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研究

2014-04-06 08:06
关键词:建构主义就业指导建构

李 杨

(湖北经济学院 信息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曾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不再被当然地贴上“社会精英”的标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也由“卖方”走向“买方”。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约为700万人,规模再创历史新高。[1]全国市场对人才需求总量及新的岗位设置比往年明显减少,部分地区用人企业为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纷纷抬高招聘门槛,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观念陈旧等原因致使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问题仍是高校毕业生关心的“头等问题”。

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环节的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十分重要。因而,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授课形式,切实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帮助。

二、建构主义理论简述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继行为主义、经验主义之后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一种最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中一个关键性的节点是1989年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围绕“教育中的新认识论”问题举行的系列座谈会,座谈会上专家们对建构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细致探讨,标志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开始兴起。根据建构主义观点,教育关注的焦点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生成上。因而无论教还是学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其中仅仅是担当帮助者的角色,其作用是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地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2]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进行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过程,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需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所以说,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它人代替。知识和信息对每一个个体来讲可能意味着不同的意义,每个学习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去理解知识,学习不是一个复制的过程,而是个体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思考和处理的结果。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在教学领域中,行为主义理论曾一度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学习过程就是刺激——反应的过程,把学习看作是对外部环境刺激做出的被动反应,把学习者视为知识的灌输对象。建构主义兴起后,行为主义的这一观点逐渐被淘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环境由四大要素构成: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多少。

“教学”是师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建构是在学习共同体中的互动合作中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而不应该是现成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建构主义课堂特别强调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作用,同时,建构主义也重视学生与教师的讨论与协商作用,主张师生在一种对话的活动中完成知识的传授。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进行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若他觉得学习的对象没有意义或意义不大,那么,他们也就不会主动去接受信息和知识。并且,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知识传授时应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由此观之,教学条件、教师水平、授课教材、教学形式都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而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在上述几个影响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要素上都存在着问题。

(一)部分高校思想上不够重视

虽然,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已认识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但在思想层面上,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却重视不够,致使就业指导课逐渐被边缘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师资队伍选聘上,部分高校没有固定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取而代之聘用那些从事学生工作的院系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政治辅导员担任主讲教师;二是在课时安排上存在随意性,通常情形是,学校觉得有必要安排学生上这个课,就开设,觉得没有必要上就不开设;三是在考试方式上,大部分高校并无统一安排,学生只要提交一篇论文就能通过考试。可见,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容易通过的,学生因而也不太重视。若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觉得就业指导课没有意义,他们定不会认真去学,如此以来,高校就业指导课也失去了其设立的意义和价值。

(二)授课教师专业化水平仍待提高

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专职就业指导课教师和专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就业指导课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公共课,涉及到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人际交往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的师资队伍组成来看,专业的、有人事学、心理学、职业规划学知识背景的教师仍然匮乏。从事就业指导课的教师,大部分是那些事务缠身的学生工作人员,如各院系党委(总支)书记、副书记及学生辅导员等等,这部分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深厚的理论基础,其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有限,不具备高层次、先进性的职业指导、就业服务理念,很难对信息化、市场化时代下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测评、专业化入职技巧等作出专业性的指导。

(三)现有教学形式仍较为单一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实践性和灵活性很强的课程,一般而言,学生都想在课堂上了解最新、最全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并能将所学技能、技巧付诸实践。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大部分授课教师不能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来突出这些特点,他们采用的方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理论性内容偏多,但诸如师生互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街头调查等生动有效的教学形式少,既忽视了对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根据建构主义看,如果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就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寻求与教师互动的兴趣,也不能利用学习环境要素的功能,最终也会导致就业指导课的实际授课效果不明显。[3]

四、建构主义视角下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策略思考

(一)加大关注程度,优化学生学习社会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受一定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包括教师、同学以及其他教辅手段与工具和学习资料,因此改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就业指导课的有效性。既然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办学水平和国家的未来建设。高校应该加大对它的关注,改善影响学生学习的外在环境。从观念层面上,高校应统一思想,进一步树立就业工作事关学校事业成败事的思想意识;从管理层面来讲,各高校以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完善涵括师资配备、课程安排、授课情况、学生评价和教学效果等环节的考评体系。从资金层面而言,高校还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资金投入,为该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4]

(二)科学订立教学计划,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主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给初次接触新领域的学生提供的经过精心编排的学习环境或为学生提供的共同的教学语言、统一的评价标准等容易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由于大学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各异,因而,就业指导课教学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不断增强系统性和针对性,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体需要和能动性,针对不同年级各有侧重,充分尊重学习者的独立人格和个性,更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中心地位。大一年级,应侧重于开设性格测评、能力测评及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相关的课程,以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兴趣专长,并结合自己的性格、专业制定符合个人成长的目标。大二年级,应侧重于开设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方面课程,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如何塑造健康人格和完善自己,并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大三年级,应侧重于开设就业观和就业能力教育,以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点拓宽知识面、有意识提高能力、增强就业自主性。大四年级,应侧重于开设求职择业的程序、方法、求职择业技巧、个人权益保护和政策法规介绍方面的课程,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利用政策创业就业。

(三)利用情景,创造交互学习环境

依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的最好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的情景去中实现知识的构建。因此,在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参与到搜集、整理和生成信息的过程之中。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它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类问题的假设和推论不同,此时,沟通合作就显得特别重要。高校就业指导课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关系;学生之间的竞合,能够使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学习动机上相互启发,信息资源上相互补充,情感上相互感染,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互动。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上教师可以多利用小组讨论、情景游戏、总结交流等方式建立学生合作、师生合作交互模式。

(四)强化选拔机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建构主义理论中,教师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明确大学生的主体性,并积极利用教学资源、教学信息构建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引导学生意识自身主体性的地位,协助、促进学生完成学习。因此,提高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素质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和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师的选拔机制。可从两个方面着手:在教师选拔方面,一是可以从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校工作人员中选拔,选拔那些热爱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教学队伍,二是外聘一些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人事主管以及人才中介机构的资深专家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校外导师,定期、分专题给大学生授课。在教师培训方面,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高校就业指导课任课教师到专门的机构参加学习培训,以增强他们的理论功底和授课技巧。

五、结论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新型就业观念的树立、就业技巧技能的掌握绝不是通过传统的“灌输—接受”式教学方式可以获得的。建构主义所主张的“互动—合作式”教学方式目的在于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不足,旨在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形成一种合作性、互动性、民主性的优势。并用合作共赢的思维来看待和处理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竞争能力和韧度,促进学生更好的科学发展。

[1]中国青年网.2013年中国应届毕业生数接近700万.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11-25/4355912.shtml.

[2]李传军.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内容及其评价[J].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3]张炳兰.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7).

[4] 张维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有效性探析[J].学园(教育科研),2012,(1).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就业指导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