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的文化建设思想及其现代启谕

2014-04-09 07:09朱文武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习仲勋思想建设

朱文武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一、 习仲勋文化建设思想的渊源

1.客观实践基础。习仲勋在文化建设时方面所表现出的系列丰富思想,是以其在多年的革命与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相关客观实践为重要基石的。从早年时期开始,习仲勋就积极参与革命战争与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在其就读立诚学校高小时,由于表现优秀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了他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革命生涯的开端。在中共立诚学校小组的领导下,习仲勋作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利用空余时间随组织成员一起去附近的村落向“农民灌输革命思想,发动农民进行抗粮、抗捐、反霸斗争”[1]27。在上官村大庙的一次集中会中,“习仲勋和几名学生随严木三老师做宣传演讲,号召农民行动起来,抗粮抗捐,反对土豪劣绅,读书识字,学习文化,一时在当地引起反响。”[1]271930年,在西北民军第一师第二支队开展兵运工作期间,习仲勋深入部队中,建立隐蔽的党组织,发展秘密党员,通过秘密开会、个别谈心、散发革命传单等形式启发士兵的革命觉悟。通过对多次的革命战争与文化建设实践的反思,习仲勋逐渐认识到一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极为落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二是在军队中,有些士兵的思想觉悟并不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亟待提升,加强军队的思想文化建设对革命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总之,在革命与战争实践中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具体的文化建设实践锻炼,也让他对如何开展文化建设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习仲勋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认识来源。

2.主观思想理论条件。习仲勋在诸多革命进步人士及领导人的影响下逐步了解与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在习仲勋就读立诚学校时,陕西渭北地区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心之一,在共产党员方仲如及共青团员严木三老师的带领下,习仲勋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步认识。1928年,习仲勋因“三师毒案”被抓入看守所,期间深入共产党员武廷俊的引导与启迪,在思想上逐步成熟起来,并加入了共产党。习仲勋在担任共青团三原中心县委书记期间,县委副书记赵伯平十分关心习仲勋的理论学习与思想文化教育,经常将“自己深入学习和具体运用过的党中央下发的一些文件,如《古田会议决议》、《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1]117来教育和启迪大家,习仲勋的思想理论水平在此期间突飞猛进。“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逐渐成熟,以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长期关怀和勉励,都促使习仲勋坚持学习和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成为其领导根据地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条件。”[2]

二、 习仲勋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习仲勋文化建设思想在体系上具有极强的完整性与严密性,其文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内涵主要是体现在其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文化建设内容及文化工作的论述上。具体而言,习仲勋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兴办形式多样的教育事业。发展教育事业是繁荣与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在文化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能够对整个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习仲勋一贯关心与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在具体的实践中曾亲手参与兴办形式多样的教育事业。一是积极兴办学校教育事业。习仲勋在主政陕甘宁边区时期非常注重学校教育事业,并通过制定系列有效的政策,推动了边区学校教育事业的飞跃式发展。1934年,“边区苏维埃政府首先在何家沟门办起第一所列宁小学。”[1]184随着抗战形势的急剧变化,为了进一步培养更多的革命青年与地方文教干部,1939年9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简称“二师”正式成立,习仲勋就是第二师范的创立者之一,并兼任首任校长。“二师”的创立与发展,较好地迎合了当时战争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可谓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项重大建设。二是不遗余力地发展社会教育事业,也即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等。习仲勋拥有正确的群众观,对发动人民群众来参与革命与社会建设具有深刻的认识,“积极发动群众,大胆依靠群众”[3]是习仲勋群众观的精髓之一。但是,由于受反动集团长期的剥削与压迫,当时广大群众文化水平极其低下,尤其是农村地区文盲与半文盲率非常高。为此,习仲勋特别开展了“冬学运动”“边区妇女运动”等帮助边区广大人民群众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文化水平。

2.文化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习仲勋在西北地区第一次文化行政会议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文化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著名论断。习仲勋对文化工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认识,在习仲勋看来,文化工作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辩证互补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对于如何开展文化工作,习仲勋认为,首先必须要重视文化工作,“我们为了要完成反封建的任务以及经济建设的任务,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必须把文化工作加强起来。”[4]184只有切实将文化工作基础打牢,有了文化这个根基,才有可能给将来的发展准备重要的条件。同时,习仲勋也深刻指出,“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掀起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离开经济基础,文化是不可能发展的。”[4]185-186由此可见,经济基础对于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得到发展与繁荣,而为了经济基础的更加坚实与巩固,又需要文化工作来为其服务。因此,在习仲勋看来,文化工作必须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工作应该配合具体的经济生产活动,换言之,文化工作要与经济生产相结合,不能脱离于实际,脱离经济生产。

3.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新闻媒体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新闻宣传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文化建设必然地需要优秀的新闻宣传工作来助推。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仲勋一直都比较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并善于采用新闻宣传工作这一重要媒介来推动诸如文化建设、经济生产等其他方面工作的进步与发展。一是在其主政陕甘宁边区时曾创办了《边区群众报》,一时成为指导边区工作的工具,也是指导干部学习,教育广大普通百姓的工具。习仲勋指出,“我们干部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要学会新的更多的本领,新的更多的知识,从哪里来?《边区群众报》就是很好的学校。”[4]2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闻工作更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教育人民,团结人民的利器。在新华社建设五十周年纪念会上,习仲勋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新华社是党的重要宣传工具,是国家通讯社,是人民的喉舌。”同时,他也强调新闻报道工作要做到“三强”,也即思想性强、政策性强、针对性强,“一篇新闻报道,总要给人一点什么有益的东西,使人们看了受到教育,受到鼓舞,精神振奋,斗志昂扬。”[4]362

