同又具体包括潜藏型认同、盲从型认同、冷漠型认同和虚假认同等类型。具体而言,在潜藏型认同中,认同主体对于自己的政治身份以及政治共同体及政治体系所表现出来的无意识,即是说,认同主体自身不具有明确的政治认知与政治情感,除非出于特定的政治情境之中,认同主体将不会自觉地表现出认同的意向,从而也不会为此采取一定的行动。在盲从型认同中,认同主体自身没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和政治主张,而只是盲目地或被动地接受政治共同体及政治体系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运作,或者跟从其他政治认同主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盲从型认同是一种较普遍的政治认同状态,这种认同的发生更多地是受到情感的驱使和外力的影响,而非理性的指引,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因认同主体的理性自觉的缺乏而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消极认同,或者说,它是一种不情愿的或不自觉的顺从。冷漠型认同,亦称政治冷漠,是指“公民对参加政治活动持冷淡的态度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的态度”[8]。换言之,政治冷漠是与政治参与相对而言的,它是认同主体对政治体系的疏离和对政治的漠视以及对政治参与的冷漠和逃避的一种消极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虚假认同,亦称伪认同,是指行为主体在形式上认同某种主流价值观及其倡导的角色规范并在行动上与之相符合,但在内心深处却与之保持一种疏离、观望的态度和心理。在这种认同状态中,认同主体由于外在的强制或压力,其真实的政治意愿和要求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但认同主体又外在显现出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支持,甚至是表现出过度夸张的“认同”和“支持”。因此,虚假认同实质上是一种伪认同,其深刻地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认同与实质上的不认同,或者说是在积极认同的表象下隐藏的是消极认同的本质。

需要强调的是,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认同现象往往是纷繁复杂的,很难对之加以明确的辨别。因此,以上的类型划分并不能够将所有的政治认同现象加以概括和分类,而只是一种基本的“理想类型”,这些“理想类型”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必定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中间样态以及不同认同类型的复合体形式。

三、政治认同的基本特征

从政治认同的含义可知,政治认同是政治人对一定的政治体系所做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它既是政治人与政治体系心理趋同的过程,同时又是政治人对政治体系予以行为支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认同表现出多种特征,具体如下:

(一)政治认同具有政治性。政治性是政治认同与其它认同相区别的一个最重要、最鲜明的特征。对此,我们可以从政治认同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首先,政治认同的主体——公民,本身就是一个法律术语,是一个极具政治色彩的概念。所谓公民,乃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依据宪法和法律平等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9]。政治认同是现代公民意识普遍觉醒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现象,只有公民对政治过程的介入及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才能被称作政治认同。其次,政治认同的客体主要是一定的政治体系及其运作,尤其特指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和集团,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政府权力和国家政权的结构与运作。可见,政治认同涉及到了公共权力及其运作这一政治的核心问题。此外,政治认同的目的,即通过影响政治体系决策而试图增进认同主体的利益;政治认同的手段,即为实现认同主体自身的利益而对政治体系采取合作和支持的各种方法;政治认同的结果,即政治目标及预期的实现程度,具体表现为公民利益需求的满足、政治体系的调整和变革,等等。以上这些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无不带有政治色彩。由此可以说,政治认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二)政治认同具有意识性。政治认同作为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之间双向互动作用的结果,它首先表现为政治人对政治体系的一种能动的反应,是政治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属于政治心理的范畴。作为政治人的一种政治心理活动,政治认同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心理要素构成的完整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要素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等等。因此,意识形态对政治认同具有深远的影响与重要作用。有学者明确指出,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意识性资源,是政治认同最原初的构成因素,也是较为持久的因素。[10]作为政治价值的核心内容和政治合法性的理念基础,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系统,也是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任何政治统治要取信于民,必须强化意识形态的作用,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创新,切实给社会大多数成员提供精神的港湾以及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政治认同具有实践性。政治认同不仅是一种主观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态度,而且更是一种现实的政治行为,是认同主体基于一定的政治意识进行政治活动的实践过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不只是意识范畴的问题,从根本上更是实践的范畴。可以说,实践性是政治认同的本质规定。政治认同是公民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实践活动,公民通过政治认同行为对政治体系施加影响,促使政治体系作出相应调整以满足公民的实际利益和价值需要;同时政治体系的调整和改革会使公民的政治认同状况发生变化,表现为公民政治认同程度提高,或相反地变为认同消解、发生政治认同危机甚至政治不认同。因此,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另外,政治认同活动还有着基本的实践要素,包括政治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方式、结果等,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都含有实践的基本特征。

(四)政治认同具有多元复杂性。政治认同的多元复杂性主要是指政治认同的内容的多样性和政治认同本身表现的复杂性。一方面,政治认同的内容或对象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对政治价值理念的认同,对政治组织机构的认同,对政治制度规范的认同以及对政治运作效能的认同等等;另一方面,由于不同认同主体自身的个性特征以及政治客体的不同要素的影响,政治认同可能形成不同的认同层次、类型及程度等复杂的状况。具体而言,不同认同主体对不同认同对象会形成不同层次、类型的认同,对同一对象的认同也会因具体情况不同而产生认同差异,甚至同一认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认同也会随着主体自身认知水平、利益需求、价值观念等的改变而产生前后差异和变化。可以说,由于认同主体、认同对象、认同行为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及差异,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政治认同则表现出多元复杂的状况。

(五)政治认同具有流变性。作为一种客观的政治实践活动,政治认同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它不可能是永恒持久、凝固不变的,而总是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政治认同必然会受到认同主体(社会成员)、认同客体(政治体系)的状况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其它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使之随着影响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正如吉登斯认为,认同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一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12]在政治认同的流变中,一般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一致性的改变,是认同主体对于同一对象在认同的强度和层次上发生的变化;一是非一致性的改变,是认同主体予以认同对象及认同方向上的变化,这种改变将赋予政治认同以新的内容。其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政治认同的非一致性改变的发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政治认同往往会发生非一致性的改变。因为公民与政治体系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当一个政治体系失去其原有的合法性时,公众则将会从原先的认同走向认同消解,以致出现认同危机以及不认同、政治对抗的可能。

(六)政治认同具有价值性。“价值”即有用性,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有用属性,它表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政治认同的价值性就是指政治认同对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作用。如前所述,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关系的反映,它实际是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之间政治实践的联结,它对于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对政治体系而言,政治认同是政治体系整合社会政治思想、规范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基础,也是政治体系运作的绩效体现,它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与发展;对社会成员而言,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活动的最根本的路径,是社会成员自身的政治价值和政治愿望在政治生活中的反映与体现,它有利于社会成员维护自己的权利,实现自身的利益,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只有形成了广泛的政治认同,才会使公民表现出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对政治权力机构的信任,对政治运作及治理的信心,才会调动公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扩大公民积极的政治参与,从而才会有制度的延续、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1][4]梁丽萍.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宗教认同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15.

[2][德]尤尔很·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3]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5]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8-11.

[6][10]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10,42.

[7]孔德永.对转型时期我国公民政治认同重构模式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6):113.

[8]张友渔等.政法辞书[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944.

[9]新华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6.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12]Barker Chris.Culture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Sage Publication,2000.p.166.

猜你喜欢
主体体系政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