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启示——以湘西矮寨镇为个案

2014-04-04 23:12刘少英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12期
关键词:湘西苗族民族

刘少英

矮寨是湘西州府吉首的门户和西部开发的前沿阵地,驻守湘西州府吉首西大门。全镇有17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56个自然寨,68个村民小组,15 000多人,其中,苗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98%以上。东南与保靖县的夯沙乡和吉首市的已略乡、寨阳乡、社塘坡乡接界,西北与凤凰县的米良乡、禾库乡和花垣县的补抽乡、排碧乡、董马库乡、排料乡等接壤,是3县1市10个乡镇、近10万边区苗族人民的物资、文化传播交流中心,也是湖南省唯一拥有3个农贸市场的乡镇。这里有闻名遐迩、雄奇壮丽的中国天险“公路奇观”,有世界闻名的特大“跨峡谷悬索大桥”,有著名的国家级德夯风景名胜区,有湘西唯一见证抗战历史的城墙遗址,被誉为武陵山区的明珠城镇。

1 矮寨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矮寨,一片用绿水与青山描绘的天地,洋溢着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拥有悠远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传统,曾被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和国家体育局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中国民俗民间艺术之乡——“鼓舞之乡”,五代苗族女鼓王便出自矮寨。矮寨镇多次被国家民委、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文化厅、体育局、州政府等相关部门授予“民族团结、文化、体育”先进乡镇称号。长期以来,矮寨苗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体育文化,经常举办富有民族体育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如 “正月舞狮会”、“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节”、“重阳节”等,参加的群众逾万人,形成了苗鼓、百狮、傩戏、舞狮、上刀梯等极富特色的苗族民间体育项目,使这片古老的土地流光溢彩,魅力无限。

矮寨镇承办过“中国鼓文化节”、中国湘西德夯“湘酒鬼杯”国际攀岩赛和中国“苗鼓节”、四省边区男女青年“农民武术擂台赛”、四省边区“农民运动会”、湘西州中国移动杯·矮寨苗族“百篮百狮”会、“体彩杯”湘西州农民运动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文化活动。矮寨镇文体骨干队伍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重大活动。第二三代鼓王曾将苗鼓打到了北京,打到了中国边疆、蒙古草原,打到了新加坡和香港闹市,使苗鼓艺术享誉海内外。各大新闻媒体都报道过矮寨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题材。

很遗憾,Husqvarna品牌仍旧属于摩托车世界中的小众,更多人对于这个品牌的认知还处在最为基本的阶段,甚至能准确拼写这个品牌的名字就已算是相当难得了。不过,如果能亲身体验悬挂Husqvarna标识的摩托车,尤其是VITPLINE家族的车型,那么就能明白这个瑞典摩托车品牌的独到之处了。

1)建立标准1∶250 000 DLG数据库,依据数据库组织结构内容,在局域网服务器上的ArcSDE + Oracle数据库中建立标准1∶250 000 DLG数据库。

2 矮寨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性

家族传承是苗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技艺习自家人或家族内部,由上一辈传给下一辈,基本上从小就受到家庭或家族熏陶的结果。如苗族鼓舞表演就多以这种家族成员相互传跳和代代相传的方式得以保存和传播。本家族如果有人会苗鼓,他们的后辈耳濡目染也会进行苗鼓学习。以花鼓舞为例,龙氏家族的传承体系为:龙长民→龙德风→龙国安→龙生福→龙生武→龙生男→龙芳(女)→龙双英(女)。苗族传统体育在家族传承当中曾有不成文的“传男不传女”的习俗,但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女子地位的提升,这种现象渐少。

2.1 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心

矮寨是花垣、保靖、凤凰、吉首等3县1市11个乡镇、15万苗族人民的文化活动中心。苗族人民每年的传统节日活动(如百狮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节、吃新节、赶秋、重阳等)都在矮寨镇举办。

2.2 中国“苗鼓之乡”

