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记时词语考察

2014-03-31 04:14马启俊
关键词:模糊性庄子词语

马启俊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 237012)

关于记时词语,王海棻先生在其《记时词典·古代记时与社会文化》中有明确的定义:“记时词语,就是记述时间(包括与时间密切相关的人的年龄)的词、短语和成语等。”[1]本文考察《庄子》所有符合定义的记时词语,重点探讨单音节和双音节记时词语的类型、数量、用频、结构和特征,对三音节和四音节的记时词语(均为词组或成语)加以简单介绍,并对《庄子》记时词语的特点做简单分析。

一、记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不同时态的时间词语

时间和空间一样,都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连续统一,即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持续延伸而形成的不间断的系统。因此记时词语在表述时间时,就必然要反映事物运动的三种不同时态,或分指不同时态,或笼统指代三个时态。《庄子》的记时词语也不例外,以下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对相关词条进行分类排列和介绍。

第一,记述过去时间的记时词语,共有27个,507个次:初(2次),大初(1次),太初(1次),泰初(1次),古(62次),古者(6次),上古(4次),玄古(1次),故(8次),明日(1次),曩(2次),曩者(1次),他日(2次),往(2次),往世(1次),昔(14次),昔日(1次),昔者(21次),向(10次),向者(3次),异日(2次),昨(1次),昨日(1次)。

除以上的时间名词外,还有时间副词“已”(47次)、“以”(4次)、“亦”(1次)和语气词“矣”(307次),都可以表示已然的状态和语气,也应该是表示过去时间的记时词语。

第二,记述现在时间的记时词语,共有13个,192个次:而今(4次),方(7次),方将(11次),方今(2次),即(2次),今(140次),今夫(5次),今且(2次),今日(5次),今世(4次),今者(4次),来年(1次),乃今(5次)。

第三,记述将来时间的记时词语,共有5个,101个次:方且(12次),后世(11次),即将(1次),将(76次),来世(1次)。

第四,记述不分时态、可指所有时间的记时词语,共有3个,45个次:古今(7次),今故(1次),时(37次)。

二、记述时段和时点的时间词语

时间这个无始无终的连续统一,是由无数的时间点(时点)组成无数大大小小的时间片段(时段),再由无数的时段有顺序地连缀而成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把时间链条切割成各种类型的时点和时段,再用各种类型的记时词语加以表达。《庄子》中的记时词语也可以划分为记述时段和时点两种类型。

1.记述时段的记时词语

时段可长可短,可以是具体的、特定的、孤立的某一段时间,也可以是与其他时段相连续的、有规律地反复出现的时间单位,如年、季节、月、旬、日等。

第一,记年的记时词语,共有4个,53个次:期年(3次),年(32次),岁(17次),终年(1次)。

第二,记季节的记时词语,共有9个,66个次:春(14次),春秋(2次),冬(10次),冬日(1次),秋(9次),四时(18次),时(2次),夏(9次),夏日(1次)。

第三,记月的记时词语,共有2个,18个次:月(17次),晦朔(1次)。

第四,记旬的记时词语,只有1个,5个次:旬(5次)。

第五,记日(包括白天和黑夜分指)的记时词语,共有14个,104个次:旦(2次),旦旦(1次),暮(1次),日(55次),日夜(8次),通昔(1次),宿(1次),夜(12次),一日(4次),朝夕(1次),正昼(1次),终日(9次),昼(5次),昼夜(3次)。

2.记述时点的记时词语

时段和时点都是相对而言的,是可以互逆和互换的,并没有绝对的时段和时点。这里只介绍《庄子》中记述一天中的早晨、中午、傍晚和半夜四个时点(也是小的时段)的记时词语。

第一,记述早晨的记时词语,共有2个,13个次:旦(4次),朝(9次)。

第二,记述中午的记时词语,只有1个,2个次:日中(2次)。

第三,记述傍晚的记时词语,共有2个,4个次:暮(一本作“莫”,3次),夕(1次)。

第四,记述半夜的记时词语,只有1个,5个次:夜半(5次)。

三、记述与时间相关问题的记时词语

第一,记述时间先后次序的记时词语,这些词语只强调次序,而不注重时态。共有7个,76个次,全部表示在某个时间之后:而后(42次),后(8次),然后(15次),以来(1次),以往(1次),以下(4次),之后(5次)。

第二,记述时间早迟的记时词语,共有3个,4个次:晚(1次),早(2次),蚤(1次)。

第三,记述时间开始和结束的记时词语,共有7个,85个次:始(65次),始终(1次),终(4次),终始(10次),卒(2次),祖(1次),作始(2次)。

第四,记述时间长久和短暂的记时词语,共有26个,86个次:长久(2次),卒然(1次),旦暮(3次),俄而(5次),俄然(1次),俯仰(1次),忽然(3次),久(28次),久长(1次),老(3次),偶而(1次),千世(2次),顷久(1次),顷间(1次),斯须(1次),少焉(5次),万世(7次),无穷(1次),无始(4次),须臾(2次),已(1次),一旦(3次),一时(1次),一朝(1次),有间(5次),终古(2次)。

