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2014-04-10 06:50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山南藏族西藏

杨 娅

藏族,作为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以其文化艺术中的浓郁的风格、斑斓的色彩、久远的历史时空感闻名于世。山南作为西藏文明的发源地,一直持续不断地向西藏及外界输送各种传统民族文化养分。而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和道德情操。一大批关于西藏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成果被发表并相继推动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和研究的深度,现将部分研究成果作一初步梳理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民间口头传说和表述的研究

关于民间口头传说和表述的研究成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类别中算是成果丰硕,学者的重视度也最大。其中专著类以山南地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山南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总编委员会共同搜集整理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地区卷[1]:《山南民间歌谣集成》(藏汉版)、《山南民间故事集成》(藏汉版)、《山南民间谚语集成》(藏汉版)、《山南民间曲艺集成》(藏文版)、《山南民间歌曲集成》(藏文版)等一系列的著作为代表,这些专著包罗万象地收录有生活歌、酒歌、情歌、讽喻歌、仪式歌、劳动歌、儿歌、果谐、牧歌、民间故事、流传久远的民间谚语和当地传统的曲艺、歌曲等较全面反映了山南各个历史时期民谣、民间故事、谚语、曲艺和民间歌曲的本来概貌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爱憎愿望和生活在山南藏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自然生态等具体方面。此外,由廖东凡、次仁多吉、次仁卓嘎收集翻译、廖东凡整理的《西藏民间故事》[2]也可谓是第一批介绍西藏民间文学的开山之作,该书选用的故事都是地地道道的西藏民间故事和传说,是西藏百姓耳熟能详故事集成。每个故事后面都注明收集的时间、地点和讲述人的简况,在部分故事后加上了介绍故事形成、发展和流行状况的附记。这种为方便想研究和更进一步了解西藏民间故事的人提供直接线索、素材的出发点是值得学习和称赞的。类似的还有辛存文搜集整理的《藏族民间谚语选》[3]一书中入选的谚语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到藏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传神地体现藏语谚语生动、贴切、无可反驳的比喻法说明某种道理的智慧,是全面了解藏族谚语内涵实质必不可少的读物。由西藏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的《西藏民间歌谣选》[4]一书选取摘录的新民歌、古歌、风光歌、生活歌、情歌、劳动歌、哀歌、时政歌等真实地记载了西藏人民所走过的历程、对自己所生活环境的热爱珍惜、日常劳动里体现出来的幸福感和主人翁精神,尤其是新民歌部分表达了他们对毛主席、共产党和伟大祖国的歌颂和热爱之情。

研究西藏山南藏族民间口头传说和表述的论文主要以相关民族类院校的硕士学位论文为主。如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的拉巴次仁用藏文撰写了《论山南民间劳动歌曲》[5]的硕士学位论文,该文从音乐艺术专业中歌曲的性质与分类将西藏山南民间劳动歌曲分为了牧歌、建筑歌、副业或工艺歌、农家歌及搬运歌,从民间文学和音乐学的角度阐释了山南民间劳动歌曲的特点并分析了其存在的价值及在世界日益变成地球村和现代化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挽救这些民间劳动歌曲的途径。其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将山南民间劳动歌做了艺术的解读和分析,是了解西藏山南民间劳动歌曲的艺术性不得不参考的论述之一。此外,还有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方向内堀明子的硕士学位论文《论西藏山南卡热乡藏族儿歌的艺术特征》[6]一文以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卡热乡藏族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过程中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收集并实录了大量儿歌 (游戏歌)、游戏动作及形式等第一手音乐资料,从歌词结构、音阶、节奏、旋律、歌曲结构等角度对藏族儿歌进行音乐本体分析,在探讨其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山南浪卡子县卡热乡藏族儿童的流变特征。该文对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极具促进作用。