社会传承是指没有固定的传承者,而是通过传统的节日或非聚会的节日场所,包括特定的环境、气氛,激发所有在场者都投入到苗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来。一般依托民族节日、民俗节日、旅游表演等平台,尽显苗族传统体育活动之风采。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如每年春节前后、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秋节、婚嫁、迎宾客、跳香节、社巴节等,苗族传统体育表演和娱乐活动是村里庆典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经常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地被群众接受并学习,使湘西苗族传统体育得以传承与推广。

2.3 全国独一无二的“百狮之乡”和“苗武之乡”

沙门氏菌(Salmonella) 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1],主要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中,可致食物中毒、慢性肠炎、肠热症等[2]。因沙门氏菌经常存活于肉制品、蛋类、水产品中,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世界各国普遍规定食品中不得检出沙门氏菌[3]。根据数据统计,人摄入含有一定量沙门氏菌(1×106~1×107CFU/g)的动物性产品后易引发细菌性感染,我国每年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4-5]。

2.4 德夯村是中国西南“第一苗族体育文化村”

中国文字含意丰富,在特定情景下,单个字眼有些看着听到想到就令人不爽,组合起来更令人打颤发怵心有余悸。“玩”“阴”“术”三字便是其中“杰出”代表。

2.5 苗族传统节日、传统体育活动、民间技艺保存最多

四月八、赶秋、织花节、百狮会、还傩愿、鼓舞、接龙舞、上刀梯、毛古斯、苗拳、摆手舞、唢呐、吹木叶、下油锅、吃炭火、上梁歌等上百个苗族节日、活动和技艺都被湘西州吉首市立项进行了保护。吉龙、中黄两村被市政府列入第一批民族文化村保护名录。

3 矮寨苗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与传承方式

3.1 苗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内容

矮寨苗族传统体育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体育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整理出来的大体可分为游戏、跑跳投、射击、舞蹈、角力、水上、攀爬、武艺、绝技9大类。苗族传统体育活动多选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调年会、三月三、六月六、苗鼓节、四月八、跳香节、龙舟节、社巴节、闹元宵、赶秋节、百狮会等民族节日开展,活动内容丰富,表演风格多样,主要源于苗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据不完全统计,矮寨镇流传至今的苗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百狮登高、舞龙、舞狮、苗鼓舞、猴儿鼓、上刀梯、八人秋、抢花炮、傩戏表演、毛古斯、苗拳、摆手舞、荡秋千、射弩、赶马儿、打猴儿鼓、打飞棒、板凳龙、踩高跷、打陀螺、打磨秋、跳竹竿、玩龙灯、打陀螺、跳桌子、接龙舞、蚩尤拳、摔跤、舞龙灯、划龙船、苗族武术、抢贡鸡、九子鞭舞、逗春牛、跳迎宾鼓、跳四面鼓、跳猴儿鼓、跳老人鼓、椎牛、打花鼓、敲大锣、打腰鼓、跳社巴舞、踩高脚、下油锅、吃炭火等。矮寨苗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不仅丰富多彩,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特色,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会贯通,形成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苗族传统体育文化。

3.2 苗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传承方式

3.2.1 家族传承

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到十五,矮寨镇都会举办苗家大型传统春节“百狮会”活动。作为矮寨男子成年前必修技艺的苗拳、苗棍等苗族传统武术得到普及。雄狮队曾代表湘西州参加湖南省六届运动会,荣获金牌,被省领导亲笔提名赞为“湘西第一狮”。

矮寨镇已成为湘西颇负盛名的文化旅游大镇,也是群众体育文化最为活跃、保留民族传统节日最多的乡镇。全镇共有民族民间风情艺术表演队40余支,近4 00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30%),每年表演1 300余场次,观众近百万人次,表演队伍有男女狮子队、男女武术队、男女苗鼓队等。

3.2.2 师徒传承

笔者在学校选取了高一B级部320名学生(男生168人,女生152人)开展研究,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如下(见附表):