四、记述人的年龄、寿命的时间词语

人总是生活在时间和空间里,人在空间里的运动过程就是经历、阅历,在时间里的运动过程就是年龄、寿命。《庄子》里有大量的记述人的年龄和寿命的词语,这些词语也是记时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记述年龄的记时词语,共有6个,19个次:春秋(2次),年(7次),年齿(1次),年寿(1次),岁(2次),行年(6次)。

第二,记述年龄段的记时词语,共有5个,19个次:老(9次),末年(1次),少(4次),长(4次),壮(1次)。

第三,记述寿命及其长短的记时词语,共有13个,46个次:大年(1次),久(1次),年(3次),上寿(1次),中寿(1次),下寿(1次),寿(13次),寿夭(2次),寿考(1次),寿命(2次),天年(6次),小年(2次),夭(12次)。

第四,记述人整个一生、一辈子时光的记时词语,共有9个,36个次:尽年(1次),没世(1次),穷年(2次),穷生(1次),身(2次),世(4次),世世(3次),一世(4次),终身(18次)。

五、《庄子》记时词语的特点

1.记时词语具有多样性

第一,类型多样,数量众多,用频不同。《庄子》记时词语共有4个大类,21个小类,160个(含9个分属不同类型重复出现10次的,不计重复的是150个),1 486个次,其中记述不同时态的有4个小类48个,使用845个次,用频为56.86%;记述时段时点的有9小类36个,使用270个次,用频为18.17%;记述与时间相关问题的有4小类43个,使用251个次,用频为16.89%;记述年龄寿命的有4小类33个,使用120个次,用频为8.08%。这些充分显示出《庄子》记时词语的多样性。

第二,音节多少不同,词素结构复杂,语法类型多样。《庄子》记时词语音节多样,富有变化。共有50个单音词,100个双音词,2个三音节词组和8个四音节词组或成语,以双音词为主(占总数的62.50%)。这些词语构成了词、词组或成语两种记时词语类型,这里仅对双音节记时词语词素之间的语法结构进行分类和举例,以观察《庄子》记时词语语法类型的多样性。

(1)名+名→名(偏正),如:夏日,昔日,今世,天年,上古,上寿,后世,日中。

(2)名+名→名(联合),如:春秋,昼夜,旦暮,晦朔,日夜,年寿,年齿,寿命。

(3)动+名→名(偏正),如:来年,来世,往世。

(4)动+名→动(述宾),如:有间,无始,行年,穷生,尽年,终身,没世。

(5)动+动→名(联合),如:作始,俯仰。

(6)形+名→名(偏正),如:玄古,正昼,大年,大初,太初,泰初,通昔,异日。

(7)形+形→名(联合),如:寿夭,顷久。

(8)形+形→形(联合),如:寿考。

(9)名+数→名(偏正),如:夜半。

(10)数+名→名(偏正),如:四时,一日,一时,一世,一朝,万世。

(11)代+名→名(偏正),如:之后,然后,他日。

(12)副+名→名(偏正),如:方今。

(13)副+副→副(联合),如:既已,方将,方且,即将。

(14)名+助(衬音助词)→名(附加),如:今夫,今且,俄而,俄然,昔者,曩者,向者,今者。

(15)副+助(衬音助词)→副(附加),如:既而、偶而。

(16)形+助(衬音助词)→副(附加),如:卒然,忽然,“少焉”[2]。

(17)助(衬音助词)+名→名(附加),如:而今,乃今,而后。

(18)助(衬音助词)+动→名(附加),如:以往,以来,以下。

(19)时间名词重叠→时间副词(重叠),如:旦旦,世世。

(20)联绵词,如:斯须,须臾。

总共有20个类型,可见其结构的复杂多样。这些双音词有的词素构词能力非常强,能与其他多个词素结合,如由“年”构成的就有:穷年,尽年,天年,期年,年寿,年齿,行年,来年,终年,百年,小年,大年,末年等。有些记时词语属于同素异序,如“久长”和“长久”,“古今”和“今故(古)”,“始终”和“终始”等,都体现出多样性特征。

《庄子》还有少数三音节和四音节的记时词组或成语,如:无几何(4次),无终始(2次),旬有五日(2次),无古无今(1次),无始无终(1次),无终无始(1次),无几无时(1次),夜以继日(1次),终其天年(6次),而后乃今(2次)等,同样显示了《庄子》记时词语的多样性特征。

