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教育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路径

2014-04-09 07:09广,张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影视建构价值观

董 广,张 立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401331)①

审美价值观与构成价值观念体系的真理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一样,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与真理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不同的是,审美价值观其实是一种集多种价值形式于一体的价值观,它将伦理与科学、真与善沟通在了一起,使价值意识逐渐稳固积淀为价值观念,从而融入人格心理图式中。审美活动的无利害性往往使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在表面上呈现为一种“一蹴而就、浅尝辄止”的状态。因此,与真理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相比,审美价值观的形成更为持久。在审美价值观的建构中,审美教育很显然就承担了一系列重任。影视艺术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以其特有的形式在构建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然而,当下的影视作品在大众审美范式转变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病态”现象,无形中也误导着当代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念的形成。

一、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现状

随着精英文化的衰落和大众文化的崛起,以身体消费为中心的感官刺激和感性化追求逐渐成为大学生审美情趣的主流。同时,文化符号也开始由先前的文字、语言更多地被图形图像所替代。这就导致当今部分大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过多地去注重体验,而不是去多加思考,使他们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严重错位,并始终处于被重构、被改革的过程中。而审美价值观与世界观中的社会观、政治观、文化观,与人生观中的自我观、道德观等是密切渗透、相互影响的。因此,这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当今一些影视作品混淆是非,部分电视节目趣味低级,失去了其作为一种艺术应有的审美价值。而部分大学生也往往沉迷于“读图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审美体验,并不知如何去抵制审美低俗化,从而导致审美实践与审美价值分离,在新形成的视觉图式里放纵,最后迷失了自己。总体说来,当今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但也呈现出了个性化与从众化并存、直觉与经验俱在、低俗化倾向较为明显的趋势。

1.个性化与从众化并存。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读图时代”无疑为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实践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这个舞台使大学生审美具有了广泛的选择性。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当前的文化背景看,大学时代正值大学生的青春期,也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确立的时期,再加上当前的消费文化体制、求“新”的意识形态和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审美观念的改变等,这些都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审美追求个性化与从众化的特点。这种特点从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艺术类专业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先验性的审美潜能和后天性的审美经验都使作为审美主体的大学生具有了十足的审美个性。在他们的影视作品创作中,无论是对内容还是对形式都有着强烈的求新、求异愿望。当在软件中做字幕时,某个同学使用了一种字体,其他同学便不会再使用同样的字体;当某位同学戏仿某部作品时,其他同学或用另一种方式戏仿同部作品,或者干脆去寻找另外可戏仿的对象。在影视作品鉴赏中,他们对所谓的“大片”、对表现青春偶像和都市生活主题的影视剧很感兴趣,对小成本制作、对主旋律影视作品并不“感冒”。一个“都教授”不知迷倒了多少当代的女大学生,而一个“焦裕禄”却不知能捕获几个女大学生的芳心。在各种价值、利益、观念充斥各种媒介的今天,这种盲目的审美从众会导致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趋同化和片面化,从而使大学生成为主流审美文化和审美价值观的俘虏。

2.直觉与经验俱在。受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作用和受众审美需求变化的影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被提出的“读图时代”终于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出现在了中国大众的视野中,并逐渐成为新时期阅读方式的主流。由于影像在表达方式上的天然优势,传统文学经典的阅读等均被图像化阅读所替代,整个社会便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视觉阅读奇观。阅读方式的转变使得大学生审美也随之转变。他们热衷于肤浅的形式表达,而不注重主题内容的旨趣,视觉快感替代了对主题内涵的感悟,就是这种感性化的“浅阅读”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审美的直觉化,从而容易忽略阅读对象所蕴藏着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但反过来讲,大学生对某些问题和现象的看法还是具有一定的经验和理性,如反感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色情与暴力、反对抗战题材电影的过度娱乐化等。他们所处的阶段决定了他们在某些问题上可以理性思维分析和判断,在审美价值观上也就表现出了一定的经验性和批判性。

3.低俗化倾向较为明显。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不同,“庸俗”是罗森贝格所认为的大众文化的一个不足之处。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大众文化颠覆、解构了传统的精英文化,具体表现为审美对象的日常化、审美形式的娱乐化和审美趣味的时尚化。这造成了大众文化审美格调和审美品位的降低,并导致了大学生审美情趣的主流向以身体消费为中心的感官刺激和感性化追求转变,也导致了言语暴力、色情描写、戏仿恶搞、娱乐八卦等低俗的快餐文化的盛行。不少大学生摒弃了传统经典转而接受内容粗俗浅薄的拙作,忘却了批判理性而痴迷于一时的感官刺激,不仅不抵制低俗文化的流行,还堂而皇之地坦然接受,甚至去传播。这种畸形的审美价值观无益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谈不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

