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太极拳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014-04-01 13:13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表象学习效果太极拳

米 亮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教研室,郑州451191)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随着大众健身活动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太极拳以其特有的健身、攻防之功效,以及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优势,在高校内开展广泛[1]。但是太极拳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开始时热情高,随着学习的进行兴致逐渐下降,甚至反感、厌学。这主要是因为太极拳套路动作复杂多变,既要求学生做到手、眼、身、步的协调统一,又要求与精、气、神内外相结合,初学者容易产生眼花缭乱,手脚不协调,路线、方向错误,动作机械,课后遗忘等。因此,探讨太极拳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太极拳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广泛传承,是体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24 式太极拳的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动作要领,并能熟练地演练完整套路,直至自觉地去习练,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练习太极拳的积极性[2]。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技术教学之外还应适当增加理论课课时,通过讲座的形式,讲授太极拳的起源、流派及发展知识,使学生认识太极拳的拳理、特点、功能及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让学生明白,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技,一种体育运动项目,更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学习太极拳不仅能修身养性、健身祛病,掌握一种终身受益的健身方法,而且能提高传统文化修养,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太极拳的热情。

2 优化讲解示范

太极拳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教学语言的运用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一般分为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两类,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言传身教”。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教师“言传身教”好坏对学生太极拳学习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身体示范效果,做到讲解清晰、明了,动作示范标准、到位。如在左右野马分鬃教学讲解时,教师要讲清楚抱球时哪个手在上,哪个手在下;转体时,身体重心一定先后坐,然后撇脚等; 只有这样才便于学生在初学时掌握正确动作。而且示范时教师自己要把这些动作做到位,这样以自己的言行和肢体语言去感染学生,提高他们学习太极拳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太极拳教学

3.1 分解练习与完整练习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完整-分解-完整”教学法。教师先进行完整动作的示范和讲解,使学生建立整体动作概念,然后新的教学内容以分解教学为主,复习内容以完整教学为主。分解教学是针对初学太极拳的人往往顾手不顾脚,顾了四肢顾不了躯干的困难,结合集体教学的特点,把简化太极拳的每个动作,按照结构特点合理地分解为若干动作,配以相应的口令来进行教学,或把整体动作分解成上下肢及躯干动作,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学会、练好。如在白鹤亮翅教学时可以把它分解为三步,第一步跟步抱手,第二步后坐转体,第三步虚步分手,这样可以取到“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动作。然后为了不破坏太极拳动作的完整性,教师在采用分解教学法基本完成动作教学后,应抓紧时间,运用完整教学法,使学生尽快掌握完整动作的练习,以培养学生动作的节奏感和连贯性,因此在复习阶段应多采用完整教学法,注意动作圆活连贯、上下肢协调一致。

3.2 分组教学法 分组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师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一组选一个组长,在教师的指导和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练习,教师在分组练习中进行巡视,针对每组的情况解决问题,课下由组长负责组织练习。分组教学避免了大班教学中教师难以全面观察的不足,同时可以让组长做老师的帮手,督促学生课下进行练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3.3 口诀教学法 太极拳动作复杂、多变,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弄清楚动作的名称和连接顺序,这样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对课外练习的积极性,运用口诀教学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左右倒卷肱教学时可以把动作口诀为“转体撒手、退步卷肱、虚步推掌”,这样讲解简明扼要,既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又便于教师指挥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只要记住这几句口诀,掌握动作就容易多了。

3.4 攻防含义教学法 太极拳的攻防实用性是与生俱来的,这从太极拳的起源中可以考证。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太极拳的实战性被逐渐淡化,但其真正的实战精髓还在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们来说应该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传统的太极拳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动作,对于每一式动作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极大地增加了学习难度,延长了动作掌握时间。通过攻防含义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太极拳每一式动作的真正含义,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从而有效提高动作技术的掌握速度。例如“左揽雀尾”这一动作,它的攻防含义为我方用左手向对方掤出,并用两手顺势捋拉对方,待对方失去重心或回撤时,挤、按攻击对方。这样通过攻防含义的讲解和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同时也迎合了学生们学习太极拳的兴趣所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5 表象训练法 表象训练法属于运动训练学范畴里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它是由练习者在头脑中对已学的技术动作进行想象和重现,在他人或自身暗示语的帮助下,将头脑中重现的动作用肢体演练出来的一种方法[3]。从心理、生理角度观察,在常规教学中,引进表象训练对学生尽快掌握技术动作也具有积极作用。表象训练不是让学生进行掌握动作的机械练习,而是主动、积极地进行通过大脑建立这种双向主动的神经联系通道,这就使得学生更加快捷掌握并形成动作的表象。例如教师在复习动作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表象训练法对各个技术动作在大脑中进行描述,教师可以口令进行指导,这样以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印象,使技术动作得到强化。

3.6 配乐教学法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教学中,除了传授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外,还可以配合音乐进行教学。教师在教授一段或全套动作进行练习时,可利用音乐(太极拳配乐) 加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通过音乐来调控动作和速度,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不仅能进一步熟练太极拳的动作,而且能使学生融入到太极拳的意境里面,身心更容易进入练习状态,真正做到“心静体松”,“动作到位”,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7 对比纠错法 在学习过程中,技术动作的正确和标准是最终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的动作时会经过三个阶段。基本掌握技术动作,改正错误的技术动作,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其中,改正错误动作这一环节是最关键的部分,也是比较难的一部分。老师可以通过一个完整动作的正确和错误的示范,让学生认识到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区别和不同,或者在练习过程中让两个人面对面练习,互相纠错,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知道自己的错误动作,并按照正确的动作进行改正,最终加深对正确动作的掌握。

总之,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还应注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使得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1]丁庆龙. 对普通高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教学方法的研究[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51-152.

[2]唐传勤.提高简化太极拳教学实效的实践与思考[J].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4):124-127.

[3]刘小辉,赵微微.表象训练法在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0):1-2.

猜你喜欢
表象学习效果太极拳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莲心宝宝有话说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透过表象看公式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