2.记时词语具有模糊性

明晰性原则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是不能否认,语言本身即具有模糊性,如大量近义词、多义词、同音词的存在,词序和语序的灵活性,语句结构的不完整性和不确定性,书面语言符号的变异、形似、不规范使用等,都会造成语言表达的模糊性;而由于主、客观的多种原因,人们在语言实践中更是有意无意地出现诸多辞不达意、语焉不详、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等模糊之处。这些是记时词语出现模糊性的一个重要根源。

上古时期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尚不够精准,又没有非常科学的记时工具,也没有今天诸如小时、分、秒这样精确的记时概念,所以当时的记时行为和记时词语必然存在不准确性。“时间是抽象的,令人难以捉摸的。古代社会人们记时多借助客观事物,比如沙漏、水漏、打更以及天体运行的位置等等。通过它们来帮助人们感知时间。这样做虽然使抽象的时间变得形象化了,使人们更容易把握,但却不够精确。再加上每个人对时间的感觉不同,所以对时间概念的界定也会因人而异,这样就造成了记时词语带有极大的模糊性。”[3]这是造成记时词语模糊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以上两个外部原因外,庄子玄妙莫测的哲学观点和浪漫夸张的文学语言,是使《庄子》记时词语具有模糊性的内部原因。其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些记时词语具有开放性,表示的时量不确定,或此或彼,或多或少。如“旦”、“朝”、“暮”、“夕”这些分别记述早晨和傍晚的词语,就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其具体的终始点是模糊不定的,可前可后,可长可短,有的长到可以代表整个白天或黑夜,甚至可以指整个一天,与“日”同义。后者如“旦”,“旦旦”,即“日”、“天”、“日日”、“天天”。今日“元旦”的“旦”还保留了此义。

第二,有些记时词语具有描述性、比况性、形容性,其含义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因此带有很大的或然性和模糊性。如“有间”、“俄而”、“顷间”、“俯仰”、“少焉”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因为表达的需要和心情的变化,而有长短快慢等内涵上的差异,而“日中”、“夜半”等又会因为使用地域在地理位置和季节气候上的不同,出现的早晚也有相当大的差异。

第三,与上述同一个时间概念有许多词去表达(即多词一义)相反的是,一些记时词语往往具有多重含义,即一词多义,这也是部分记时词语具有模糊性的明显体现。如:

时——《庄子》中的“时”单用共67次,除两例同“是”,表示“此”、“这”,一例通“莳”,表示“更替”,“交相”外,其余义项多达7个,均与时间有关:一是季节,如《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二是时候,如《秋水》:“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三是时世,时代,《天运》中有“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四是适时,按时,《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五是时机,时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六是等待,《人间世》:“时其饥饱,达其怒心。”七是经常,时常,《应帝王》:“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春秋——《庄子》中的“春秋”连用共8次,有多种含义,既有直接表示时间的意义,也有与时间间接相关的意义。一是指季节,如《秋水》:“春秋不变,水旱不知。”二是指人的年龄、年寿,如《至乐》:“将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三是指古代社会经历的岁月变迁,即古代历史。如《齐物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四是记述历史的典籍《春秋》,为儒家经典之一。如《天运》:“丘治《诗》、《书》、《礼》、《至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五是指古代诸侯春季和秋季的会盟。如《渔父》:“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

3.记时词语的哲学意味

《庄子》记时词语的多样性体现了其词义系统的开放性和发展性,而其模糊性则反映了战国时期记时词语的不精确性和原始性,这两个特点既是《庄子》的,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及其后世的,甚至到了今天,许多记时词语依然如此。王海棻在上引文章中也指出记时词语具有这两个特点。不过《庄子》记时词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与其多样性和模糊性相辅相成的哲学性。《庄子》为了表达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和独特认识,往往在时空观、生死观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述,因此其记时词语往往使其表达呈现出明显的道家思想色彩和哲学意味。

第一,极度夸张,超越生死与时限。《庄子》要么极言时间之长,出人意料。如:《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在宥》:“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齐物论》:“众人役役,圣人愚钝,参万岁而一成纯。”要么极言时间之短暂,令人吃惊。如《在宥》:“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而其“无始”、“无穷”、“无终始”、“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无几无时”等则又进一步将时间夸张到无限,模糊了时间的界限和古今的差别,凸显了其要超越时限、超脱生死、回归道的本体的哲学主张。《庄子》表示时间久暂的记时词语位居各小类之首,可见其对时间长与短的夸张用力甚勤。