二、传统表演艺术的研究

(一)“羌姆”舞

学界对“羌姆”舞的研究几乎伴随着宗教研究的步伐,学术成果主要以期刊论文为主,其中不乏有学者就其提出了不少新观点,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早期研究“羌姆”舞的学者以高历霆为代表,其《藏传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7]从“羌姆”的名词释意说起,引证多种史料论证了产生“羌姆”的三个基本特征,即主要从印度佛教密宗中的“金刚舞”、西藏本土苯教的拟兽面具舞和鼓舞构成,进一步从面具、服饰、道具及所表现的诸神等方面分析这三大基本元素对“羌姆”的影响。类似探讨“羌姆”起源的文章还有诸如郭净的《论西藏寺院神舞“羌姆”的起源》[8]《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祭典中的三类角色》[9]《西藏桑耶寺神舞“羌姆”的实地考察》[10]等系列文章,根据其在“羌姆”起源地山南桑耶寺田野调查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对“羌姆”祭典中的表演者所扮演的上师与本尊、护法、转要心者三类角色予以分析解读,对更好地认识理解“羌姆”舞这类宗教色彩浓厚的祭典角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且探讨了关于“羌姆”的起源,在以起源于西藏本土古老的苯教祭神舞蹈及始于西藏第一座正规佛教寺院——桑耶寺创建时的法事活动,通过金刚舞的密教背景、宗教入藏与神舞创编、金刚舞的多元文化色彩多方面论证后认为“羌姆”作为一种完整形态的仪式舞,是在佛教传入西藏本土时,融合含苯教仪轨在内的许多本土文化因子而形成。秦滨的《羌姆的社会功能研究——以山南地区为例》[11]一文从文化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地解读山南地区羌姆舞的历史形态、社会功能,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分析羌姆在现代化社会冲击下的价值定位。万代吉的《从“金刚舞”到“羌姆”看文化的传播与差异》[12]认为佛教舞蹈“金刚舞”同佛教一样传入西藏后,经过充分的本土化及民族化后,与西藏本土舞蹈文化的交融二形成独具藏传佛教特色的佛教仪式舞——“羌姆”。

王锦峰的《试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的舞蹈审美》[13]、万代吉的《羌姆表演中的艺术特征》[14]、项江涛的《与“灵魂”的对话——关于“羌姆”舞蹈的探析》[15]等文章主要从艺术学的视角对“羌姆”舞进行解析,认为羌姆的犷达之形、古拙之态、狞厉之气和神秘之韵等表达了藏族人民对善恶、生死、神鬼及今生来世的判断和思考。王锦峰的另一篇《试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所蕴含的生态文化》[16]则以生态文化人类学阐释羌姆蕴含了藏族人民的宇宙观、世界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体系与藏传佛教的“万物有灵、慈爱众生”相谐一致。俞蓓的《西藏“羌姆”角色的变迁及与藏戏的关系》[17]一文对羌姆进行了详细地深描,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羌姆各角色的变化及其艺术制作和它所营造的整体效果的关联性,并进一步深挖其背后所反映的藏族人民历史和生活的文化内涵。

(二)卓舞

关于传统表演艺术的另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琼结久河卓舞的研究也逐渐丰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久河卓舞得到越来越全方位的解读。九十年代初如王希华、索朗次仁在《西藏艺术研究》上分别发表的《山南“卓”舞》[18]、云聪·索朗次仁的《山南琼结县的“卓”(鼓舞)概述》[19]等文章从琼结县特殊的地域文化、艺术风格、形式、结构、内容及“卓”舞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当地百姓支差役形式等方面详细展现了琼结“卓“舞的特征,是了解久河卓舞不可多得的好文献。另一位致力于挖掘和保护久河卓舞价值的研究者即生活、工作在琼结县的藏族同胞曲杰,其《漫谈西藏琼结“久河卓舞”及保护》[20]追溯了琼结久河卓舞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容、服饰的区别及相关代表性的传承人,论证久河卓舞的传承意义及所面临的濒危状况并给出其如何保护的若干建议;曲杰的另一篇《久河卓舞》[21]多方面地阐述了久河卓舞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还详细解读了久河卓舞的十二个舞段、演员服饰及造型等。通过这些文章的分析逐渐揭开久河卓舞那神秘的面纱,让读者能更好理解卓舞魅力及其独立的文化内涵。此外尚有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解读卓舞的文章,林道圣的《浅析山南地区琼结县的卓舞对舞蹈演员身体训练价值》[22]介绍了琼结卓舞的起源及其特点,并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演员如双手、头部、腰部、下身等方面训练的角度给出对演员的训练价值。

