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竦应制诗研究

2014-03-31 16:36
关键词:馆阁御制道教

孙 刚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北宋初期的一代名臣、学士。夏竦博闻好学,在文学方面颇有成就,著作甚丰。《全宋诗》收录夏竦诗歌近三百首,其中应制诗一百二十首左右,占了其诗歌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一些。应制诗是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歌,在宋初很盛行。夏竦“以文学起家,有名一时”,[1]9576又曾官居宰相,其身份与地位决定了他的应制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有相当的特色。由于人们大多视应制诗为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谄谀之作,所以对此研究很少。但笔者认为这些诗作不但抒发了夏竦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以及文化政策等诸方面情况。

一、夏竦应制诗的类别

《全宋诗》中夏竦的应制诗共有一百二十首左右,占了其诗歌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一些。其实夏竦的身份和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的应制诗不会太少。夏竦应制诗的内容很广泛,诸如朝廷大典、战事捷报、自然天象、瑞物呈现、园苑饯行、赏花钓鱼、读经阅史等等,可谓洋洋大观。其中难免会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之作,但夏竦在很多诗中抒发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风气以及文坛潮流等。

(一)读书应制诗

夏竦的诗作中有不少的读书应制诗。如:

酂侯依日月,天驻叙隆昌。迈德大三杰,观时定九章。过因王尉辩,功赖鄂君扬。终以同心美,清宁赞后王。(《奉和御制读前汉书》)

这些读书应制诗一般写的是读史书后的所感所想,内容虽然与历史相联系,但主要的目的是借历史咏当下:或借过去的忠臣烈士表达自身和群臣的忠贞与忠诚;或拿王朝的君主帝王譬比历史上的贤君明主;或夸赞宋朝的天下堪比过去的盛世明治。因此诗中多是对“忠”、“诚”、“盛世”的肯定与赞誉。

(二)咏物应制诗

咏物应制诗的创作过程颇有意思。因为这些诗歌多是在帝王举行的赏花宴、钓鱼宴之类的宴会上创作的。在宴会上,馆阁文人赋诗应制,既是很有文学色彩的活动,又是一种欢愉。所谓:“著飞云之雅什,彰湑露之多欢。”[2]卷三对能够参加者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祥符六年(1013)三月丙申,真宗设赏花宴于后苑,“又召从臣,令观苑中连理槐屏风,连理柏。……丁酉,上作《连理槐柏》诗三首,赐近臣属和。”[2]卷三〇夏竦有《奉和御制太清楼屏风柏连理》:

禁园绮合群芳茂,瑞柏屏开秀色呈。托植久依仙杏密,附枝俄接帝梧荣。非烟结翠和风细,滴露凝华晓日明,况是岁寒坚节异,亭亭千载表殊祯。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〇一四天圣四年(1026)四月记录:“乙卯,内出后苑《双头牡丹芍药花图》示辅臣,仍令馆阁官为诗以献”。[3]2405晏殊有《进两制三馆牡丹歌诗状》一文,对此有描绘曰:“臣准传宣札子,奉圣旨令两制三馆赋后苑诸殿亭牡丹歌。诗者化合天人,祥开卉木。协风灵雨,散为膏壤之滋,共蒂并柯,布在密青之圃。画品难形于卓异,瑞图不尽于芳妍。乃诏儒臣,各摛华藻,匪太平之特异,岂荣遇之及兹?”[4]935参与这次双头牡丹应制诗唱和的诗人总计四十人,各类赋诗总计一百四十首,可谓盛大。夏竦有《宣赐翠芳亭双头并蒂牡丹仍令赋诗》一首:

华景当凝煦,芳丛忽效奇。红房争并萼,缃叶竞骈枝。彩凤双飞稳,霞冠对舞欹。游蜂时共翥,零露或交垂。胜赏回金跸,清香透黼帷。两宫昭瑞德,天意岂难知。

从诗中的句子看,不论描绘、歌咏何种事物,满眼都是承平富贵的景象,既满足了帝王游冶的娱乐,也满足了对江山看去一片锦绣的自豪与荣光。同时,这些聚会宴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某些社会活动和民俗风气,具有民俗学的价值。

