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史观视阈下中国力量的特点

2014-04-09 07:09王晓南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阶级中华民族力量

王晓南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决定历史的结局,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由广大的劳动群众决定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的发展史,但归根结底是作为生产过程的主体,亦即劳动人民群众的历史。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1]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力量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中国共产党则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力量。那么,如何认识唯物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力量,对于凝聚13亿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力量的历史性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其中人民群众的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但是,“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语时,并没有用它来抹煞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来把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确定的成分联为一体。”[2]118在中国历史的每个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不断变化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社会革命和改革的任务也有所不同。因此,中国力量也理所应当包含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国力量具有历史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凡是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能够推动历史前进的都应该属于中国力量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他们凭借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我国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使得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世界民族之巅。但正如毛泽东所言:“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他们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是生气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进者,是真老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它们就逐步向反面转化,化为反动派,化为落后的人们。”[3]11时至近代,世界进入工业文明,我国仍然步履蹒跚地行走在落后的农业文明中。1840年鸦片战争,列强入侵使中国这个落后腐烂的庞然大物轰然坍塌,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断,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片生灵涂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此时中国力量的主要成员有反抗外敌侵略的爱国军民,有“睁眼看世界”的开明地主阶级,有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及义和团运动的农民阶级,有提出了“自强”“求富”口号的洋务派,有发动“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有推翻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当然还有发起新文化运动及推动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爱国学生和工人阶级。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变,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力量的成员随着之后每一时期革命任务的不同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其中,在大革命时期,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及其支持的北洋军阀,那么凡是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即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力量的成员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以及消灭地主阶级的工农革命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力量包括一切表示和参加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到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任务是推翻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附庸——国民党的统治,因此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都是中国力量的成员;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中国力量则是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解放军武装警察团结在一起,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成为了当前阶段中国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力量的广泛性

中国力量在不同历史阶段包含着众多的阶级和阶层,其涵盖的范围之广足以说明力量之广泛,同时中国力量的主体——劳动人民,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及其所属的知识分子,其占据的人数之多、发挥的作用之大,更能凸显出广泛性这一特点。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各个民族、多个阶级和阶层,为实现他们所处时代的历史使命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及新的社会阶层先后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历史和时代。然而中国力量的阶级成分不仅分布广泛,同时其包含的人员数量也是相当之多,发挥的作用也特别大。特别是广大的劳动者,即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及其所属的知识分子,他们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漫长悠久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统治者的产生、兴盛和灭亡,王朝更替、江山易主,但是无论怎样时易世变,广大的劳动群众却是岿然不动地进行着生产和劳动。正是因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才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才得以连绵不断。他们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们是当时社会的主体力量所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的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不同的阶级成员相继登场试图带领人民走上独立、民主、富强,但最终结果却是纷纷以失败告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重视中国广大的老百姓,尤其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民阶级。古往今来,农民在中国社会占据着人口的大多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特征。没有广大农民的参加和支持,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不去充分发挥这些人的强大力量,无论哪一个阶级终都将一事无成。

1921年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根本力量所在,那就是广大的工农群众。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4]139中国革命的实践和胜利证明了这个伟大的真理。“中国民主革命的完成依靠一定的社会势力。……而其根本的革命力量是工农,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5]559正是紧紧依靠着占当时全国人口90%的工人农民,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其他阶级所无法完成的历史任务,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6]10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形式的多样化,社会上涌现出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他们都属于中国力量。这力量是全国56个民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力量,是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13亿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力量。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这个时代的参与者和书写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三、中国力量的先进性

所谓先进性,就是在与其他同类事物进行相互比较之后,该事物自身所具备的独特长处和优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事物原来具有的先进性可能会逐渐减弱,渐渐消失,甚至可能会走向落后。中国力量的先进性体现在他们的成员中总是包含着当时社会最进步、最有觉悟的人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力量先进性最具体、最鲜明的体现。

在我国古代社会,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推动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先进性。“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5]559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接受,首先就是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近代以来,中国工人阶级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阶级。工人阶级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富于高度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同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所受的压迫最严重最残酷,因而革命性最强;当他们走上革命的历史舞台的时候,一开始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因而觉悟性最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政党。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先进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之上,而且还体现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能够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能够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终能推动历史的前进。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7]13中国共产党始终科学认识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根据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征及世界发展趋势来确定党的中心任务,并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成为时代任务,根据帝国主义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中国共产党肩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社会主义方兴未艾、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国家内部百业待举、百废待兴,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国共产党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根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部署,并果断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带领广大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和风雨洗礼,中华民族还依然能够紧紧凝聚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拥有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今天国人的理想,也是先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梦想属于每一个人,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群众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党长期以来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立场。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凝聚中国力量,56个民族紧密团结、13亿人万众一心,定能汇集起实现中国梦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2]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阶级中华民族力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麦唛力量 (一)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孤独的力量
怀疑一切的力量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