此外,关于山南藏族藏戏的研究以雪康·索南塔杰著,何宗英译的《西藏各藏戏流派的艺术特征与琼结扎西雪巴白面具藏戏的起源》[23]详细论述了西藏各大藏戏流派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以各剧团演出《诺桑王子》时的异同论证了各藏剧团流派如江嘎曲宗、迥巴藏戏、香巴藏戏及琼结卡卓宾顿扎西雪巴等不同的艺术特点。

三、传统手工技艺研究

在西藏人民的生活中,以山南贡嘎县杰德秀镇编织的色彩艳丽的邦典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因此,在传统手工技艺的诸多门类中,邦典一直占据着学者的研究视野主要阵地。有关山南藏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研究成果,以解析邦典编织文化或围绕以邦典为主的传统民族手工业为主,且以论文见多。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及李坚尚合力编著的《西藏的商业与手工业调查研究》[24]一书中部分章节是研究者扎嘎在西藏山南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后有关山南地区氆氇及邦典手工业的调查研究。该书的面世是关于西藏传统手工业解读及了解山南地区氆氇及邦典手工业情况的重要之作。

论文类颇有代表性的是西藏大学文学院西藏民俗方向的索朗措姆的硕士学位论文《山南邦典民俗文化研究》[25]一文,以个案的方式综合运用民俗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及美学等追溯了氆氇、邦典的渊源并展示了山南纺织品的民俗文化内涵、民俗禁忌及社会功能等。且在田野调查的前提下,就藏族女性佩戴邦典的年龄段及习俗给出了其见解。该文是深入了解邦典背后各种文化意义所应参考借鉴的文章。西藏民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常君爱的硕士学位论文《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研究》[26]一文,主要选取了山南地区部分县域如隆子县等地为案列研究点,对西藏传统民族手工业的发展现状、产业组织及其特点和存在的各种优劣势进行了分析,且就如何进一步促进西藏民族手工业健康发展提出其独到的思路对策。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方向白晓慧的《藏族传统工艺的开发与保护研究》[27]硕士学位论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诸如藏毯、藏药、藏纸及山南地区杰德秀的邦典等进行实证分析,在开发实践等方面给出其见解。其他期刊类论文以康·格桑益西的《绚丽多彩的藏族编织工艺》[28]为范,该文从藏族编织品的发展历史及各种编织工艺品的特点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论及到山南地区杰德秀邦典的特色。索朗措姆、刘志斌的《藏族的邦典民俗禁忌及其社会作用探析》[29]从个案的角度对藏族传统邦典在日常生活中的禁忌进行了剖析,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进一步引申出藏族生活中民俗禁忌的实质内涵和社会功能。李媛、吴文超、杨豪中的《西藏杰德秀邦典传统技艺与传统村落共生关系研究》[30]一文,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村落的共生关系并论述了民族传统技艺与村落、地景等相互依存的关系,为村镇建设和文化保护的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其它还有一些关于山南邦典的形成发展及以邦典编织生活的杰德秀人的文章:如廖东凡的《姐德秀镇往事的述说》[31]一文,以追忆人物往事的方式揭示杰德秀镇的历史变迁和氆氇、邦典的发展历史过程,用人物生活变迁来见证历史发展变化能让人更好地了解这个传奇的“五彩邦典之都”。类似的行文还有高晓涛的《生活在织物中的姐德秀的编织者们》[32]、陈丹的《织物——藏地无处不飞花》[33]、歆媛的《杰德秀的手工织造》[34]及丛南的《杰德秀的织物生活》[35]等文章可供参考。