二、影视艺术作用于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英国人洛克曾说过“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制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若这种现象发生在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希望的大学生身上,恐怕是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而事实却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缺乏、浮躁与迷惘俱在、审美价值观扭曲,这是不容否认的现象。因此,面对当前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现状,作为审美教育的影视艺术教育理应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中坚力量,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与其他的价值观教育途径相比,影视艺术教育会通过左右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整个价值观念体系的形成。

1.影视艺术教育对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如彭吉象先生所言,“在充满冲突的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需要在艺术中来恢复自身的全面发展,防止感性与理性的分裂,在艺术天地里恢复心理平衡与精神和谐,通过对艺术与美的追求,提高人的价值,达到个性的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1]72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重构的时期,又处在读图时代背景下,因此,影视艺术教育理应在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审美教育重要载体的影视艺术教育,其价值观建构功能因其特殊性而突显,其表征是将社会意识形态与美学意识形态有机结合,这也是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前提;其原本应是通过提供非异化的认知模式对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价值进行评判,这也是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重要条件;其重心是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建构价值观的稳定的心理图式,这也是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心理机制;其目标是丰富人的本质,这也是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正是通过围绕影视艺术教育而展开的各种审美活动,大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启迪,其审美价值观才得以形成,并在不断的重构中逐渐得到完善。

2.审美活动是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关键一环。审美活动到底是如何作用于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呢?其实,大学生审美的过程也正是他们审美价值观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审美注意、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等各种审美心理交互碰撞,综合运动,完成了由审美直觉到审美体验,再到审美升华的过程。直观的审美形象、具有感染力的审美情感和无功利性的审美态度最终推动审美活动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片面走向全面,从而自然完成了审美主体的审美价值观建构功能。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从卢卡契、阿多诺到伊格尔顿,正是影视艺术诞生并迅猛发展的时期,哲学家、文论家、美学家、社会学家的身份不断推动美学意识形态逐渐融入到影视艺术中来,使影视艺术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与美学意识形态的结合体。“与艺术语言正好相反,美学话语的特殊性在于,它一方面植根于日常生活经验的领域,另一方面,它详细地阐述了人们假定为自然的、自发的表现方式……人们认为美学依然持有一份不能降低其特殊性的责任,美学应向人们提供一个看来属于非异化认知模式的范式。”[2]2而当今审美文化的巨变导致了社会审美风尚的转变,不少影视创作者和影视作品随波逐流,所提供的不再是非异化认知模式,而是异化认知模式,这就使美学丧失了其原本的“艺术救赎”功能,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甚至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因此,综合了社会意识形态和美学意识形态的影视艺术理应牢牢把握审美的话语权,引领当代社会审美回归其原本轨道,发挥其应有的“救赎”功能。这也是审美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审美活动的重心是使审美主体形成稳定的审美心理图式,也是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关键一环。

3.通过影视艺术教育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是切实可行的。在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作用于审美主体的主要是审美直觉,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它以不经意的、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习惯的方式支配着阅读过程。读者阅读中的定向、选择和通话,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不假思索中进行的。”[3]141曾经有些学生在看电影《卧虎藏龙》时,感觉像丈二和尚,虽然看不懂,但感觉很好;有的学生在看电影《一代宗师》时,被其中的唯美画面所吸引而沉醉其中;有的学生在看《花样年华》时痴迷于其中重复的音乐,感叹张曼玉不断变换的旗袍,但并没有领会到音乐重复和旗袍变换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也有的学生在看到“坏人”被打时发出由衷的喜悦,殊不知“坏人”最后竟是好人,不过是导演的精心安排罢了。但他们就在这种感性和直观中获得了最初的审美愉悦。在审美想象、联想和情感的心理推动下,审美主体显然不满足于这种低层次的、片面的审美愉悦,他们会尽力融入到影视作品中,由最初的审美直觉转向审美体验。在这个阶段中,审美主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审美状态,其情感也被想象和联想调动起来,并不断深入。看完电影《焦裕禄》后,有些大学生深切体会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人肩上的重担和责任;看完电影《泰坦尼克号》《黄河绝恋》,有的大学生深受感动,甚至流下了眼泪;看完电影《倾城之泪》,不少大学生对剧中人物的悲剧性命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讲,审美体验其实是审美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体验越深刻,心灵受到的震撼就越强烈、越深沉,鉴赏者就能获得更加高级的审美愉悦。审美主体在这个阶段的积极主动最终将审美活动推向了最高的审美升华阶段,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这个阶段,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融为一体,使审美主体获得了心灵的净化和人格层次的审美愉悦,实现了整个审美过程的超越。看到电影中的人物及其行为,审美主体会将其与本人作比较,将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其自身的一种生命活动。大学生在看到影视作品中所映射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和行为,尤其是实施这种行为的角色时,会愤怒不已。当看到美好、和谐的一面时,又会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动态审美过程中,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得到完善,审美价值观也在不断重构中循序渐进,并潜移默化到心理图式中,最终实现了人格体系的优化。因此,通过影视艺术教育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是切实可行的,是应当得到提倡的。

三、影视艺术教育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路径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先后出台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其中,后者还明确指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4]2014年1月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5]