(三)有关道教的应制诗

宋代的皇帝是比较重视道教的。在宋朝建立之初,太祖皇帝赵匡胤就曾采纳过镇阳龙兴观道士苏澄的“无为无欲,凝神太和”[5]130的治国之策。太宗皇帝也很重视道教,尤其是对道士陈抟待之甚厚。《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雍熙元年冬十月记载:“上之即位也,召华山隐士陈抟入见。于是复至,上益加礼重。”[3]588又卷三四淳化四年闰十月丙午:“上曰:清静致治,黄老之深旨也。夫万物自有为,以至于无为;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3]758再有《续资治通鉴》卷三〇、三一记载,真宗曾在王钦若、丁谓的谋划帮协下制造过降符箓的“神话”。非但如此,他们还制造了一个名为赵玄朗的赵氏始祖玉皇大帝。诸般此类记载,在史料中可谓多矣,可以看出宋朝皇帝对道教的重视。

但是,宋代的这些帝王重视道教,并不是迷恋沉耽于长生不老和黄白之术,而是利用道教进行宣传,以实现风俗教化、政治宣传的目的。所以,在这种风习下,文学侍臣们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中的一分子,纷纷学习和谈论道教,进而进行创作。道教的宫观建筑、斋醮礼仪等等,成为文学题材的一部分,并且得到宋人的喜爱。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夏竦写了不少有关道教的作品。比如:《奉和御制滋福殿清醮圣祖天尊大帝尊像瑞应》:

宸闱启瑞场,祇畏感穹苍。紫幄威神格,清宵景曜彰。霓旌承宇列,仙骥度云翔。肸蠁停霞辔,歆馨挹凤觞。萝图千叶固,山寿万龄昌。玉籥流宸唱,函蒙播美祥。

翻阅一下,这类诗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可见当时朝廷举行的与道教有关的各种活动是很多的。雕塑圣像、建造宫殿观阁、拜祈求瑞之类,描绘出皇宫内部重道的画面。在参加这些活动中创作的诗歌,似乎除了歌咏富贵祥瑞之外,其他的都不合时宜。然而事实上,道教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渗透到文臣学士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除了上面这些应制道教诗歌,夏竦还存一些与道教相关的日常闲散诗,可见道教对当时社会与人们的影响。

(四)会宴应制诗

帝王宴会群臣,是一种欢愉融洽的场面。在这种场合群臣们免不了作诗唱和。如:《皇帝听讲尚书徹太清楼赐宴》:

洛书初罢讲,汉苑特开筵。将许陪旒扆,先容况简编。神宗遗札启,真祖实文宣。密坐瞻尧日,凝心听舜弦。赐花缃叶缀,劝酒玉户传。恩重天难报,肌肤岂易镌。

诗歌描写君臣会宴的情景,辞藻稍显华丽,内容除了会宴的胜景,江山的繁荣外,也向世人展示了宫廷的生活、宴会场景。其余如《奉和御制会庆殿宴》、《奉和御制奉祀礼成宴》等亦大致类似。

(五)节日应制诗

夏竦的诗歌中还有几首与节日联系的应制诗,辞藻绮丽铺排,意象华贵密集。最具代表性的是《上元应制》:

鱼龙曼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冉冉游尘生辇道,迟迟春箭入歌声。实坊月皎龙灯淡,紫馆风微鹤焰平。宴罢南端天欲晓,回瞻河汉尚盈盈。

此诗描写了上元节的热闹与繁华,一幅极其生动的京都上元民俗风情画在世人眼前铺开,对于后人了解与考察当时的节日风俗有其相应的价值。

以上从五类内容不同的诗歌对夏竦的应制诗进行了研究,除了少数几首作品,如《奉和御制籍田诗》、《奉和御制册府元龟了毕》等,夏竦的全部应制诗基本上都能够包含在这五类之中。通过这五类诗歌,可以对夏竦应制诗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和认识。

二、夏竦应制诗的艺术特色

前面从内容方面对夏竦的应制诗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下面就夏竦应制诗的具体特色展开论述。