四、建筑艺术研究

从建筑艺术层面解析山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章主要有王荔希、周波、徐子麒的《延续地域性特征的大门设计探索——以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蔵源民俗村大门设计为例》[36]一文,结合山南泽当镇蔵源民俗村入口大门设计的实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延续地域特色的现代大门设计策略,认为历史文化环境中的大门设计应继承当地历史文脉并有效地突出地方建筑中独具特色的艺术特点。李文东的《西藏山南地区藏族民居类型及空间特色》[37]一文,总结了藏族民居的类型及特点,重点分析了山南地区藏族民居的室内空间如建筑空间和各层空间的功能和特征。相似的文章还有如李文博、德吉卓嘎的《西藏山南建筑装饰特色与调查》[38]主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桑耶寺、雍布拉康及昌珠寺来解读山南地区建筑特色风格并阐述西藏民居建筑装饰和色彩搭配运用的独特性。熊文彬、哈比布、夏格旺堆的《西藏山南贡嘎寺主殿集合大殿〈如意藤〉壁画初探》[39]一文,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资料的考证对始建于1464年贡嘎寺内西藏三大流派之一的钦孜画派唯一现存的真迹——集会大殿回廊的两套《如意藤》壁画的成因、分布、具体内容、年代及风格进行了考证并梳理出其大致面貌。

其他尚有关于山南藏族传统医药和民族服饰的论文,其中对古老藏医药深入研究极具推动作用的刘英华、罗秉芬的《西藏山南当许镇蚌巴奇塔出土藏文医书浅析》[40]一文,收录并分析了2006年于山南当许镇蚌巴奇塔出土的古藏医写本原文,将该写本全文汉译和疑难注释并对此藏文医书写本所涉及的疾病、症候和药物、制剂等特点进行分析。丹增卓玛的《略谈西藏山南民族服装艺术》[41]则着重以措美县的扎扎服饰、浪卡子县羊卓服饰及隆子县珞巴服饰等三个最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为例论述了山南地区独特的民族服饰种类和艺术特征。

余 论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西藏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内容上,学者多侧重于民间口头传说和歌谣,诸如羌姆及卓舞等传统表演艺术及传统手工技艺中的邦典研究等。且很多研究成果尤其是专著类成果主要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21世纪伊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被逐步推广,学者们对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见多,尚未特别有影响力的专著面世。其中,诸如传统手工技艺中藏戏面具、卡垫、藏纸、藏刀、陶器、民族服饰等制作技艺和山南藏族民俗礼仪、节庆中人生礼仪和节庆活动及文化空间等相关领域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学界尚未对这些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更详实地探讨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共存体”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个人综合学术素养以适应社会及学术发展的需要、科研创新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在全球化和现代化逐渐冲击全球的当代社会,作为濒临灭绝和逐渐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外来强势文化对藏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将会给当地群众带来怎样巨大的影响和文化的变迁?弱势文化在面临强势文化的冲击时还能否继续保持民族传统的“本真性”应予以更多的关注。同时,以典型地区或社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研究范式应结合理论性研究,使科研成果推陈出新更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对西藏山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策性研究方面,最后应落脚于应用研究层面上,方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时效性和现实指导性意义。而这一研究趋势的走向,从国家“民族统一、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角度出发,坚持在“以人为本”原则基础上开展的一系列收集记录整理工作,是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直接需要。因此在今后研究中还有待于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音乐学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的角度加大对山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的研究,并进一步结合经济文化产业的推广扩展,更多地关注该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和社区群体自身的发展研究。

[1]山南地区民族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办公室,山南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总编委会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地区卷·山南卷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廖东凡、次仁多吉、次仁卓嘎收集翻译,廖东凡撰稿.西藏民间故事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3]辛存文搜集整理.藏族民间谚语选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4]西藏人民出版社集结出版.西藏民间歌谣选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