以上几个文件都强调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纵观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现状,透视大学生自身价值体系,再反观近10年来的影视艺术教育,我们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从影视艺术教育主体本身看,与其整体素质、教育观念和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是分不开的。从社会环境看,新媒介技术的层出不穷在推动影视艺术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毫无思想观念的“视觉崇拜”,影视艺术教育的功利化也使影视艺术教育偏离了其原本轨道,误导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当前影视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因此,影视艺术教育亟待变革,以期形成合力。

1.“筑”结构,“转”思维。师以识为基,博识,则可有教育力。与其他专业教育不同,影视艺术教育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这就要求从事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师应成“双师型”人才,专业理论知识精深、专业技能操作熟练。而现实却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其中很大一个原因便是“教育急功近利”。从1995年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影视学博士点,到目前为止,我国(包含高校和科研院所)共有14个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随着近些年来的高校扩招和2011年教育部进行的“学科门类专业目录调整”,具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增加到了近百所,绝大多数本科院校甚至部分独立学院都开设了影视学或相关专业。这就使影视艺术教育出现了师资短缺、从业门槛相对较低的现象,很多高校于是便从毫无业界经验的文学专业抽调师资进行补充,导致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相脱节。从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影视艺术教育者除了要具备本专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外,还应具备与审美教育相适应的宽泛知识结构,如传播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会让影视艺术教育者对影视作品有较深刻的领悟,进而与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为此,影视艺术教育者应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传统的“大文学”思维向“聚合思维”转变;二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向稳扎稳打的“顶层设计”转变,从而充分发挥影视艺术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功用。

2.安好“探照灯”,做好“守门人”。作为审美教育的影视艺术教育,其审美价值观建构功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新新媒介为影视艺术的传播提供了其他任何传播工具所无法企及的便利。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新新媒介的魔幻力量更是凸显,一个极其微小的事件足以引发一场“蝴蝶效应”,而一个焦点事件足以形成一场网络狂欢。在日常教育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问及同学们喜欢哪种题材的影视剧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娱乐类;当问及看影视剧的目的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为了消遣时间;当问及对某部影视作品的看法时,很多大学生的回答竟又惊人的一致!新新媒介在为人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的思想的同一化和片面化,而大学生在这种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又不知所措,最终成为流行大众文化的俘虏。那些高雅的影视作品总是能使人得到情感上的宣泄,进而理性思考并实现审美的理解和领悟。而庸俗的影视作品只能让人获得感官上的刺激和快感,根本谈不上美感,这对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建构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当然,影视艺术创作的源头也会直接影响影视艺术教育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效果,甚至整个艺术教育的成败。因此,在影视艺术教育的源头和过程中,影视艺术教育者应牢牢把握住“议程设置”的主动权,将“探照灯”转向那些兼具崇高美与格调雅的影视作品。同时,做好“守门人”,积极主动过滤那些品位庸俗、思想浅薄的“伪艺术”作品,发挥影视艺术教育优化大学生人格体系的积极功用。

3.“两个相关教育”齐手抓。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影视艺术教育显然可以也应当承担此项任务,以“渗透性教育”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但新新媒介构建的虚拟空间形成了一种“视觉奇观”,造成了大学生对影视作品带来的感官刺激的享受远远超过了其价值(思想生产)本身。视觉图景与思想生产所产生的严重偏离,给外来意识形态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一股韩流的侵袭让不少大学生成为了“哈韩族”,仅一个“都教授”就不知捕获了多少女大学生的芳心!这是多么的可怕!因此,作为意识形态传播载体的影视艺术,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视艺术教育者万万不可忽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德树人,加强“中国梦”的宣传和教育,以指导影视艺术育人实践。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影视艺术教育者还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从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看,部分大学生不能合理使用和正确对待新新媒介。一项调查表明:约70%的大学生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了2小时,但其中的一半时间又用于了聊天、打游戏、看娱乐视频等。除此之外,还存在对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差、对新新媒介盲目依赖和媒介道德意识浅薄等不良现象。因此,影视艺术教育工作者可尝试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程体系,运用感性审美与理性批评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和互动性与交流性兼具的教学方法,使教育的效果更生动、更显著。

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大学生处在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环境中,各种思想交互激荡,审美的感性与理性、庸俗与批判俱在。建构处于价值观核心地带的审美价值观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将审美(美学意识形态)与认知(社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影视艺术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适合也必须在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方面发挥其积极功用。由最初的审美直觉到审美体验再到审美升华,影视艺术以声情并茂的方式推动了人的心理结构向完整性发展。同时,它所提供的“非异化认知模式”摆脱了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思想上的升华。因此,影视艺术教育者一定要认识到影视艺术对于建构大学生审美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以《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纲,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转变传统教育思维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长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朱立元.接受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EB/OL].[2002-07-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81854.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95/20140110/163173.html.

猜你喜欢
影视建构价值观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我的价值观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影视风起
建构游戏玩不够
影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