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度过许多个重要节点。
这些节点上,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城市,能够享受到的服务,是有区别的。
地处渝西的璧山区,一直在为完善居民们人生每个重要节点的高标准服务做准备。
这些年,璧山在不断提升软、硬件水平,建设“孩子出生、幼儿园、小学、中学、职教、就业、居住、看病、购物、娱乐、养老、殡葬”等一批精准服务项目,致力打造“一生之城”。
一生之城,并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也不是一句广告词,而是已经大部分落到实处的美好生活,是璧山人从出生到养老甚至终老,都能享受到的贴心服务。
璧山区委书记吴道藩的解释是:一生之城,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养老甚至终老,每个人生节点,都有精准服务项目予以支撑,让老百姓都能享受到高标准、上档次的服务。
这样的人生全链条高端服务体系,正在璧山城逐渐完善起来。
“如今区委区府集中力量办好的22件民生实事,都和一生之城、幸福之城有关。”
璧山区从2014年至2016年预计总投入30.4亿元,集中力量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22件民生实事。包括实现镇镇通沥青路,村村通水泥路,解决农村10万人饮水安全,改造农村危房5000户,整治农村山坪塘1500口,完成100个行政村环境连片整治,实现农村客运通达“双百”目标,完成80个撤并村通公路,建成80所撤并村卫生室,新建20个户外生态停车场,建成城市公益性公墓,搬迁扩建殡仪馆,新建改造40座公厕,完成4万户城市供水“一户一表”改造,实现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全覆盖,建设30个社区便民商业设施,完成10个弃管小区电力设施改造,建设20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关闭污染企业200户,新建改建40个污水处理厂站,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新建改造50个垃圾收集站,新建扩建10所中小学,建成1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等。
璧山新建20个户外生态停车场5000个车位缓解城区停车难
很多年来,重庆的人才流动都有这样一个主要趋势:乡镇的往区县城区走,区县往主城或市里调,做生意,更是要到重庆这座大城市里来。毕竟,这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各种机会多得多。
而最近一段时间,家住渝北区的黄璇,有一个在她看来很大胆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想法,就是“逆势”而行,举家从主城迁回璧山去。直接让她萌生此想法的,是璧山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上的两个小细节:如同精致小公园般的户外生态停车场和在五星级饭店里才享受得到的公厕。
黄璇的老家,就在璧山区来凤街道。一个离璧山城区大约25公里的地方。可以说,这30多年来,璧山城区离她很近,却又那么远,因为她从来凤到主城,璧山城区不是必经之路,她对家乡的这座城市,了解得并不多。
直到今年五一后,父母提议去璧山城区买房,她几乎将这座永远与自己籍贯相连的城市踏了个遍。她是开车转完璧山的,每条大道,不少背街小巷都去过。“车好停,路边好多临时停车位,且不收费,好几个地方的户外停车场,都如同一个个精致的小公园,停车场里绿树成荫,还有各种景观。车停到那里,感觉特别好。”
这让她想到了自己在主城的生活,每天下班回家都是一个现场版的“抢车位”,周末到繁华的商圈逛街购物还没有进商场大门,就得在商圈环道上“逛”上一两个小时,从这个车库逛到那个车库,看到的提示牌都是“对不起,车位已满”。
毋庸置疑,吃饭穿衣居住出行是民生,而解决出行前后的停车难,也是当今城市里的民生问题。这一项民生实事涉及多少家庭,关乎到多少璧山人?看一看璧山区市政局局长谭良宽提供的这一组数据,就能明白一个大概。
整个璧山区,如今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1万辆,而这个数据还在以每年5000辆的数量高速增长。当然,这11万辆机动车不全在城市,不过在城区的数量超过了7成,也就是说分布在城区的机动车,7万多辆。而目前璧山城区内仅有公共停车位6000个,随着机动车总量的快速增长,城区停车难题已经显现。
“虽然我区已采取公共停车场免费开放等惠民服务措施,但人口密集区的停车难问题仍较为严重。”谭良宽说,璧山实施20个生态停车场建设,就是要通过科学选址和规划,用足够的车位,缓解城区停车难题。
如今,走进璧山城区,无论是在秀湖公园还是观音塘湿地公园,市民在欣赏公园宜人景致的同时,还会被另一道风景所吸引。这道风景便是位于公园出入口的户外生态停车场。20个生态停车场,不但是扮靓城市的一道道风景,还将提供5000个车位,缓解停车难题。
而每一个生态停车场,都如同一个精致的小公园,将严格按照绿化面积占1/3,停车位占用面积2/3的比例进行建设。在保证其发挥停车功能的同时,进一步美化城区环境。
“其实,还有一个细节,也很打动我,就是街头的公厕。”黄璇说,几次上卫生间,在街头都碰到的几个档次很高的公共厕所,有空调、有音乐,而且很干净。“就像五星级饭店里的厕所一样。”
当然,吸引黄璇回家乡落户的原因,不只是这两点。“宽敞的大道,两旁的多层植被,开车行驶在这样的大道上出门或回家,总是让人心旷神怡。而随便购置一套住房,几乎上都是在大型公园旁边,小区几乎上都是低容积率,加上完善的教育医疗配套,让人觉得这是可以居住一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