3.2.3 社会传承

师徒传承是采用拜师学艺的方式学习苗族传统体育技艺,师傅通过示范结合指点,让习艺者掌握相关的技艺、技能。一些表演竞技性强、动作难度高、具有一定的技术技巧,习艺者若想掌握熟练、习练自如,就需要采取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学习。比如点穴这一苗族传统武术精华与绝招,容易置敌人于死地,被称为“神打”,师傅一般不轻易传授,至今擅此者已不多。这种技艺必须通过师傅手把手的传授才能习得。在此过程中,师傅不但要求徒弟武艺高强,而且要求其心灵高尚,传授前必须对祖师与神灵发誓,保证此绝技“三用三不用”。师徒传承形式的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是一种保存较高技术水准的重要传承方式。

矮寨镇七八岁的孩童个个会打苗鼓。中国五代苗族女鼓王都出自矮寨镇,第一二代鼓王先后参加过第二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被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在6届“湘黔川鄂四省边区苗鼓大赛”中荣获金奖的都是矮寨本地人。

德夯素有“小张家界”之称,是国家级风景区。凭借天下鼓乡,湘西德夯的美誉,在此曾相继举办过6届“湘黔川鄂四省边区苗鼓、苗歌大赛”。由于商业旅游的运作,德夯的苗族文化得到了相当完善的保存。

4 经验启示

4.1 地方政府重视苗族传统体育文化

当地政府对本民族体育文化高度重视,制订出台了《矮寨苗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实施纲要》和《矮寨民族民间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实施细则》,组建了“吉首矮寨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及传播中心”,编写并出版发行了一套在矮寨中小学试行的“湘西苗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系列教材”,建立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基地”,下设办公室具体督导执行。同时,建立了苗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制,协调好各职能部门及各村的关系,完善系列规章制度。

4.2 学校传承苗族传统体育文化

学校教育是苗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1)体育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力量,积极举办彰显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各种活动,邀请一些地方民间体育艺人来学校讲课,通过本土行家指导和交流培训,使苗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2)学校根据其不同的本土资源,开设不同的特色体育课程,将苗族特色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如开设舞狮、苗鼓(花鼓、迎宾鼓、猴儿鼓)、踩“高脚马”、特技(踩铧口、上刀梯、吹唢呐、吹木叶)等课程,系统学习苗族传统体育文化。3)举行独具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的节日庆祝活动,在校园里营造出浓郁的苗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4.3 苗民保护苗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已形成的体育文化资源优势,调动全镇百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体育文化传承的全民化。构建老、中、青、少四代一体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体育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完成“三个一”系统工程,即在开发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推出,不仅增强了苗民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了群众对民族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也坚定了他们将地理优势和本民族体育文化精髓相结合,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的信心。

4.4 增强苗民的民族自豪感

组织苗民参与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参加省、州乃至全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加重大民族体育节目演出和上级文化部门的文艺调演,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展现矮寨镇民族体育文化特色。邀请相关媒体对矮寨苗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进行报道,增强苗民们的民族自豪感。引导苗民以民族体育文化为切入点学习现代文明。以苗鼓和百狮为架构,以节庆活动为先导,以民间体育绝技为彩头,以风景风情为媒介,集中推出一批高品位的苗族传统体育文化节目,做到体育文化传承骨干力量的知识化和年轻化。

大学生的成长受到社会、家庭、就业等诸多因素的干拢,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学生心理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高校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此情况下,传统的心理辅导作用越来越不明显,朋辈心理辅导以其独特的形式渐渐走进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成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辅导方法之一。

5 结语

苗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构成民族体育的重要特征和核心要素,是民族体育价值意识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湘西矮寨通过苗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维系民族体育价值意识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将苗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自觉的民族认同感和内聚力。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和学校这个重要基地,规划一个宏观的、系统的运作机制,不仅能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能增进民族团结,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苗族体育文化氛围,使苗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推广和普及,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更具时代性。

[1]卢伟芬,邢志杰.文化认同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超越[J].体育与科学,2012(3):71-74.

[2]白晋湘,全球化视野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4-37.

[3]郭 亮.中原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27-129.

[4]罗 睿,张惠芳.文化大繁荣背景下西北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3(3):245-248.

猜你喜欢
湘西苗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欢乐湘西
苗族古歌《仰阿莎》
多元民族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苗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