第二,颠倒寿夭,齐同死生,显示出与常人不同的生死观和价值观。如《齐物论》:“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道》:“长于上古而不为寿。”《知北游》:“虽有寿夭,相去几何?”因其认为“寿则多辱”(《天地》),“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之苦也!”(《至乐》)故“不乐寿,不哀夭”(《天地》),视“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天地》),“死生终始将为昼夜”(《田子方》),甚至认为“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刻意》),“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秋水》)。所以“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齐物论》)如此忘记年岁,超越生死,即可进入忘我的、永恒的、无限的哲学境界。

第三,综合时空,多维地观照客观世界。时间和空间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人既生活在时间里,同时又生活在空间里,物体的存在和运动也是在一定的时空里进行的。作为语言,可以专指时间,如年、月、日、时、季、旬等,也可以专指空间,如东、西、南、北、左、右等,当然也可兼指时间和空间,如前、先、后、中等。《庄子》有一些记时词语也可以表述空间,或兼指时空两个方面,体现出综合时空,多维地观照客观世界的特征。如:

有间:既可以表示一会儿,如《列御寇》:“立有间,不言而出。”又可以表示有空隙、间隙,如《养生主》:“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由有间隙又引申为抽象的区别、差别,如《天地》:“跖与曾、史,行义有间矣,然其失性均也。”

无穷:表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哲学境界,是对“道”之本原和事物之原理的最简明深刻的体认和说明,如《则阳》:“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

第四,人与物共用一些记时词语,显示出物我不分、等同万物的哲学观点。如“寿”、“夭”、“大年”、“小年”等,再如:

年:用于物的如“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养生主》),“百年之木”(《天地》)。

岁:用于物的如“百岁髑髅”(《至乐》),“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秋水》)

第五,《庄子》记时词语的哲学意味还鲜明地体现在一些具有时间性和哲学性双重特征的词语上,如“无穷”、“无始”、“无极”、“无终始”、“旦宅”等,再如:

朝彻:朝为早晨,彻为清澈,清明。庄子用像早晨一样的清明比喻一种物我两忘、无古无今的清纯守独的精神境界。如《大宗师》:“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

六、《庄子》记时词语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的时间观念和生命意识除了或明或暗地体现在一些语句、段落和篇章中外,主要就是通过单个记时的词、词组和成语来明确表示,这些记时方式和词语对后世时间表示和情感表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记时词语有些是吸收了当时的书面语或口头词语,而有些则为《庄子》所独创,大多生动灵活、富有表现力,所以沿用流传至今,甚至广为人知,如“终古”、“终身”、“百年”、“朝夕”、“夜以继日”,“终其天年”等。有些在流传的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如“来年”由“今年”义转为指“将要到来的年份”,“明日”由“某一天的第二天(已经出现)”转变为“今天的下一天(即将到来)”等。而有些词语和后世的记时词语形同实异,如“知命”,《田子方》:“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为述宾结构,义即知天命,与后世用以为五十岁代称的记时词语“知命”不同,后者源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知天命”的简缩形式,暗指“五十岁”。再如“明天”,《天道》:“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为动宾结构,意即“辨明自然”,与今之记时词语“明天”不同。

《庄子》原文的某些记时词语已被后世其他记时词语所取代,也有些原文经压缩、提炼或增补,演变成后世常用的记时词语,或与时间相关的用语用字。如“隙驹”,来源于“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表示时间流逝之迅速;“椿寿”、“椿年”来源于“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逍遥游》),表示寿命之长,并和“大椿”一起,成了人们取名时喜用的吉祥字眼。“忘年交”来源于“忘年忘义”(《齐物论》),指忽视年龄差距或不分辈分高低,交情颇深的朋友,最早出现在《南史·何逊传》中:“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总之,《庄子》中的记时词语不仅数量众多,词义丰富,而且用法灵活,影响深远。我们对《庄子》记时词语进行穷尽性统计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庄子》词汇系统的内部构成和先秦记时词语的某些状况,而且也有利于我们进行专书词汇和时间范畴研究。陈振寰先生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深入,有两项工作必须走在前头,一是专书的研究,一是范畴的研究。专书研究现在已经得到较多人的关注,而关注范畴研究的人则还很少。究其原因,或许因为范畴是讨论一种语法意义的表达范围的,所涉及的材料,外延几乎是无限的吧?”[4]《庄子》记时词语也还有语法意义的表达范围等相关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同时代其他文献(如《孟子》)记时词语的对比研究也有必要逐步展开,以期取得更加广泛深入的先秦专书词汇和时间范畴研究成果。

[1] 王海棻.古代记时与社会文化[K]//记时词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1.

[2] 白兆麟.衬音助词再论[C]//文法训诂论集,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49.

[3] 曹雪林.《孟子》记时词语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2-114.

[4] 陈振寰.古汉语时间范畴研究的力作——读王海棻的《记时词典》[J].古汉语研究,1999,(3):58-59.

猜你喜欢
模糊性庄子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一枚词语一门静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