4.繁荣社会文艺事业。文艺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是推进先进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社会文艺事业的永恒使命。抗战时期,习仲勋非常重视陕甘宁边区群众文艺事业的发展,注意发挥文艺为抗日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服务的作用,他热情地关心、支持和指导绥德文工团的组建和发展,长期以来为人们所称道。习仲勋特别注重运用先进的文艺来占领广大农村文化阵地,从而更好的教育与引导农民,他特别强调,文工团要到庙会上开展宣传演出,用积极向上的新文艺、新剧目占领和改造庙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仲勋更是注重发展与繁荣社会文艺事业,在会见全国故事片电影创作会议代表时,习仲勋曾勉励与会代表,“电影事业是大有希望的。现在是英雄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大转变的时期,改变党风,改变社会风气,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很多事情,可以大做文章。”[4]367-3681982年,在“全国农村文化艺术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仲勋特别指出,“我们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就是要努力拿出足够的好的电影、好的戏曲歌舞、好的电视片,和其他好的艺术作品,来满足广大农民在文化生活上的迫切要求,来影响农民,教育农民,提高农民思想觉悟……也要帮助、辅导农民自己创办并演出一些文艺节目。”[4]371

三、习仲勋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

习仲勋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又与中国具体的国情、各阶段社会发展形势紧密结合的。习仲勋文化建设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政治性与人民性。所谓政治性,指的是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文化发展与前进的基本方向。每个时代,每个国家在文化建设上,无不体现着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习仲勋在文化建设工作上,非常注重政治性,也即牢牢把握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文化建设,将我们文化建设的内容及特色与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建设区别开来,彰显我们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在论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习仲勋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委要深入到教学领域,发动教师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去。”[4]365在抗战时期,习仲勋尤为注重加强边区文工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特指示吴堡县委宣传部长黎智文为文工团政治指导员。在坚持政治性的同时,习仲勋还注重人民性,这主要体现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来参与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工作要面向人民大众,满足人民所需。习仲勋曾提到,“我们检验文化工作成绩的大小,就看他们是否与群众相结合,为群众服务,只有这个标准,不能有别的标准。”[4]187

2.继承性与创新性。习仲勋在文化建设工作中,比较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开展“冬学运动”中,习仲勋就讲道,对于《千字文》《百家姓》等书,如果群众要念,可以让群众去读。由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永恒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文化建设上,习仲勋大力倡导对文化的创新。抗战时期,绥德地区创办了一个以演奏秦腔地方剧目为主的文艺团体,但是习仲勋觉得秦腔形式比较单调、呆板,难以充分发挥宣传、教育、鼓舞群众的作用。于是习仲勋利用延安鲁迅艺术文工团来绥德地区出演的机会,认真观摩并从中得到启示,遂成立绥德地区文工团,并对以往的秦腔在形式与剧目上做了一些创新,并提出要运用“积极向上的新文艺、新剧目占领和改造庙会。”

3.民族性与包容性。在西北区第一次文化行政会议上,习仲勋特别强调,“各民族的文化,要共同发展,要互相交流,特别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他们本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并不是原盘端过来的,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实新的内容,把原有的水平加以提高和发挥,这就是创造。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批判地吸收精华,去掉糟粕,这样才对。”[4]187-188这深刻体现出了习仲勋文化建设思想的民族性与包容性,同时也蕴含了一种辩证性。

四、习仲勋文化建设思想对当代的重要启谕

1.正确处理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必须有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滞后必然制约经济发展。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期,尤其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突出,当然,在改革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在某种程度而言是正常的,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社会的进步往往通过一定的矛盾来推动。但是某些矛盾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协调好,就有可能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弘扬爱国主义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用先进文化缓解各种社会矛盾。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但是,当前文化领域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泛滥,一些西方的资产阶级没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也趁虚而入,因此,建设先进的文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抵制腐朽没落的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当然,在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紧紧抓在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理念绝不能轻易动摇。

2.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类社会历史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的,至少从整体上而言的确是这样,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某些文化与习俗往往都是经过不断传承与沉淀后而逐渐延续与发展下来的,但是由于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受各种政治、社会以及客观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某些文化未能得到有效的延续与传承。再者,人类历史上的某些文化是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的,例如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内的某些精华部分,是十分优秀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教化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时至今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精华部分,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割断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联系,而“另起炉灶”,那么我们就相当于抛弃了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文化血脉,在这方面,我们曾经是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的。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批判地吸收世界某些积极、进步与社会主义社会适应的优秀文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对文化的传承,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味的拘泥于传统文化,并不代表我们单一地依赖于传统文化,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立足于文化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尤为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也在不断变化,各种新问题,新形势不断涌现出来,如果机械地囿于传统、拘泥于文化窠臼,而不谋求创新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时代,这样是不可取的,文化建设也自然难以得到有效的突破与进展。因此,文化建设必须要积极、大胆的进行创新,在创新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3.尊重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共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样也是由一定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组成。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的统一,在具体的文化领域,各民族均具有自己的优秀的文化精髓,正是在长期的互动、交流中各民族文化之间不断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共同交织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5]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尊重与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及重要的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习仲勋传编委会.习仲勋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2]王晓荣,孙坤明.习仲勋与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EB/OL].[2012-11-19].

http://www.zgdsw.org.cn/n/2012/1119/c219002-19621742.html.

[3]朱文武.习仲勋的群众观及其当代启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4(02).

[4]习仲勋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习仲勋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