[5]拉巴次仁.论山南民间劳动歌曲 [D].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6]内堀明子.论西藏山南卡热乡藏族儿歌的艺术特征 [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7]高历霆.藏传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 [J].西藏艺术研究,1988年第3期

[8]郭净.论西藏寺院神舞“羌姆”的起源 [J].文艺研究,1996年第2期

[9]郭净.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祭典中的三类角色 [J].中国藏学,1996年第1期

[10]郭净.西藏桑耶寺神舞“羌姆”的实地考察 [J].文艺研究,1998年第1期

[11]秦滨.羌姆的社会功能研究——以山南地区为例 [J].北方音乐,2013年第7期

[12]万代吉.从“金刚舞”到“羌姆”看文化的传播与差异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3]王锦峰.试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的舞蹈审美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4]万代吉.羌姆表演中的艺术特征 [J].西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5]项江涛.与“灵魂”的对话——关于“羌姆”舞蹈的探析 [J].西藏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6]王锦峰.试论藏传佛教寺院羌姆所蕴含的生态文化 [J].中国音乐,2012年第3期

[17]俞蓓.西藏“羌姆”角色的变迁及与藏戏的关系 [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18]王希华、索朗次仁.山南“卓”舞 [J].西藏艺术研究,1992年第4期

[19]王希华、云聪.索朗次仁山南琼结县的“卓”(鼓舞)概述 [J].西藏艺术研究,1996年第1期

[20]曲杰.漫谈西藏琼结“久河卓舞”及保护 [J].西藏艺术研究,2009年第2期

[21]曲杰.久河卓舞 [J].中国西藏,2011年第4期

[22]林道圣.浅析山南地区琼结县的卓舞对舞蹈演员身体训练价值 [J].艺术视窗,2013年第5期

[23]雪康·索南塔杰著,何宗英译.西藏各藏戏流派的艺术特征与琼结扎西雪巴白面具藏戏的起源 [J].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4期

[2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李坚尚编著.西藏的商业与手工业调查研究 [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25]索朗措姆.山南邦典民俗文化研究 [D].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6]常君爱.基于比较优势视角的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研究 [D].西藏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27]白晓慧.藏族传统工艺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8]康·格桑益西.绚丽多彩的藏族编织工艺 [J].西藏艺术研究,2002年第4期

[29]索朗措姆、刘志斌.藏族的邦典民俗禁忌及其社会作用探析 [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S年第1期

[30]李媛、吴文超、杨豪中.西藏杰德秀邦典传统技艺与传统村落共生关系研究 [J].门窗,2013年第4期

[31]廖东凡.姐德秀镇往事的述说 [J].西藏民俗,2003年第2期

[32]高晓涛.生活在织物中的姐德秀的编织者们 [J].西藏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

[33]陈丹.织物——藏地无处不飞花 [J].中国西藏,2009年第1期

[34]歆媛.杰德秀的手工织造 [J].新青年,2011年第8期

[35]丛南.杰德秀的织物生活 [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第3期

[36]王荔希、周波、徐子麒.延续地域性特征的大门设计探索——以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蔵源民俗村大门设计为例 [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

[37]李文东.西藏山南地区藏族民居类型及空间特色 [J].考试周刊,2012年第7期

[38]李文博、德吉卓嘎.西藏山南建筑装饰特色与调查 [J].教师,2009年第15期

[39]熊文彬、哈比布、夏格旺堆.西藏山南贡嘎寺主殿集合大殿《如意藤》壁画初探 [J].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

[40]刘英华、罗秉芬.西藏山南当许镇蚌巴奇塔出土藏文医书浅析 [J].中国藏学,2010年第4期

[41]丹增卓玛.略谈西藏山南民族服装艺术 [J].艺海,2013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山南藏族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我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
我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
略谈西藏山南市图书馆发展的几点思考