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

2014-04-09 07:09梁志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明生态

梁志伟

(华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510642)①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呈现出加剧态势。人口危机、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基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党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对“生态文明建设”予以专章论述。与此同时,生态文明也成为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理论焦点。

十六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大量著作问世。如关于生态文明的代表性著作有余谋昌主编的《生态文明论》[1],姬振海主编的《生态文明论》[2],严耕等主编的《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3],张文台主编的《生态文明十论》[4],王宏斌主编的《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5]以及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明系列丛书等等。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观点,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而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著作也日益丰富。于晓雷等在其编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一书中,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梳理了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6];李娟在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一书中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意义,并深入分析了生态文明的相关理论基础,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思考出发,引入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进行跨学科分析,揭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动力机制,并在最后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7]。此外,《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8]《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9]也分别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此外,笔者还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发现,截至2014年4月,以“生态文明”为篇名的检索结果有23556篇,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为篇名的文献检索结果有182篇。通过文献数量可以发现,研究生态文明的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但针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综观国内学术界十六大以来有关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文献资料可知,专家学者们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展开了广泛的探索和研究,主要如下: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概念研究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他们从自身的学科背景、关注焦点出发,对生态文明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涉及体制文明、认知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10]有学者则从文明演进和文明结构两个角度出发,认为“从纵向的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本质特征的、区别于人与自然相对立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理想状态的文明形态。从横向的人类文明结构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或一个维度,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等相并列,它所体现的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11]还有学者从生态文明的对象和构成要素出发定义生态文明,主要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生态文明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12]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生态文明不只指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3]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可和使用后一观点。

总的来说,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生态文明的定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虽然阐述的重点与视角有所不同,但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理解有着基本的一致性。综合参考学界的主要观点,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中,遵循其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重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物质、精神、文化和制度成果,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的一种文明形式,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

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阶段始终关注生态建设,并结合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发展阶段,不断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和成熟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说,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是经历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四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探索、继承、丰富、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逐渐形成的。

第二种思路:部分学者从时间顺序的角度出发研究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如姚燕认为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起步(1978年前)、全面展开(1978-2003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期)和质的飞跃(2003年后倡导科学发展观时期)三个阶段[14]。铁燕等则把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奠基阶段(1978—1981);环境保护进入法律轨道→起步阶段(1982—1991);环境保护从理念到行动→发展阶段(1992—2006);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成熟阶段(2007—)。生态文明建设方略正式提出这四个阶段[15]。

第三种思路:还有的学者从党的执政方略视角出发,考察党的生态文明思想形成过程。如周少玲认为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经历了从确立防治水患、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基本方针→确立环境保护方针和基本制度→确立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确立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确立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目标→确立建设资源节约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确立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这七个发展历程[16]。

学者们从时间顺序、党的执政方略、国家意志等角度对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观点各有千秋。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历程,从生态意识觉醒萌芽到生态文明思想一代代的继承创新、丰富发展、不断完善,最后形成了臻于成熟的思想体系。我们必须结合每个时期的具体背景和发展实际,对共产党人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和执政方略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考察和把握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

关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研究,目前学术界对此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成果较少。黄娟、黄丹认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主要包括生态文明战略观、人与自然和谐观、“两型社会”建设观、生态以人为本观、绿色经济发展观、绿色消费生活观、生态科技创新观、生态制度完善观、生态和谐合作观[17]。而张凤华、周敏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视角出发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要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通力合作[18]。

笔者认为,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研究还比较零散,没有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对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学术界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思路,但观点多数大同小异,部分建议空泛化。学者们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和引导,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氛围;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制度保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加强全球合作。

笔者认为,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但其中仍然存在不足,如保障措施不够系统全面,部分建议过于空泛,未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落地措施。因此,具体的措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五、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其他方面

巴志鹏认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中国古代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观“天人合一”及朴素的自然伦理“仁民爱物”论等传统生态文化的扬弃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的传承[19]。而荣开明则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和前期经验,国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经验,中华文明中的生态文明智慧[20]。

郭如才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顺应了全国人民的新期待,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适应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有利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建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有利于我国抢占下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赢得发展的主动权[21]。

六、简要评价及展望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专家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大量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益指导。然而,在看到已有研究理论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研究视角需进一步多元化、专业化。目前的研究视角相对狭窄,大多从历史学、社会学角度出发,跨学科研究较少;研究方法较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重定性少定量;比较研究、实证研究及创新性研究较少。因此,还需进一步开阔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如可从哲学、生态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出发对党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研究视角既需多元化,同时也需专业化。专家学者需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擅长的研究方法,对党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2.研究内容需进一步系统化、深入化。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党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讨,但总的来说,研究内容较分散且不深入,并有所重复。目前的研究成果以生态文明内涵、发展历程及经验措施居多,且较为分散,部分观点重复;没有对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综合研究比较欠缺。

因此,加强综合研究,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主要内容、经验措施等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将有可能成为学术界研究此问题的未来趋势。

[1]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张文台.生态文明十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

[5]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6]于晓雷,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7]李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8]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陈丽鸿,孙大勇.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0]王如松,胡聃.弘扬生态文明深化学科建设[J].生态学报,2009(3).

[11]徐贵权.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性审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12]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4).

[13]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14]姚燕.新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4).

[15]铁燕,文传浩,王殿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执政方略演进[J].甘肃社会科学,2010(3).

[16]周少玲.中国:从防治水患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1(2).

[17]黄娟,黄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J].鄱阳湖学刊,2011(4).

[18]张凤华,周敏.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J].江汉论坛,2011(11).

[19]巴志鹏.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J].河南社会科学,2008(2).

[20]荣开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J].江汉论坛,2011(2).

[21]郭如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述略[J].党的文献,2010(4).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文明生态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