(一)富贵雍容的气象

宋初百余年里,虽然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但在多种休养生息的政策下,整个社会看起来依然繁盛太平,也确实很有一番升平的气象。柳永的《迎新春》词中说到:“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青箱杂记》记载了一则有关夏竦应制赋词的故事:“景德中,夏公初授馆职,时方早秋,上夕宴后庭,酒酣,遽命中使诣公索新词。公问:‘上在甚处?’中使曰:‘在拱宸殿按舞。’公即抒思,立进《喜迁莺》。词曰:‘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河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瑶阶曙,金茎露。凤髓香和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中使入奏,上大悦。”[6]48—49对此首词作,《吴礼部诗话》有云:“姚子敬尝手选《古今乐府》一轶,以夏英公竦《喜迁莺》宫词为冠,……富艳精工,诚为绝唱。”[7]621相比于这首被称为“富艳精工”的《喜迁莺》词,夏竦的应制诗多展现出一种富贵雍容的气象。如对于历来受到诗评家评赞的《上元应制》元人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一六中评析曰:“存之以见承平之盛。”[8]617对于夏竦的应制诗及其所体现出的这种特色,与夏竦同时的蔡襄在《上元进诗序》中说的很是透彻:“臣伏睹法驾御端门,宣谕臣僚上元观灯,不为游赏,盖与民共乐也。臣职在文字,恭维德音,宣布睿旨,感诗人揄扬盛美之私,辄成短章。”[9]59

(二)典雅庄重的气度

《青箱杂记》卷五有云:“本朝夏英公亦尝以文章谒盛文肃,文肃曰:‘子文章有馆阁气,异日必显。’后亦如其言。然余尝究之,文章虽皆出于心术,而实有两等:有山林草野之文,有朝廷台阁之文。山林草野之文,则其气枯槁憔悴,乃道不得行,著书立言者之所尚也。朝廷台阁之文,则其气温润丰缛,乃得位于时,演纶视草者之所尚也。……王安国常语余曰:‘文章格调,须是官样。’岂安国言官样,亦谓有馆阁气耶?”[6]46从吴处厚的记载和评论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无论称之为“馆阁气”,抑或是“官样”文章,都是诗文的一种规范,一种气象。那么,在进行应制诗创作的时候,其中重要的一点便是典雅庄重。

杨万里《诚斋诗话》中有一段文字:“褒颂功德五言长韵律诗,最要典雅重大。……七言褒颂功德,如少陵贾至诸人唱和《早朝大明宫》,乃为典雅重大。”[7]138明人李东阳在《倪文僖集序》中说到:“馆阁之文,铺典章,裨道化。其体盖典则正大,明而不晦,达而不滞,而惟适于用。”[10]再有清人吴雷发《说诗菅蒯》中有言:“诗以山林气为上,若台阁气者,务使清新拔俗;不然,则格便低。”[11]902从以上三段文字可以总结出:“典雅”不但要忌俗,而且还要清新拔俗;“庄重”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指宫廷应制主题,如郊祀、藉田、各种节日等题材的重大,另一方面指情感指向的重大,歌颂文治天下,儒墨之盛,帝王英明等等。”[12]336

作为皇帝身边的近臣以及有名一时的学士,夏竦的应制诗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典雅庄重的特点。不妨看这首《奉和御制中和节》:

中春遘初吉,嘉节著芳名。习习微和扇,欣欣万物荣。云融才化鹤,谷暖已迁莺。朝野多欢日,风谣会颂声。

中和节又称春龙节、龙头节,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在这一天求拜祭神,祈求富足安康。诗歌的语言温和富丽,典雅丰润,绝无里俗语。描绘的是一幅佳节到来,万物复苏,朝野多欢,欣欣向荣的和乐景象。读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春风拂面之感。当属体现典雅庄重的佳作。

综上,虽然夏竦的应制诗免不了会有歌颂皇权,夸饰太平之作,却绝不能当做谀词媚诗来看,也没有明代台阁体那样十足的奴性。因为宋代文人社会地位的空前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大大增强。因此,他们尚雅忌俗,重气节操守。所以即便是应制诗,亦有一定的情感与人文气息包含在其中,并且这些诗作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风气以及文化政策等内容,具有独特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宋)王应麟.玉海[M].上海:上海书店,1987.

[3](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宋)吕祖谦.宋文鉴[M].齐治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5](清)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宋)吴处厚.青箱杂记[M].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

[7]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元)方回选.瀛奎律髓[M].李庆甲,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宋)蔡襄.蔡襄集[M].吴认宁,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明)倪谦.倪文僖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清)王夫之.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2]成明明.北宋馆阁与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馆阁御制道教
明文学权力“移于郎暑”说考
南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碑(梧州本)
青玉雕御制诗描金长方形插屏
西夏道教补议
馆阁体的兴盛、极致与消亡
宋代馆阁藏书流失探究
乾隆御制“湘江秋碧”
乾隆御制嘎巴拉式盖盒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